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10-16 11:03盐津县牛寨乡位于云南、四川交界处,曾经的地名“牛皮寨”因民间工坊制作牛皮刀鞘而得名。牛寨乡海拔420米至1376米,境内多雨、多雾、潮湿,这样的气候特点造就了157平方公里的乡域草木茂盛、土地肥沃。百度搜索牛寨乡,其农业产业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然而,在秋冬之交走进这片土地,出现在视野里的是田间、山坡上的茶叶、猕猴桃、中药材等,传统农作物已被经济作物代替,庄稼一词在当地人际间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庄园、农家乐、基地、山庄等名词。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方兴未艾的农业产业,是不断壮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企业与农户的最大利益联结。
龙茶村:4:6释放土地活力
2017年9月1日,牛寨乡龙茶村村支书王云富在一份《茶叶种植销售协议》签上自己的名字,至此,王云富有了另外一个身份:盐津县牛寨乡龙茶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签署该份协议的另外一方(乙方)是盐津茶坊庄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胡金文。
这份内容不超过300字的协议要点如下:甲方组织农户集中培训,对农户施肥、打药、采摘等环节进行监督,保证鲜叶按市场价收购;乙方提供茶苗,负责栽培技术讲解及茶叶加工销售;收购鲜茶叶的资金甲、乙双方共同承担,每年产生的利润甲方占40%,乙方占60%。
一份简洁的合同开启了牛寨乡集体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把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同时解决“空壳村”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走出了第一步。
牛寨乡龙茶村位于牛寨集镇东南面,与四川省筠连县接壤,距离筠连县城仅7公里。龙茶村因茶而得名,从古至今就有茶农种茶、制茶。鼎盛时期曾成立了东方茶厂,但一度因粗放的种植方式让茶山荒芜。2014年,这片茶山引起四川省筠连县人胡金文的强烈兴趣。走遍云南盐津与四川筠连交界的所有地方,胡金文发现再也找不到比龙茶村更适合种茶的地方了。10月13日,在茶坊庄园的茶叶核心种植区,5年前的喜悦还未从胡金文的脸上完全散去,“连农药化肥都没有污染到茶叶种植区。”胡金文说。
高山云雾出好茶。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种植环境,龙茶村种出的茶不需要贴上任何标签,就已经让每一个品茶者赞不绝口,茶坊庄园制成的毛茶市场售价每公斤1200元至2000元。
2014年,盐津茶坊庄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龙茶村租用了500亩土地,淘汰了多年前的茶树品种,引进种植黄金芽、龙井43号。2016年开始,两个品种的鲜茶叶上市,每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
2015年,龙茶村村民开始跟进,大量种植茶叶。“这个时期,村民种植茶叶的意愿已经由要我种变成了我要种。”王云富说。
老房子村民小组62岁的村民杨子云曾怀疑,几棵茶苗能整出个啥?2015年,他开始观望,2016年,他把仅有的5亩土地都种上了茶叶。
据统计,2019年,龙茶村常住户595户,543户种上了茶叶,种植面积5340亩。外出务工人员随着茶叶种植面积增多逐渐返乡。2015年,龙茶村外出务工村民有1700人,到了2019年外出务村民仅810人。随着900名农村劳动力返乡,龙茶村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开始释放活力。
作为龙茶村的带头人,王云富种下了40亩茶叶,今年收入10多万元。这是他作为村干部带头致富的“第一桶金”,这一桶金让3038位村民意识到土地的价值。
牛塘村:5:5唤醒沉睡资产
2017年11月11日,盐津县牛寨乡牛塘村洞口村民小组村民李兴付与盐津牛寨乡牛塘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牛塘村集体公司”)签署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股份合作)合同》,他耕种多年的1.29亩一类地、0.88亩二类地改变了性质,被评估折合成人民币299元,折算成股金2.99股入股牛塘村集体公司。
至此,对牛塘村同样在该份协议上按下红手印的512户村民来说,他们曾经拥有的土地演变成一个概念,他们的农民身份已经改换为股民。
牛塘村村支书欧万彬回想这一变化过程,轻轻说了一声不容易。
2017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落地。显然,这一政策得由村“两委”组织实施。
作为股东,要拥有一定的资金、资产或资源。可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牛塘村,资金在哪?资产在哪?资源在哪?
一方面是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荒芜,一方面是一些涉农企业无法找到适合的规模土地。这个现实让欧万彬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村民所有土地打包流转过来,包括山林及地面建筑物。
地处牛寨乡西南部的牛塘村属典型的山区,总人口662户2619人,有劳动力1518人。耕地3795亩,山林12270亩。
这是牛塘村的“家产”。
将可以利用的耕地、山林以牛塘村集体公司的名义全部流转过来。欧万彬担心这个“野心”村“两委”和村民接受不了,便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集中起来讨论,想不到得到一致支持。于是,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很快成立起来,动员村民以土地、山林等资源折价入股牛塘村集体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
2017年9月20日,关于牛塘村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形成;9月25日,完成;9月30日,制定了牛塘村发展方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实施;10月30日,完成确权入股各项工作。
不进行资源整合,牛塘村就没有出路。就在这样的观念之下,随着土地、山林、集体道路、集体山林等确权清理工作的结束,村民李兴付和其他村民在合同上按下红手印,在保底领到土地租金的情况下,公司产生的利润还能享受到分成。
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后,牛塘村开始寻求外部资源的合作。一是将土地整体出租,解决了投资商流转土地困难的问题,二是与投资商合作分成,三是流转不出去的土地由牛塘村集体公司经营。
目前,按照第一种方式,牛塘村集体公司与云南鼎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2000亩土地用地协议,按第二种方式与昭通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同种植中药材天门冬800亩土地用地协议,投入与收入各占比50%,而对于没有投资商合作的土地,牛塘村集体公司种上了1500亩油桐。
万和村:1:3:6领跑农民致富
距离牛寨乡政府所在地不到10公里的万和村,在云南邦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邦兴公司’)300亩农业示范园,有村民在为刚摘完果的猕猴桃灭虫杀菌。
邦兴公司300亩农业示范园建在牛寨乡规划的1200亩产业示范带上。在牛寨乡的产业布局里,富氧富硒的土地资源优势被挖掘出来。邦兴公司生产富硒农产品,而牛寨乡要打造成富硒有机猕猴桃之乡,双方一拍即合。为此,牛寨乡出台了《牛寨乡猕猴桃产业建设工作方案》,不久之后,邦兴公司300亩农业示范园成为这个方案的产物。
2018年10月29日,盐津县牛寨乡万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万和村集体公司’)与邦兴签署了《牛寨乡万和村猕猴桃产业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发展猕猴桃产业采用“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村集体公司以管理和项目资金入股,占股10%;企业以技术、生产资料、市场保底回收入股,占股30%;农户提供土地与劳力,按要求栽种管理,占股60%。
邦兴公司牛寨项目区负责人马鹰认为,这其实是万和村集体公司、邦兴公司与农户之间资源的互补,在实现利益联结的时候,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户,目的在于让农村劳动力留下来,让他们看到农业发展的前景。
万和村瓦坝村民小组村民佘如香的土地大多在邦兴公司农业示范园规划内,2016年,她将3亩土地以每亩600元租给了邦兴公司,在她看来,这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种植玉米的收入。2019年秋季,邦兴公司组织猕猴桃采摘节,佘如香看着来往的游客和挂在枝头的猕猴桃揣摩一下,每亩大概可收入10000元。这激发了佘如香的种植热情,她打算在冬天农闲季节,把剩下的土地整理出来,全部种上猕猴桃。
邦兴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因农业示范园发挥的示范辐射作用,万和村已经种植猕猴桃2100亩。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一个让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最终把农民组织起来,再次回归到土地,让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这或许是乡村振兴要经历的一段路。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 舒 文/图)
集体经济“+”要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
盐津县紧扣培育高质量产业发展,围绕“六大”产业布局,打造乌鸡、肉牛、竹笋为主的“三大”富民产业,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联结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不断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一是严把利益联结项目批复关。根据利益联结全覆盖的要求,结合全县“三大”富民产业布局,按照村申请、乡(镇)审核、县审定的原则,严格按照高度组织化、良种良法、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三个全覆盖”和“双绑定”工作要求,对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三个全覆盖”落实不到位、利益联结不合理、预期效益不明显的,坚决不予批复。二是完善合作模式。以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或直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绑定发展的“双绑”工作为重点,积极引导各村集体公司推进“党支部+集体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并逐步向普通农户拓展,最大限度扩大利益联结覆盖面,让农民增收致富,拉近了党组织和农民的距离,为聚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整合资源。盐津县将上级下达的资金项目,按照渠道不乱、投入不变的原则,统一打捆包装,集中支持村集体公司及与村集体公司、贫困群众建立合作关系的合作社、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发展、共同致富。在资金使用上,改变以往直接补助给企业的“输血式”做法,将上级投入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大限度防止资产流失的同时,增强产业发展的“造血功能”。四是拓宽融资。针对集体公司融资难问题,采取“集体公司+”模式,在集体公司下面设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同融资、共担风险,多渠道解决融资难。同时,盐津县建立了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集体经济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努力打通金融渠道,最大限度争取资金支持。五是依靠党总支引领。通过党建网格化管理,切实发挥基层无职党员作用,全面动员基层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村庄治理等工作中,以“四联动”聚合力,把“组织所为”与“群众所需”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基层的组织化程度。
(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