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0-17 15:47当小车在乡间柏油路上急驰时,隔窗望去,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派丰收图景。只见那一片片苹果园里,鲜红夺目的苹果悬挂在果树的梢头,红脆欲滴,就像高原女孩红扑扑的脸庞,漫山遍野的苹果红得让人沉醉。它们饱满、圆润,带着晶莹的露珠,在秋日的暖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那采摘下来一时堆积如山的红苹果,正在热销外卖中,招惹来四面八方的客商。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通人,我和昭通苹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昭通苹果的故事,或许它并不是故事。苹果对于昭通人来说,不再只是简单的一种水果,而是沉浸在生命中的一种经历,融入到生活中的一种情怀,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感念。
自从我记事起,四姨妈每年总是在苹果成熟时从很远的乡下用自行车驮着苹果骑行40 多公里路把苹果送到家里来。每年苹果收获的季节,只要看到四姨妈,我和弟弟都格外兴奋,忙着把装满苹果的箱子从自行车上抱下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一个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格外耀眼,我和弟弟连忙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咔嚓,咔嚓……”不到一会工夫,我和弟弟囫囵吞枣般地就把一个苹果消灭了。妈妈连忙呵斥我们不懂事,不招呼远道而来的四姨妈自顾自地吃。看到四姨妈汗流浃背的样子,妈妈总是很心疼,嘴里嚷着:“城里到处都有卖,你大老远送来,豆腐盘成肉价钱,划不划算嘛。”四姨妈倒也不生气,看着我们姐弟开心地吃着苹果,她非常满足,擦了擦头上的汗水回答道:“你买的是你买的,我种的是我种的,拿来给你们吃就不要多话。” 妈妈也很无奈,虽然大家心里都知道是心疼对方,可是嘴上总是要争执几句。
从我记事起,四姨妈就一直种苹果,一直在苹果园里忙碌着。如今,四姨妈年岁大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了,她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可是她仍硬撑着干活,在苹果园里披星戴月,埋头苦干,无论春夏秋冬。
上大学后,妈妈总是会给我寄昭通苹果,我也会分给同宿舍的姐妹一起品尝,还记得第一次吃昭通苹果的姐妹看着外表不太好看的苹果说:“烟台苹果我吃过,味道不错,昭通苹果怎么长这个样子。”我叫朋友尝了尝,她看着其貌不扬的昭通苹果勉强尝了一口,苹果香甜脆爽、果汁丰盈,让她赞不绝口。我跟她详细讲解了昭通苹果为什么这么好吃的原因。昭通苹果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种出来的苹果肉质细脆、甜酸适度、汁液丰富。从此她就爱上了我们昭通苹果,现在每到苹果成熟时她都会主动问我:“苹果上市没有啊,快给我寄几箱过来,馋得很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大家都天南海北各自为生活奔波着,但是一箱箱昭通苹果却深藏着我们青春年少的记忆和一辈子的情谊。
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昭通苹果的人和事。1940 年,吴镜漪博士将158 株苹果树苗引入昭通,栽入洒渔镇,历经79 年,这个当年看起来很微小的一个决定却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发展。昭通人能吃到“红富士”苹果,不少的农户因“红富士”而脱贫,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叫蔡兆翔的专家。如今,昭通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昭通苹果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世界低纬度高原苹果标准化规模生产区”,苹果是最具地方特色优势、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2018 年3 月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启第三场“代表通道”,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拿出一个从昭通带来的苹果,向记者讲述了昭通脱贫攻坚的故事,为昭通苹果代言,期待让全国各地的“果粉”都能品尝昭通苹果。郭大进在代表通道分享了“三个一”:一是“一个苹果”,苹果已然成为昭通当红产业,带动很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红苹果成了“金苹果”; 二是“一张路网”,把交通先行战略作为最重要的扶贫战略;三是“一幅蓝图”, 鲁甸地震后经过几年努力,灾区已浴火重生。昭通把“交通先行”作为重要扶贫战略,助力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红苹果变身“金苹果”,带动很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叮铃铃,几声微信提示音响起,果农许朝林掏出手机打开微信,页面上显示出几个微信好友咨询昭通苹果的订单信息。一一回复完后,许朝林选择了几张刚拍的苹果照片传到朋友圈,配文:“今天转色了,一天一个样。”不一会儿,新的订单又来了。44 岁的许朝林是洒渔镇的苹果种植大户,经营着1000 余亩苹果基地,拥有一家农资门店。
2015 年,洒渔镇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政策。许朝林掏出全部家底凑了近800 万元,加上贷款和政府扶持,投资1200 万元流转了苏家院镇双河村的1000 余亩土地,涉及近600 户农户。每亩土地800 元的流转费加上100 余名工人的工资,每年许朝林要支出100 来万元。如今,许朝林的苹果基地种植着华硕、红将军等8个品种的苹果,平均亩产15000公斤,年产值达200余万元。微商、淘宝的销量占80%,此外还有省内外20 余家企业长期订货。许朝林指着规划图纸说:“我的办公大楼也在规划建设中了,将分设销售部、网络技术部、财务部等各个部门,我的苹果产业要一步步走向成熟。”下一步,许朝林将与云天化合作共建农资平台,批发直销昭通苹果。
2019 年6 月23 日,我采访了家住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第28 村民小组的柳毅。一大早,柳毅便来到离家门口不远的苹果园里劳作,他和村里的农户为苹果树拉枝、剪枝,虽然这片果园并不是他自己的,但他常年在这里务工,家里大部分收入来自于这里。他务工的果园是海升集团现代苹果种植示范基地,他家流转了两亩土地给海升集团,每年有1600 元租金收入。谈起苹果种植,柳毅非常激动,他算了一笔经济账,他说:“以前种1 亩包谷产量在500 公斤左右,除去成本,1 年的收入也只有五六百元,还不算人工成本,现在在基地里打工,一天的平均工资有60 元左右,到苹果采摘期能达到每天两三百元工资。”
昭通有50 万人依靠小小的苹果为生,这恐怕也是当初吴镜漪博士未能设想到的。如今,漫山遍野的红苹果无疑是乌蒙大地的最美风景,满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苹果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特色、品牌和标志。半城苹果满城香,赋予了昭通这座高原小城独特的魅力。从昭通苹果到苹果昭通,从苹果产业到苹果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从不停歇、永不懈怠。
作者:莫 娟 系昭通日报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