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0-28 17:19绥江,坐落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山高谷深、土地贫瘠的761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居住着17万人口,这里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43个村(社区)中,共有33个贫困村(其中有24个深度贫困村),有贫困人口11399户46721人。
绥江,长江东转的地方,因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云南省首座从规划到建设零起步的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金沙江畔,先后多次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美名,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城市。2018年2月,提名全国文明城市。
绥江,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声声号角中奋勇争先,砥砺前行。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1.3%降到1.29%,31个贫困村脱贫,累计脱贫人数45260人。2019年4月,全县实现了脱贫摘帽。
金沙江畔崛起最美县城
2002年10月,我国第三大水电站、“西电东送”重要能源项目——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坝水电站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它的建设意味着绥江县城和3个集镇需要整体搬迁。
“1年的时间,新建一个县城和3个集镇;两个月的时间,完成移民搬迁6万人口;1个月的时间拆除老县城……”17万绥江儿女用“众志成城、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绥江精神,创造了中国水电开发史上的“三大奇迹”,催生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绥江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
“刚搬迁上来那会儿,到处脏乱差,尘土飞扬,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垃圾乱堆乱放,那时的绥江大家叫‘灰江’,女的叫‘灰姑娘’,男的叫‘灰太狼’。”提起几年前的生活,家住绥江县城玉泉社区的居民凌月香记忆犹新。
2012年6月,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绥江6万移民在房建还没完工、市政设施极不完善的情况下搬入新县城。县委、县政府以“四城同创”为契机,全面开展提升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高标准、高品位、高起点打造“中国西部最宜居、宜游、宜业的湖滨生态园林县城”。
一步一树、一步一花、一步一景,开门见绿,推窗即景,半城山水满眼绿,湖滨园林新绥江。不管哪个季节,走进绥江县城,到处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花香四溢的景象。
2013年初,绥江全面启动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先后投入资金两亿多元用于县城道路、小区、机关单位、景点、护坡绿化以及公园、广场建设,共建成一个综合性公园、两个休闲公园和一个全市规划设计最完善的城市综合广场,小区绿化覆盖率和单位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55.62%和51.75%;实施了“百棵古树进新城”工程,保护性移植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树木278株。建设中,县委政府规定,所有公园绿地、机关单位不准“设围”,不准建设一米围墙栏杆,让所有绿地、活动场所都与市民零距离“亲密接触”,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犹如自家的“后花园”。
一条条宽敞明亮的马路上,大小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人行驿道干净整洁,不见丁点垃圾……“没想到,曾经的‘堵城’和‘灰江’,几年就变得这么漂亮、卫生和文明。”无论是返乡的游子,还是到绥江玩耍的游客,无不对现在的绥江县城啧啧称赞。
城市经营三分建、七分管。县委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堪称全省最严最细最管用的城管制度以及相关督查考核办法,全县90家机关单位2000余名干部职工对县城所有街道实行领导联系、单位包街、职工上街工作责任制,并在各街道口立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城市综合管理,规范经营路牌、广告和夜宵摊点,取缔三轮车、电动观光车1000余辆,开通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县城内1000多家商铺签订责任书,全部实现“门前五包”(包卫生、绿化、美化、秩序和设施完整)。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绥江县还启动了“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深入开展文明行为规范、道德建设、行风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整治脏乱现象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上世纪老城记忆—市井
上世纪老城记忆—街坊
封库期绥江老县城
清库后的绥江老城
晨曦初露的清晨,绿树掩映的广场、公园内,成群的市民或翩翩起舞,或慢跑健身,享受着城市变化带来的惬意;大街小巷、医院学校、商铺店面、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城同创”、道德模范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不断涌现,绥江人的精气神在不断提升,绥江人的言行礼貌在不断改变……
“十三五”期间,绥江县在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县城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绿满绥江”“清洁绥江”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级“园林、卫生、文明、平安”县城,努力把绥江打造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绥江。
因水而起,移民而兴。新建后的绥江县城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比老县城面积扩大了3倍多。同时,在举县搬迁、安置的过程中,绥江还积累了许多规划建设和群众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现由山里人向城镇人的历史跨越”
在离绥江县城西北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山坡叫兆佳坝。以前,山坡上零散居住的几十户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贫生活。现在,山坡上33幢小高楼依山而建、拔地而起,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商宜居的新区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城镇福兴社区。
“说句实话,我都70多岁的人了,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还能搬迁到城里生活,现在的新家与以前的竹屋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气候、交通、卫生、生活方便程度等更是强过老家百倍。”今年春节,中城镇绍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世云一家搬进兆佳坝安置点度过了在新家的第一个春节。
绥江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融入县城、功能配套”的理念,把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规划建设,规划用地面积580亩、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2018年3月开始征地拆迁,当年4月启动工程建设,历时8个月完成了房建任务,33幢高楼拔地而起,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如期搬迁。同时,配套建设了社区、学校、卫生室、警务室、集贸市场、望江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前的小山坡变成了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区。
起初,多数贫困户“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重,舍不得离开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绥江县中城镇党委书记牛国斌回忆道:“群众搬进来之后,他们就不想再回去了。”
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的目标,绥江县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设施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支撑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则,在加快住房、街道、绿化以及医院、集贸市场、社区、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盘活土地资源、推进捆绑入企、开展培训就业、建设扶贫车间、实施资产收益、开发公益岗位、落实政策兜底7项措施,让搬迁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搬到这里,不管是孩子读书还是就医、出行都很方便,原来孩子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半个小时就到了。”谈起搬迁前后的变化,社区居民赵中虎感激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福兴社区还成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方便群众办事;建立了“党总支、片区长、楼栋长、警务长”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组建了政策宣讲、环境保护、纠纷调处、平安建设、家政服务及青年志愿者6支党员服务队,让搬迁群众更有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
挪“穷窝”,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群众的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了新的名字——福兴社区,寓意幸福、兴旺。
“老百姓从大山里搬出来,生活比以前已经幸福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帮助他们,把日子越过越兴旺。”绥江县委书记杨淞说。
李子林下的美丽乡村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犹如白色的丝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到山顶,一幢幢川南民居风格的小别墅掩映在满山遍野的李子林中,休闲广场、观景楼阁、健身路径等一应俱全。
这里就是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
讲起如今的生活,鲢鱼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开云眼里全是幸福感。“以前没有路,运输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上山下山。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去哪里都方便。李子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钱包都鼓起来了,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从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绥江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鲢鱼村委会主任周潮金很有发言权,他说:“鲢鱼村以前有246户贫困户,已在2016年全部脱贫,是全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全年人均收入一直在递增,而且是国家脱贫标准的两倍。这一切改变首先是政府为我们修了路,改善了基础设施,另外就是发展李子,李子是我们脱贫的支柱产业。”
从破烂不堪到现在人人安居乐业,除了改善基础设施,还找到一项支柱产业。鲢鱼村是绥江“半边红”李子的核心产区,这一品种在绥江已经有70年的种植历史。
这里以前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李子树,但是在村民眼里就只是树而已。直到全县将李子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大家才意识到这竟是一棵“财富树”。
上世纪70年代金沙江上的渔船
上世纪70年代的金沙江畔的货运马帮
鲢鱼村委会干部联合第一拨愿意“吃螃蟹”的农户率先扩大种植面积,村民在2016年时尝到了甜头。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村规范化种植“半边红”李子达5800亩,以前没用的“荒树林”也变成了“财富林”。
“一棵李子树富了万户农”,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鲢鱼村15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舒成林家里有30亩李子树,不仅种植得好,还凭借以前在外打工的经验,跑到重庆和四川成都等地开拓市场。原先打工一年也就挣几千元,现在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因为李子,当地大多数村民结束了在外几十年的打工生涯,回乡靠种植李子致了富。
路通了,产业有了,钱包鼓了,群众生活质量和档次自然也水涨船高。
自绥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村村民陆续盖起了新房子。目前,在新滩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鲢鱼村又着眼发展乡村旅游,围绕赏花摘果、观湖游园、赋诗作画、休闲健身主题,统筹解决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条环山旅游观光线、一座佛光寺、两条横线游步道、三条纵线登山道和李园、桃园、梨园三个景观园,充分展现乡村风貌、体现乡土韵味、唤起乡愁记忆。
走在鲢鱼村的路上,农家乐的布局也很抢眼。漂亮的房屋、干净的路面、房前屋后的花卉、休闲风十足的设施……
村里“七星示范户”的评比,更是让这个村的乡风文明有了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村干部带头示范、村民积极参与,开展了厨艺、家政、礼仪等培训。每个月还对农户的居家环境进行考核,评比“七星示范户”,让大家逐渐养成文明习惯。
基础设施好了,乡风文明了,那么如何吸引游客便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借助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优势,鲢鱼村办起了旅游节。每年3月,万亩李花映山水、十里香雪醉人心。目前,李花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了三届,吸引外地游客20多万人次,也给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
从举城移民到脱贫攻坚,从城镇到乡村,从产业到就业,绥江每一步都迈得坚定而精准。2014年以来,绥江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汇全县之智,坚持群众代表谋脱贫、“第一户主”领发展、“五查五看”保精准、“三上三下”保认同、“五访两诺”补短板、“四同四到”转作风、“四项机制”抓落实、“八大措施”促脱贫,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至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从41.78%降至1.32%。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绥江县退出贫困县。那一天,绥江终于脱贫摘帽了。
“摘帽不摘责任、政策、帮扶和监管。我们将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帮助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坚决防止返贫,立志实现长远脱贫。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县委书记杨淞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