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学故乡
2019-10-09 20:08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
长篇报告文学
《磅礴大地——昭通扶贫记》连载
01
《磅礴大地——昭通扶贫记》
共20万字,原载《中国作家》杂志2019年第10期头条,单行本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目录:
01.一树苹果香秋城
02.土豆花开是故乡
03.安得广厦千万间
04.银色铝谷造金山
05.昭明通达奔四方
06.一江灯火照万家
07.绿水青山润乌蒙
08.凤凰涅槃龙头山
09.家国情怀写春秋
10.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大地:推荐人语
《磅礴大地》,是一部记录乌蒙山贫困片区昭通大地发展变迁的蜕变史。整部作品既有宏阔磅礴的气势,亦饱含人间亲情之暖意。既有大江大河之奔腾,也有悲悯温馨之大爱,读来既荡气回肠,又温情脉脉。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客观和理性。是一部解读磅礴乌蒙群山密码的指南之书,一部深入骨髓感悟昭通人“昭明通达、崇文尚义、勇于拼搏、敢为人先”之秉赋的重要作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夏天敏
磅礴大地:引言
1935年2月,红军长征过昭通,在威信县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扎西会议”,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扎西,从此成为长征胜利的起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程,让毛泽东同志灵感迸发,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全国,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乌蒙山片区的昭通,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战役,在乌蒙深山腹地之昭通,全面打响。
磅礴大地:01.一树苹果香秋城
磅礴乌蒙,万物生长。
在昭通坝子南端,位于昭阳区永丰镇和布嘎乡交界处,一片土地山丘起伏,绵延接天,气势如虹。从群众手里流转过来的土地上,一排排、一行行标准化种植的苹果树苗,成为日出日落间云岭大地最为壮阔的风景。朝阳下,一个个红彤彤的大苹果悬挂晶莹露珠,那水嫩嫩的红苹果粉如少女面庞,甚是可爱。晚霞中,万亩连片的苹果园在微风中格外灵动,果枝摇曳,芬芳四溢,一派丰收喜庆之气象。站在位于制高点的小山头上,极目四望,大大小小的山头,全种上了苹果树。那一排排规范有序排列的水泥桩,如无数整齐排列的卫兵,站满了方圆视野所及的山头山凹,那一种磅礴气势,让人第一时间想到了毛主席那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句。
果园周边的农舍,不再是当年的土墙瓦房,摇身一变,成了红顶白墙的小洋楼,一幢幢,一排排,一片片,向整个昭通坝子蔓延开去。在这条“变”的道路上,昭通苹果,无疑是个重要支点,撬动了昭通产业升级、农村面貌的大改观。
苹果种满山,乌蒙一片红。
昭通苹果,自然是有些名气的。因其生长在海拔1900-2300米的乌蒙山地,加之昭通日照时间长,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时甚至可达二十余度,极利于糖分的聚积,故昭通苹果常常被人们誉为“糖心苹果。”每到中秋节之后,那一个个圆润的苹果,被拦腰切下后,果心里全是浸满蜂蜜样的浓汁,颜色深黄,极其诱人。恨不得一口咬下,狼吞虎咽,一饱口福。
昭通苹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先生引进了158棵苹果树,种植在洒渔镇白鹤村李仲举的庄园内,从此,苹果这一外来物种,在昭通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今日之满山遍野。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昭通苹果主要种植在昭阳区洒渔、乐居、苏家院、北闸、永丰、旧圃等坝区,多为生产队种植管理。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户后,苹果园也随之分到一家一户,或者整园承包给农户耕作管理。那些年,苹果还是稀罕物,多分布于村庄周围那些山地,很少有用自留地和承包地来种植苹果的。没有苹果的人家,要吃上一口苹果,还得到集市上买,或者去果园里自己采摘过称付钱给主人家。当然,也有以物易果的。
那些年,最受人们欢迎的苹果,当属金帅。拳头般大小的绿皮苹果挂满枝头,最是诱人,摘下一个咬一口,甜中带微酸,正适合昭通人的胃口,真是爽极,大受欢迎。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金帅苹果极香,放置一个在屋内,满屋溢香,纷芳一夏。
后来,又引进了红富士这一主打品种,在昭通昭阳、鲁甸坝区大面积种植。这红富士苹果个大,色鲜,甜脆,耐储存,产量还高,让昭通人爱不释手,吃了一个还要一个。因为红富士苹果的大量引种,昭通苹果的产量一下子猛增,品质也一天天提高,开始引起外地客商的关注。本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贩,也源源不断地用大货车把昭通苹果贩运到周边的贵州、四川、重庆一带销售,甚至慢慢把市场拓展至广东、上海、深圳一带。再往后,直接通过火车运送到缅甸、老挝、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销售。
说到昭通苹果的种植,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乔化种植了。那苹果树在地里种成一排排,一行行,横竖成线,连线成片。每一棵苹果树,在果农的精心修剪下,既枝叶繁茂,又主次分明,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型,一条枝有一条枝的味,真可谓一树一风格,一林一风景。在乌蒙大地上,如此规模不一的大大小小的苹果园,数不甚数。当你走上某一山头,俯瞰大地,那一片片苹果园,俨然一抹绿毯子,铺展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时间的年轮滚到了2015年,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在昭通大地悄然推开。在昭阳区的苏家院,我们看到了一片苹果林,不再是均匀分布的一棵棵苹果树的矩阵,而是如士兵列阵接受检阅样,站成了一列列纵队。每一列之间,行距两米左右。这样的行距,任由施工机械在两排苹果树之间自由穿梭。喷洒农药、清除杂草、采摘苹果、水肥一体的供给,完全实现机械化耕作。每一棵树之间,相隔也有一米左右,每一个枝条,伸展最长控制在80公分之间。每一个苹果,大小和果型基本一至,一个个像珠圆玉润的巨型红玛瑙,那红纯正,鲜艳夺目,红得发紫,红得吉祥。就连最基本的营养成分,都高度一致。今天的种植手段,已经完全实现了技术管控,理性、精准地控制了一棵苹果树的前世和来生。也就是说,一棵树的高、粗、大、小,都在控制之中,不可能任其天性无限生长。
甚至,连苹果的口味和口感,都在掌控之中。哪一类苹果相对酸而粗粝,比如嘎拉这一品种,就具备如此特性,最适合当下独生子女食用。因为他们这一代城里人,几乎都是吃着汉堡牛奶长大的,反而不喜欢太甜、太细腻的果实。而针对中老年人,他们则更喜欢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感觉,那红富士苹果,正好对了这一拨人的胃口。
这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苹果种植,这种传统的农耕技术,在今天的新时代,无疑已发生了深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资料显示,自根砧是由自身器官、组织的体细胞形成根系的砧木,称为自根砧。用矮化砧自身的根系嫁接苹果品种育成的苗木,叫做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栽植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是现代果树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已在昭通大地遍地开花。昭阳区苏家院镇的海升苹果基地,北闸镇邓子的苹果小镇和永丰镇青坪村的苹果庄园,先行一步,已经渐成规模。尤其永丰镇新民社区荒冲与布嘎乡紧邻的那一片五万亩连片苹果庄园,堪称人类种植史上的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苹果的种植历史,也就是昭通近百年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是苹果,哺育了昭通儿女;是苹果,甜蜜了昭通生活;是苹果,在乌蒙山人的血液里注入了养分,使昭通的子民,长着一块苹果脸,拥有一颗苹果的甜蜜温暖之心,有了一种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拼搏精神。
记忆中,最爱春天那一片苹果花海,在昭鲁大地上开得粉白,开得热烈,开得汪洋恣肆。最爱深秋满山遍野的苹果,香得傲骄,熟得鲜红,红得馨香,红遍乌蒙。
在头顶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种植基地美誉的昭通,小小苹果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着实有着悬疑味道。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苹果遍布乌蒙大地,近70万亩,仅昭通苹果主产区昭阳区,目前苹果种植面积近50万亩,正朝着70万亩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几年,打造100万亩苹果掩映100平方公里建成区,居住人口达100万的“苹果之城”,成了昭通最值得期待的“梦想之城”。
昭通市昭阳区,全国唯一市级政府驻地为国家级贫困县区。全区有91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4463人。
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脱贫看镇雄和昭阳,昭阳区的脱贫攻坚,是全国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普遍的示范意义。全区易地搬迁安置人口近1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城、入镇、上高楼,昭通昭阳城乡格局发生前所未有之巨变。
为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通市委、市政府和昭阳区委、区政府勇立潮头,破题破局,高起点、大手笔发展苹果产业。让一片片苹果庄园成为昭通大地最为绚丽的锦缎。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晒到高原红,才叫“昭阳红。”今日之昭通,苹果这个“金果果”,已然成为昭通人民的脱贫果、致富果。
同时,昭通扶贫干部永葆初心,下沉一线,深扎农村,吃苦受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一心为民,把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农村,通过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资产收益、危房改造、生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基础设施改善等扶贫行动,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全市贫困人口整体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昭通,属于国家乌蒙山贫困片区的深度贫困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昭通的脱贫工作,足以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基层干部群众凝聚了强大的磅礴力量,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攻坚拨寨的脱贫攻坚战,并已经取得显著成就,让贫困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可以说,讲好昭通扶贫故事,在全国都具有极强的样本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学价值。
深秋,笔者随一朋友来到昭阳区洒渔镇白鹤村,准备去果园里摘些苹果。洒渔白鹤村背靠群山,面迎静湖,洒渔河玉带般从面前绕过。这里正是昭通苹果的发源地,记得1987年上初中时,我去过白鹤村苹果园的一位同学家。去的时候正值五月,金帅苹果李子般大小挂在树上,同学迫不及待领着我走进苹果园,摘下一个塞在我的手里,说,吃。感觉好么?
咬一口后,我说,涩。是的,真涩。酸中带涩。这是未成熟的白鹤村苹果给我的深刻印象。这与我日后吃到的又大又圆、又水又脆、又甜又香的昭通苹果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我刻骨记住了昭通苹果的味道。想想,这不也正象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历程么,昭通苹果种植80年的历史,不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不也经历了风风雨雨?那一次次的冰雹灾害,那一次次的品种更替,那一次次的市场滞销,那一次次的思想交锋,昭通苹果终于挺过来了,于是有了今天的种植规模,有了今天这一片片气象宏阔的现代苹果庄园。这一从“酸涩”到“甜蜜”的历程,不知消耗了昭通人多少皱纹和情感。
得天独厚的气候及富含硒的土壤优势,使昭通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建设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昭通市委、市政府谋篇布局,一个“百万亩果园与百万人口相融,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扎根乌蒙大地,产业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明确提出了“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即: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确定了“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谋篇布局、以党的建设统领各项工作落实”的“双统领”原则,坚持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写好易地搬迁、产业培育、基础改善、劳动力转移就业“四篇文章”,做到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做大做强昭通苹果、马铃薯、天麻、花椒、生猪、肉牛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把昭通苹果带进了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让昭通苹果这个“金果果”亮相全国媒体。
而昭通苹果,正是昭通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主推的拳头产业。为把苹果真正打造成昭通的“金果果,”昭阳区委、区政府在昭通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江先奎和区委副书记、区长陶毅的带领下,提出了着力实现“资产变股权、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的思路,采取“资产抵押、固定收益、股金分红、务工收入、强化管理、严格纪律”的理念,昭阳区全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意气风发迈步大产业大发展的历史快车道,奋力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资产收益精准扶贫模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陕西海升、国投中鲁等企业相继落户,示范带动建成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现代苹果示范园区21个,助推全区苹果产业发展规模达50万亩,年总产量53.4万吨、总产值35亿余元,31万余群众通过苹果产业增收致富,3万余贫困群众通过苹果产业实现脱贫。
在昭通苹果种植史上,永丰镇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典范。尤其2016年以来,昭通市区合力,引进了陕西上市企业海升集团,在永丰镇建设高标准现代示范果园五万亩,成为目前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园。
永丰镇位于昭通中心城区南郊9公里处,国土面积91.4平方公里,辖7个村(社区),有农户12577户483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469户8587人。
新民社区位于“龙卢故里”(龙云、卢汉)的昭阳区永丰镇政府所在地,辖18个居民小组,有农户2445户90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624人),社区下设党支部16个,有党员143人。
在新民社区,当地群众的传统观念里,只有种包谷洋芋能养家糊口,搞点养殖业、种点烤烟能够赚点零用钱,一些有富余劳动力的人家,也到城里建筑工地打工挣钱。当然,也有一些人家选择种植苹果,品质也不错,但这些得了“小散弱”病的产业,终究成不了气候。新民村,就拿不出一样拳头产品。面对这样的困境,在昭通市、昭阳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下定了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因为,他们看到了昭通市、区两级领导对于发展苹果规模化种植的大手笔规划、高起点落地,成功引进龙头公司海升集团入驻。有了龙头,新民,这个民国时就因为滇军将领带领军民一起疏浚河道现万顷良田而得名的地方,何愁不富,何愁不振兴。
在深入采访中,笔者终于探到了新民社区在发展苹果产业种植中的具体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外龙+土龙,二龙治土,打造品牌,实现共赢。
在具体的操作中,第一步,以外地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本土龙头企业。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海升集团注册成立了昭通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出资70%,昭阳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出资30%,共同组建成立了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成为了本土的农业龙头企业;第二步,通过土地流转,高标准建设万亩果园。公司在永丰镇新民社区流转土地3万亩,并打算发展到5万亩,打造中国南方冷凉高地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第三步,实施品牌化战略,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打造中国果蔬领域高端品牌,着力建设多元化融合、品牌化运营的现代农业集团。
土金+劳金,二金富农,提升效益,实现成果共享。
第一招,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公司与群众签订承包协议,承包费用为每亩每年900元,每五年递增200元;第二招,吸纳本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进入果园务工。目前,长期在园区务工群众达3000余人,每人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1.4—1.8万元;第三招,结合广东东莞、中山对口协作扶贫劳务输出,组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3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第四招,采用种植托管模式,通过把当地农户培养成为种植能手后实施种植托管,按照人均托管50-100亩园区苹果,负责机械化操作以外的人力工作,托管费为每亩每年700元,年人均收入可达3.5—7万元左右;第五招,依托万亩果园行间种草,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产业,全面推广后预计可养蜂300余箱、养羊3000余只,将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共带。
经验一,发挥支部引领作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产业扶贫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经验二,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新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社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积极带头流转自家土地。经验三,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新民社区通过院坝会、田间会等形式宣传动员群众,让群众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仅仅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将1万余亩土地从农户手里流转过来。经验四,党支部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20万元,支持合作社入股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预计3年丰产后,每年村集体实现保底分红3.5万元以上,从而解决村集体过去无钱办事的困难。
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稳定脱贫。
一产:多元有规模。通过规模化种植和示范引领,2018年已带动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周边群众种植苹果3000余亩。
二产:延伸有保障。公司投资2.5亿元建立工业板块,实现果品精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同时,社区“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和全村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在党支部引领下共同致富。
三产:兴旺有后劲。依托公司创办“农业田间大学”,大力培养种植管理能手,推广绿色产业高效实用技术。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庭院经济,休闲经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在永丰镇新民村荒冲村委会,笔者见到了七十四岁高龄的村党总支书记马光数。
马支书健谈,精神饱满。当问到他何以完成如此巨大的万亩土地流转任务时,他不加思索地大声说到:“不忘初心,永远跟共产党走。”
“我们全家带头,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带头流转土地,那群众还有什么说的。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开始时,群众是有些顾虑的,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怕公司经营不走,爬起来跑掉。我就给群众开会,给他们说,即使老板跑了,那我们不也学到了技术了。再说,既然是党委、政府叫我们这样干,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要相信党,相信政府。见我家两个儿子和我的五十亩土地都带头流转给海升公司,群众也就慢慢相信了,工作的口子也就打开了。”
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配合完成好土地流转任务,村里还成立了苹果产业党支部,每个村民小组也成立了党小组,荒冲片区共有24名党员,专门负责思想引导,化解矛盾。
流转土地那些日子,马支书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劝说群众,做开导工作,一笔一笔给群众算经济账。马支书一说起给群众算账,立马来了精神,又给我们算了起来。他说,第一个五年,每亩流转费是900元,每五年加200元,即第二个五年每亩1100元,第三个五年每亩1300元。
永丰镇原为烤烟种植大区,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昭阳区于2018年将永丰镇的5080亩烤烟种植面积一次性砍掉。原来种植烤烟,每年每亩2000-3000元的纯收入,但是一年到头,群众都得在烤烟地里忙活,不可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更谈不上进园或者外出打工了。表面上听起来收入不错,其实含工食费收入一点也不算高,如果遇上冰雹等自然灾害,那全年绝收也是正常的。而现在土地全部流转给海升公司改种苹果了,风险自然转移到了公司头上,群众旱涝保收,收入更加稳定。
马光数支书,经历了从集体土地时期到土地下户,再到土地流转全过程。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转变和洗礼,他说自己有时也曾有过困惑,但马支书只相信一条铁律,那就是,跟共产党走,不会错。
马支书的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富,其坚韧和执着精神,叫人感慨。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45年7月出生的马光数,与共和国同成长。1968年23岁时当大队会计,一干就是10年,当了8年的烤烟辅导员、大队团支书,1988年6月担任新民村主任。1992年担任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到现在,一直奔忙于村村寨寨,田间地块。
我们去的当天,村子里正在进行民房改造,给人以轰轰烈烈大搞建设的深刻印象,远处的挖掘机和装载机隆隆作响,村子里随处可见拆除的房屋,那些黄色的土墙倒在地上,像是在向苍天道别。
据马支书介绍:流转土地种植苹果的13-17组共有756户2460人,房屋改造涉及300户,拆除重建户有190户。问起马支书的打算,他说:“荒冲现在全村的土地大多流转给公司种植苹果了,看上去很壮观,加之新机场路穿过苹果园,在荒冲桥、陈家洼口、仙人洞三个地方开了路口,把苹果园和三个自然村落连成了一片,交通很方便,村庄又包围着一湖清水,不出半年时间,这里山连水,水连村,村庄连着苹果园,等群众的房屋改造完以后,风景如画,最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甄云响,荒冲15组组长,42岁,现有4个孩子。之前自家有30亩土地,又以每年200元租金租了80亩土地种植烤烟,年收入10万元左右。现在家里的3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海升公司,以每亩900元算,每年可收入2.7万元,如果加上进园打工和自营餐馆收入,年收入还要翻番。这个回族汉子一听马老支书这一规划,来了精神,说他家的房子修好后,房前屋后还有很多空间,完全可以打造一家很好的农家乐,专门经营清真美食。他说,现在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人终于从土地上抽出身来了,可以专心做餐饮了。
马支书还说,打算再扶持一些汉族打造农家乐,以点带面,动员全村群众都投身到苹果种植和乡村旅游上来,这样,脱贫攻坚的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在采访马支书的同时,坐在一旁的新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宋邦彦,也信心满满。据马支书记介绍,宋队长是个很负责的同志,自从2018年3月从昭阳区城管委派到新民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一直坚持驻村工作,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尤其是在苹果种植土地的流转过程中,全程参与,从2018年1月开始,奋战了51天,到三月初才终于完成4800多亩土地的流转任务。为了赢得群众信任,宋队长积极向单位汇报争取,帮助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争取2万元,共44万元补助资金,争取办公设备经费15万元,还争取5万余元资金为买不起电视、床、被和沙发的特困户购买了必须生活用品。帮助5户群众架电线,接通了电,帮助4户群众安装了自来水。
在谈到种植苹果土地流转的困难和经验时,宋队长说,最大的困难还是观念的转变。起初群众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是政府要把自家的土地收回去了,不放心,大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后来,市、区领导多次下沉指导,马支书带领村组干部和工作队员一起,不分昼夜,走村入户,亲自带头,让儿子和亲戚主动流转自家土地,并动员小组长和党员带头流转土地,做了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后,才有了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一片壮观的景象。
海升集团负责昭通片区工作的总经理李炳伟介绍,海升集团于2014年底进入昭通发展苹果种植,2015年在苏家院镇建成第一期规范化苹果庄园,2018在永丰镇建成了3万亩高标准现代苹果庄园。目前,20吨/小时的苹果分选线和可容纳4万吨苹果的气调库于2019年3月开建,到10月即建成投产。如今,昭通市、区两级正助力公司做“昭阳红”苹果的品牌策划。
为了实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助推脱贫,昭阳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产业托管等模式,创建苹果产业发展脱贫示范基地,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贷款资金入股建设,前三年以10%入股比例分得红利,三年后依照入股比例和基地收益重新划分股权、获得收益;大力推行无公害苹果生产等技术标准,对17万亩老果园全面推行以果园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提升为核心的综合改造提升,通过高光效树型改造、拉枝缓势、土壤调酸、病虫防控、隔行间伐等技术应用,将神沙、华硕等早熟品种,红将军、富士2001等中熟品种,红富士、秦冠等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延长苹果上市供应期,不断提升苹果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优质果率突破60%、农药使用量减少30%、节本增效超过10%的标准。
在推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昭阳区始终把强化龙头引领作为有力抓手,引进陕西海升、国投中鲁、益宝、华时天农等企业,建设冷链物流市场,对苹果进行深度加工,建立苹果物联网和大数据联合应用平台,对苹果生产进行全过程溯源追踪。开发了生肖、卡通、京剧脸谱、爱心等多种艺术苹果、礼品苹果以及富硒、富锌等营养保健苹果;围绕吴镜漪博士将苹果引入昭通的故事,挖掘苹果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采摘果园和乡村旅游,提升苹果文化的魅力,增加苹果的附加值。同时还充分利用果树的废弃枝条,构建起“牧—沼—果—菌”生态环保、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农业体系。
昭阳区通过注册“昭通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部认定“昭通苹果”地理标志等方式,切实打造 “昭通苹果”过硬品牌,昭通苹果获“2016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和“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殊荣,广受好评。并着力推出“昭阳红”这一主打品牌。
同时,昭阳区委、区政府注重专业市场建设,已建成专业交易市场4个,其中洒渔集镇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苹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6万吨。引进龙头企业30余户、发展经销大户300余家,组建产销合作社100余个,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10余个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点50余个;有辐射全国的“线上”交易网点200余个,年交易量达5000吨。此外还积极组织果品企业参加南博会、南亚食品展等展会经贸活动,与沃尔玛、家乐福等10余个大中型超市和专业市场建立长期供货关系。目前,昭通苹果已出口到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查阅相关资料,低纬度、高海拔,光照足、无污染,环境好、水质优等独有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使昭通成为最适宜苹果种植的地区,早在1989年,昭通昭阳就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昭通苹果因富含酯、醇、杂环、酮、苯衍生物等9类113种芳香类化合物和成熟早、甜度好、香味浓、口感脆而倍受青睐;又因土壤有机质富含“长寿元素”、“抗癌之王”的硒微量元素,使昭通苹果独具魅力。
打造“苹果之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贫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座适宜避暑、有着“秋城”美誉的边地小城,在产城融合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建成区面积扩大近一倍,省级昭阳工业园区迅速崛起,众多商家入驻,给进城入镇贫困群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文体新区、凤凰小镇、乌蒙水乡、千顷池湿地公园的建设,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展现了水之意味,秋之韵味,为贫困群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居环境。
昭通有一首歌曲《秋的城》,歌词这样写道:“满街苹果脸,映红青石板。满山大苹果,红遍了高原。”
昭通这座古城,因为苹果,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因为苹果,增添了无限喜庆;因为苹果,甜润如蜜;因为苹果,活力四射。
漫步苹果之城,时光似慢流之河。
昭通是光亮的,是洁净的。
马可波罗曾经行走过的古城,一座曾叫朱提和乌蒙的古城,一座滇军182师从小城心脏辕门口誓师开拔台儿庄抗日战场的古城。今天,城门洞犹在,虽是翻修,却从史迹中走来。虽没落下历史的尘埃,却有着汉唐的遗韵。
在苹果之城昭通,丰收之季,街边的绿化树上,常常挂满了彩灯、彩旗、红花、灯笼和中国结,还有各式各样的“福”字,一切可以尽情展红的,都红了,红了老街,红了旧巷,红了男女,红了老少,好一派“昭阳红”之崭新气象。记忆中的昭通,似乎从来就没这样红过。阳光照在街角每一位老人古铜色的脸上,溢笑的脸满是亲切和蔼的表情。
这一方名叫昭通的苹果之城,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并立,总有几棵新的嫩芽拱出泥土,总有一些新时代气息穿过门楣。总有一些味道搅动味蕾,总有一些话语牵肠挂肚,总有一滴眼泪留给故乡。
每一年的夏秋、直至冬季,总有大框大框的红苹果摆放在菜市场,抑或三五果农用团篓挑着,穿街过巷叫卖,一股股苹果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久久回味。
这一方饱含人间烟火味的古城,自然就有了味道,苹果的味道;自然就有了韵味,苹果之韵味。
作者简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救驾》等10余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电视剧《锻刀》文学原创作者之一。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编剧)。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作家班、首届编剧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第九期编剧高研班学员。
来源:文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