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1-04 11:05彝良县目前共有农村特困人员2924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217人,建档立卡特困人员2141人。
“我要给你一个家!”这是彝良县民政局对全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庄严承诺,是全县民政干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生动写照。为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在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让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与全县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彝良县民政局紧扣“政策兜底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一来二去打基础,一心一意搞服务”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思路,给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营造了一个温暖的港湾。目前,全县6所敬老院共供养特困人员410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341人,有效解决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家庭负担过重、家庭照顾不专业和家庭劳动力受困三大难题,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基础设施建起来
近年来,彝良县民政局高度重视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福彩公益金和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项目资金,在地方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配套资金,按照“一中心五片区”的规划建设特困供养服务设施。即在县城所在地建设中心敬老院,分片区建设覆盖全县15个乡(镇)的5所敬老院,建筑总面积17109.54平方米,总投资5791.255万元,设养老床位659张。同时,投入资金350余万元对已运营的2所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尽最大努力为入住敬老院的特供人员提供更加先进的生活设备、更加温馨的居住环境和更加安全的活动场所。
服务质量跟上去
养老机构托出去,服务质量跟上去。为破解公办养老机构照护模式单一、特殊护理缺失、医疗保健滞后等难题,彝良县主动作为,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适合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新路子。经多方调研考察和精心筹备,最终确定了“公办民营”的运营模式,委托盐津县鼎城养老院管理运营全县6所敬老院,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进行集中供养和护理,把医疗和日常护理贯穿供养服务中,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系列服务。通过转变传统供养护理方式,有效提升供养和护理水平,真正使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该县民政局坚持把养老服务的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按照“托管不脱管”的原则,制定了对托管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定期对敬老院运营情况开展巡查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供养对象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求托管机构限期整改,真正使集中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目前,委托机构为该县集中供养的410名特困供养人员配备管理人员8名、护理人员32名、医疗保健人员 6名、厨师 14 名、办公室工作人员及保安16名。
常怀为民之心
彝良民政干部始终揣着民政人的情怀,以一颗真心来换取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舒心。今年以来,他们通过进村入户见人的方式,对全县2924名特困供养人员自理能力逐人开展评估,认定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对象1241人。为帮助失能半失能家庭解决家庭负担过重、家庭照顾不周和家庭劳动力受困等问题,及时组织对124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对象开展“面对面”的摸底调查,通过“一查三看四了解”评估集中供养需求。即查供养金使用情况,了解基本生活是否有保障;看居住环境,了解住房是否安全;看健康状况,了解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治疗;看监护人员,了解日常生活是否有人陪伴。对评估后有意愿且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集中安置;对自愿且有能力分散供养的,及时落实监护责任人并与监护人签订分散供养协议。
常思群众满意
彝良县民政局把“院民满意,来了就能住下;亲人满意,送来就能安心;社会满意,公益效益明显”作为考核托管机构的重要指标,要求托管机构改善集中供养服务条件,通过优化管理制度、提升医养结合水平等方式,努力落实好有人照顾、有病能看、有钱可用“三有”保障,实现好吃、好住、好穿、好玩“四好”服务,为院民提供入住、活动、探亲“三项自由”,打造“家”一般的养老服务机构。
(通讯员 周征宇 范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