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高寒山村49户群众抱团发展,两年实现从0到近400万元

 2019-10-31 16: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个高寒山村的49户群众聚在一起抱团发展,从零开始到实现近400万元的收入需要多久?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寨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出了响亮的答案:两年!

丰收节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2019年9月23日是秋分日,迎来第2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看到地里又大又好的洋芋,上高桥乡大寨村村民喜笑颜开。

“加油!加油!”

……

两人一组的挖洋芋比赛现场,寨林合作社成员卯足嗓子吼出心中的喜悦。

“这个有,1斤4两!”

“这个还要大,1斤6两!”

“真是要感谢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王书记,要不是他们,哪有我们今天的丰收节!”

说起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王明岗讲起了他们的扶贫故事。

丰收节挖洋芋比赛——2019年按照“三个全覆盖要求发展马铃薯种薯种植1000余亩

工作队来了贫困村有了引路人

2017年10月,根据组织的安排,王明岗从上高桥乡龙堡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岗位,调整到大寨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大寨村属于高寒山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7户2165人,精准扶贫之初,贫困发生率高达52.5%,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看着大片大片被撂荒的土地,想着留守在家的村民,如何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何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领带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王明岗着实犯了难。

“按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只有发展产业,才可能真正脱贫。”王明岗想。

敢想就敢干。

王明岗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通过近2个月的实地走访、了解民情、民意,认为马铃薯是大寨村最适合发展的产业之一。

2017年12月4日晚,来自四合头、瓦厂、庙子边3个村民小组在家的50多户村民代表,在四合头村民小组王德翠家开起了火塘会,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抱团发展。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跟大家商量一下,为了大家能早日脱贫致富,我们想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大家发展产业……”王明岗放大嗓门跟村民们说,哪知道话未说完就被一串反对声音打断。

“啥子合作社哦,不就是吃大锅饭嘛,这不是走以前的老路,不干不干!”

“合作社就是少数人得利,拿我们来背个名。”

“是了嘛,有好处也是进了个别人的腰包,怎个可能轮得到我们。”

“要让我们干合作社,政府给多少钱?”

“有钱给,我们就干,没有钱我们就不干!”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面对群众不相信干部、抵触情绪大,等、靠、要思想严重。王明岗从脱贫攻坚政策、产业发展、村民收益等方面苦口婆心地跟村民解释成立合作社的好处,但大部分村民仍然不为所动。

王明岗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着了急,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同意成立合作社,我相信王书记。”这时一直未说话的王德翠起身说道。

“我也同意。”

“我觉得王书记和工作队是真的为我们好,我家也加入。”

……

就这样,49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同意成立合作社,以劳动力或现金每股2000元的方式入股,筹资20万元股份成立合作社。

当晚,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村民们选出一位理事长,11位理事,3位监事,将合作社命名为:大关县寨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召开群众会议

合作社带领 村民从站着看到跟着干

“我们只是引路人,更多的还是要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抱团发展。”王明岗说。

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员积分制管理,极高地调动了社员积极性。

“王德翠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精神值得表扬,经9月5日召开的第26次理事(经理)会议研究,决定给予王德翠通报表扬1次,奖励100积分。”

这是1份关于对四合头村民小组王德翠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表扬决定。表扬栏上,像这样的表扬决定还有6份。

在寨林合作社驻地的外墙上,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群众张贴了4块公示栏,分别是公示栏1、公示栏2、表扬栏、批评栏。

马铃薯种植:切种

公示栏1、2,一方面是把劳动力入股、资金入股的原始股社员名单及占股多少进行公布。另一方面是对合作社每次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公开,实现民主管理、阳光操作;表扬栏,主要张贴合作社社员从大局出发,为合作社发展做出的一些有益的事情;批评栏,主要张贴社员没有执行好合作社交办的任务,或者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大局观念不强等给合作社带来损失的行为。

合作社要收益,经营是关键。

“从王书记他们来,成立了合作社之后,我们也可以就近务工了,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四合头村民小组63岁的李贤永感慨地说。

“王书记他们去租赁机械设备,对土地进行复耕。一方面我们有能在合作社里务工,另一方面可以从合作社分包种植,收入也有保障。”庙子边村民小组63岁的罗过芬高兴说。

“除了租赁机械设备,我们还把撂荒土地连片流转过来,组织挖掘机纵横交错地修通6公里长的简易道路;对肥料、薄膜等生产物资进行统购、统运;新建了从山下河沟边到山顶全长4.5公里的梯级抽水管网。”王明岗说。

“合作社在路修好、地犁好、良种到位的基础上,采用分包的方式,承包给社员进行种植。看到我们是真心为他们着想,村民们从当初的观望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激励。”王明岗说。

撂荒土地整治利用

党支部破解难题发展致富路更宽

2018年年底,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遭遇了滑铁卢,合作社一下亏损了10多万元钱。

突如其来的打击无疑给了大家当头一棒,村民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刚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立马减弱。

村民再次人心涣散、怨声载道。

马铃薯产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个百亿元产业之一,王明岗带领大寨村党总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比选,认为马铃薯仍然是大寨村最适合也最具有优势的产业。

扶智培训——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培训

“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当初既然承诺过,我们就一定要对社员负责。”王明岗说。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这个问题困绕着王明岗。

在与大关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后,王明岗充分认识到是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问题。

“产业发展,科学种养是关键。走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道路是大寨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王明岗想。

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摆在王明岗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我们创新性的提出了‘11115’五环工作法。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发展1000亩优质马铃薯种薯产业,从贫困户不敢贷款到28户贷款入股133.5万元,从商业银行不直接对合作社贷款到富滇银行破例向专业合作社贷款170万元,一举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落实难的问题。”王明岗说。

2019年,合作社通过贷款融资300余万元与土妈妈公司合作。在土妈妈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运用了科学种植洋芋的新技术。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从切种、拌种、栽种、晚疫病防治等各个环节,土妈妈公司的技术人员都到种植基地进行指导和督促,严格按照种植标准和要求,通过组织群众进行精心的管理与呵护,获得了大丰收,并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只有多元化发展,才能充分激发党总支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带动合作社发展。”王明岗说。“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同时,我们同时争取乡党委、政府支持,养殖蜜蜂400箱,种植绿化树60余万株。”

“合作社这2年基本都在打基础,收入还不太明显。但带动社员就业、务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今年,绿化销售收入30余万元;蜂蜜销售目前已收入2万余元,年底预计还能销售10余万元;马铃薯正在开挖,预计收入350万元左右。”王明岗说。“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53户。2019年,预计能直接带动130户左右的家庭,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

编后语:大寨村通过“工作队+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把工作融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和集体增收之中,真正实现了工作队引领、党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来源: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 实习记者 方茜 通讯员 熊永旗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扶贫故事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