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1-13 09:19走进自家牧草场,漫山绿意,阳光温暖,成群的牛儿在山坡上晒着太阳,自由自在地吃着草,看着这温暖的一幕,韩志凤会心地笑了。
“只要能真正为家乡做点事,再苦再难也是值得的。”回忆起自己的创业历程,57岁的韩志凤爽朗地笑着说。
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海拔2468米,年平均气温11℃,属于高寒山村,受地理条件影响,种植结构单一,村民生活困难。
面对“人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1998年韩志凤和丈夫告别了从小生长的大寨村,去往永善县,充分抓住溪洛渡水电站修建这个大好机遇,在永善县城开起了饭馆、五金店等,顺利地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故乡是根。尽管在永善县生意做得不错,但每年春节韩志凤都会带着孩子们回乡过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每次回乡,看着大片被撂荒的土地,想着留守在家的父老乡亲,我总是想着应该做点什么。”韩志凤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寨人,韩志凤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情。
“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老伴已去世12年,我也没有什么负担了,这些年做生意也有了一些积蓄,2017年年后我决定要回乡发展,孩子们非常支持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韩志凤欣慰地说。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18年1月4日,由韩志凤牵头,大寨村四合头、庙子边、新民村窑子湾、营丫口等4个村民小组38户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筹资、筹力100万元组建的大关县鑫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大寨村庙子边村民小组65岁的张仁文儿女全都出去务工,家里有10多亩土地已经撂荒,他一个人在家照顾3个孙子上学,每个月就靠儿子打工寄回来的钱过日子,生活过的很是拮据。
“自从把家里的10多亩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加入合作社后,每年靠流转土地就有3000多元钱,加上每天80元在合作社务工,平均一个月的收入都有1800元,还不影响我照顾3个孙子。”张仁文开心地说。
“目前我们的合作社有牛200余头,现在我们又在新民村流转了2000亩荒地种植牧草,同时还要种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真正地实现原生态种养。”韩志凤说。
在大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指导下,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与大关县鑫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链接。
“今年琦鑫农产品公司将用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鑫垚合作社的成品育肥牛120头,实现合作社之间有效链接,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关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熊永旗说。
“销路有了,在孩子们的支持下,明年合作社还会加大发展规模,争取年出栏500头牛,找到更多销路,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看着大片的牧草场,韩志凤正筹划着未来。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通讯员 张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