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学故乡
2019-10-09 20:0501.一树苹果香秋城
02.土豆花开是故乡
03.安得广厦千万间
04.银色铝谷造金山
05.昭明通达奔四方
06.一江灯火照万家
07.绿水青山润乌蒙
08.凤凰涅槃龙头山
09.家国情怀写春秋
10.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大地:推荐人语
《磅礴大地》,是一部记录乌蒙山贫困片区昭通大地发展变迁的蜕变史。整部作品既有宏阔磅礴的气势,亦饱含人间亲情之暖意。既有大江大河之奔腾,也有悲悯温馨之大爱,读来既荡气回肠,又温情脉脉。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客观和理性。是一部解读磅礴乌蒙群山密码的指南之书,一部深入骨髓感悟昭通人“昭明通达、崇文尚义、勇于拼搏、敢为人先”之秉赋的重要作品。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夏天敏
磅礴大地:引言
1935年2月,红军长征过昭通,在威信县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扎西会议”,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扎西,从此成为长征胜利的起点。这段艰难而光辉的历程,让毛泽东同志灵感迸发,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著名诗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全国,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乌蒙山片区的昭通,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战役,在乌蒙深山腹地之昭通,全面打响。
磅礴大地:03.安得广厦千万间
乌蒙山腹地的昭通,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杂居民族地区、生态敏感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这里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2018年底,昭通未脱贫人口58.83万人,占全国3.5%、全省的32.5%。截至2018年底,昭通已累计减贫125.54万人,出列贫困村508个、摘帽贫困县2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12.49%。2019年,昭通还将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这“四篇文章”是昭通脱贫攻坚要攻克的四大“难关”。 解决昭通的贫困问题,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易地扶贫搬迁。“昭通的一大特点,就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搬,是解决我们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等,生存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和进步的地区老百姓脱贫最有效的措施。”昭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异地搬迁的机遇,实施大规模的易地搬迁。从2016年到2019年,四年时间全市实施了8.44万户、36.24万人的易地搬迁。如此大规模的异地搬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2019年昭通将完成5.24万户,23.06万人的搬迁,一步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同步实施了28个集中安置点,上万人的点就有8个。最大的安置点将搬迁入住4万多人。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区的昭阳区,2019年将脱贫出列,近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从丧失生存条件的大山深处搬出来,进城、入镇、上高楼,这对于当地党委、政府是何等艰难的考验。昭通市、昭阳区委痛下决心,在靖安坝子选址,在白纸上作画,两千余亩土地上似乎在一夜之间热闹繁忙,机械往来,民工忙禄,挥汗如雨,日夜奋战。同时,位于城郊红路、永丰和洒渔等地的安置点建设也同步推进,钻探、地勘、土建、装修,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丝丝如扣,一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而正是这一幢幢高楼的落成,那些从大山深处搬迁下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才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从今往后开始崭新的生活。
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远在唐朝,诗人杜甫就有如此胸襟和气度,其心系天下之境界自然撼动人心。
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人更是心系群众,响亮地提出,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切实做好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简洁来说,就是要保障贫困群众的吃、穿、住、就学和就医问题。
这些看似最基本、最简单的需求,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根本。尤其对于昭通这种地处乌蒙山贫困片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区来说,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堪比上青天之路,一个字:难。
“再苦也要干,再累也香甜。”这是昭通当地一首扶贫歌曲里的一句歌词。短短的一句话,却真切的道出了昭通人不畏困难、攻坚拔寨的决心。
尤其对于那些失去了生存条件的高寒贫困山区,易地搬迁,显然是一条挪穷窝、断穷根的最好办法,没有之一。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作过明确指示。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已经形成明确共识。实践已经证明,易地搬迁,已经成为贫困群众崭断穷路的最好办法。
余家大冲,洒渔镇联合村山沟里的一小小村落。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距离洒渔集镇十余公里的高山峡谷中,这里不通公路,运输一直靠人背马驮;这里土地瘦薄,只出产廉价的玉米和洋芋,常常是种一山坡,收一篓篓,农民群众常年脸朝黄土背朝天,却永远吃不饭穿不暖;这里的民房都是土墙瓦房,好些人家的房子都是四五十年前老辈人修筑的旧房子,有的开了拳头大的裂缝,有的墙体都歪歪斜斜,像是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要说遮风挡雨,就连最基本的人生安全都无法保证。尤其昭通地处小江地震带上,如遇一场地震,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村里的孩子上学得走四五公里山路,每天来回近十公里,成天几个小时的时间耗在路上。村里人看个病啥的,也得拖着带病的身躯,蹒跚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
余家大冲有两个村民小组99户3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5户315人。
2017年1月23日,是余家大冲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李克强总然会来到村里。当天下午,李克强总理踏着坑洼不平的山路,来到了昭阳区洒渔镇余家大冲自然村13村民小组,当他看到那些开了裂缝的房子中还住着人时,克强总理焦虑地说:“这房子确实不能住啊!”
随后,总理又先后走进两户阴冷昏暗的土坯房。墙上依然开了裂缝,窗子用塑料布遮起来,但是不能挡住往里猛灌的风。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了总理的心,他果断而动情的说:“一定让你们尽快从大山深处搬出来!”随后,李克强在村中院坝与村民座谈。听了群众的心里话后,克强总理对随行部长及省市负责人说,对于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和城市棚户区改造,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个人、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快脱贫步伐。
有了总理的指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心里终于吃下了定心丸,有了底气。
2017年2月,余家大冲易地扶贫安置点思源馨居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洒渔镇联合村正式启动建设,总投资2259.76万元,修建房屋101套11864平米。2017年12月31日前,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迁新居。2018年1月,余家大冲全村99户396名群众全部搬入思源馨居。
新的安置区叫“思源馨居”。镇党委书记告诉笔者,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就是表达全村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恩情。全村群众心怀感恩,都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亲切关情,没有李克强总理亲自到村里看望大家,共商脱贫大计,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他们永远只能望山穷,望山愁了,怎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余家大冲群众决不掉队,一个也不能少。
今天的思源馨居,一排排小别墅整齐排列,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机、通了网络、用上了自来水,小区内有凉亭,就连墙壁上,也画上了乡土气息浓厚的墙体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了,家中大都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早晚在小区的水泥路上散步,晚饭后还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上学也很近,走几分钟就到了村小学,全村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个个眉开颜笑。
家住洒渔镇联合村思源馨居的群众李家芬如今开起了小超市。李家芬老人对笔者说:“总理来到我们余家大冲,帮助我们搬下来。这一两年大家养的养猪,养的养鸡,打的打一点工。条件也好,平房也住上了。我开这个超市,再种一点地,生活就可以解决了。”
思源馨居群众丁富荣说,搬迁后,小孩子十多分钟就可以走到学校读书,以前在老家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天都不亮就走起,如果下雪就无法去读书,并且安置点的房子修得如此好,明亮宽敞还安全,小区环境也很好。
余安正一家5口人搬进思源馨居的新房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家的新房子是一幢120平方米的一层半小楼,设有三室一厅一厨一卫,楼上还有20多平方米的露台可晾晒衣物。面对笔者,余安正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搬在大平坝子生活,非常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在他的新家里,笔者看到,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与他搬迁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余安正说:“以前住在距离安置点六七公里远的大山上,破旧的土墙房墙体裂开,狭窄的山路又陡又险,每年雨季都会跨方堵路好几次。最让人操心的是娃娃读书天天两头黑,早上5点多就打着手电筒出门,6公里山路要走两三个小时。”
“从大山里搬出来,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余安正的妻子李世翠也禁不住插话说道:“老家的坡地种了150棵苹果树,空闲时候我在安置小区附近果园打零工,只要肯苦,一天100元,一个月收入2000元不是问题”。去年,丈夫余安正还考了驾驶证,家里东拼西凑买了一辆农用车拉运砂石料,一个月毛收入有6000多元。
“一定让你们尽快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余安正夫妇还清晰地记得,2017年1月23日,李克强总理走路来到余家大冲,面对群众说过的这句暖心话。今天,余家大冲群众全部搬出大山,住进了思源馨居,过上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如今的思源馨居,通过民主推选,组建了小区管理服务队,有事大家一起议,有难大家一起帮,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
联合村党总支书记贺炜告诉笔者,为让余家大冲的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洒渔镇推出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和“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两种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业。通过政府扶持,让搬迁贫困群众养猪、养鸡、养蜂入股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村集体资产运营公司,集中流转贫困群众的土地,让他们既能够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又可以就近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搬迁户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如今,思源馨居的村民每年入股分红收入有2300元。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外出务工84人,周边打零工70余人,公益岗位就业2人。2019年年底,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将整体实现脱贫出列。
在昭阳区太平街道石渣河社区,有一个移民安置小区格外引人注目。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直矗云宵。在高原的蓝天下,显得夺目而耀眼。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哪一家公司开发的新兴楼盘,实际上,这是一个专门安置昭阳区易地安置群众的一个小区。这个小区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叫幸福馨居。
这个安置点的优势十分明显,旁边就是省级昭阳工业园区,在这里,搬迁群众可以就近入园打工。而这一点,正是大多数搬迁群众心里所担心的,他们常常说,搬到城里,坐在这个滑石板上,站着也要用钱,坐着也要用钱,点个电灯,喝个水,用个煤气啥的,哪一样不要钱。因此,群众的心里有恐慌和不安全感,这是十分正常的事。关键的是,作为政府,要给群众打消这些顾虑,让他们放心搬,能就业,能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优势,昭阳区下定决心,陆续安置了苏家院镇、靖安镇、洒渔镇、炎山镇、田坝乡5个乡(镇)5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77人。搬迁的目标也十分明确,那就是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持续能致富、群众较满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昭阳区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能就业,有学上,能就医,生活方便,让这些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群众真正实现了“农民变居民、务农变务工、农村生活变城市生活”。
孙朝万,这个来自炎山镇大沟村的村民小组长,老家坐落在一个滑坡体上,每年一到雨季,全家人都心惊胆颤,生怕啥时来一场大雨,让自家的村庄淹没在泥石流中。要不是昭阳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对大沟村的23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那孙朝万和他的乡亲们,不知还要担心到什么时候。
当然,搬迁,群众也是有顾虑的,就连孙朝万本人,也一样担心搬到这幸福馨居,自己到底还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养活一家人,他的心,也是七上八下的。当孙朝万带着这样的担心来到幸福馨居实地参观了解情况后,知道政府一直在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就业的问题,还开办了电工、电焊、烹饪、缝纫技术培训班时,孙朝万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踏实感。
搬。不用再犹豫了。孙朝万说服了众乡亲,带领着他的老乡们,于2018年7月,举家搬进了幸福馨居,并组织群众参加了各种技能培训。
孙朝万感动地告诉笔者:“搬到这里很好,因为到外面去打工还是不方便,政府让我们参加培训,培训完了就去工业园区上班。在我们那些广种薄收的地方,种一山坡,收一箩箩,每年就是收得两三千斤洋芋,管得两三千元钱,喂一个猪,过年宰了就没有什么了。现在我们搬到幸福馨居,政府还组织我们培训。我们也尽量给乡亲们做工作,动员大家到城里来,走出大山,造福后代。”
像孙朝万这样因易地搬迁而受益的贫困群众还很多。
李升文,这个于2017年从金沙江畔田坝木厂村搬进幸福馨居的地道农民,曾因手部受伤,不便外出务工,一度思想消沉,烦躁不安。搬到幸福馨居后,李升文踊跃报名,参加了区易地办在幸福馨居举办的技能培训班,并成为第一批进入立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务工的搬迁群众。由于他勤学苦练,长进很大,公司又选中他派到广东参加深度培训,让他很快成为了公司的熟练员工。如今,李升文不再恐慌,他通过政府帮助、企业培训、自己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面对笔者,李升文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他说:“比起在田坝老家种地,现在好多了,收入有保障,孩子上学也近,生活条件好多了,没得说了。”
2019年5月26日,笔者来到昭阳区田坝乡和炎山镇走访易地搬迁贫困户。
田坝乡位于金沙江南岸的陡坡上,说是陡坡,其实不够准确,因为放眼望去,山高耸,崖巍峨,路艰险,还缺水。照说,这样的悬崖峭壁上,是不能再住人的了,早已经丧失了生存条件。幸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民群众种上了满山遍野的花椒。沿路蜿蜒而下,一棵棵花椒树像一个个卫兵样向我们行注目礼,忍不住要下去亲手摸一摸那一颗颗娇嫩的、绿油油的花椒。在昭通,田坝、炎山沿金沙江这一带的花椒,因其特殊的干热河谷地带的独特气候,生长的花椒颗粒饱满,又麻又香,每年成为外地客商争相抢购的“金花椒”,外地人俗称“金江花椒”。
习近平总书记在鲁甸地震重灾区龙头山镇调研时,曾称赞龙头山镇的青花椒是“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给昭通群众发展花椒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龙头山花椒品质相似,同为干热河谷地带的花椒,金江花椒也一直为世人称道,购销两旺,价位走高,每公斤可卖90元左右。在金沙江沿线的田坝、炎山、码口一带,每户人家多者种有几亩,少的也有几棵。照说是可以让当地人发家致富了,可是田坝、炎山沿江一带,石漠化严重,干旱缺水,人多地少,现有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群众的生存需要,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严重不匹配,成了一对严峻的矛盾。
我们驱车从昭通城出发,经过大山包镇,道路就开始险峻起来,虽是水泥路,但窄,弯多路险。在连绵的大山上蜿蜒蛇行,心是一直悬着的。看着前方的万丈悬崖,格外紧张,直冒冷汗,生怕车子稍有闪失,冲下深渊。绕了不知多少道弯子,我们来到了位于山腰上的田坝乡集镇下约三公里地的水屯村。从水泥路叉上一条泥土路,两边全是花椒林,几户人家的土墙瓦房掩映在花椒林中。与集镇周边那些林立的小洋房相比,显得寒碜了很多。据镇干部介绍,水屯村集中了易地搬迁的好几家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一处缓坡上,我们走进田坝乡水屯11组的李连平家,他家有5口人,平时妻子在家务农,男主人帮人打水泥板,挣点零花钱,他家属于易地搬迁对象,将于2019年10月30日前搬入位于昭通城郊十余公里的红路二期安置点。
进得一道院门,只见左边一幢土坯房,青瓦盖顶,黄泥舂的墙,那墙体斑斑驳驳,泥土脱落,显露出无数碎石,像墙体长出的青春痘,十分刺眼。进门,是一间厨房,打了一眼灶,墙体也常年被火烟熏得黑漆漆的,灶旁边摆着几个锅碗,倒也收拾得整整齐齐。左侧是一间新修的水泥平房,一层,约三十平方,不大,靠外面的一间,摆放了两张小床,床上的被褥有些零乱,两小孩子站在门边,大的男孩十来岁的样子,小的七八岁大小,李连平的老婆是个四十来岁的女人,脸上添了不少皱纹,一米六左右的个头,有些腼腆地歪靠在正堂屋外的右墙角。交谈中得知,她家大的一个儿子在田坝镇上的小学读书。这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一副憨态可拘的样子,黑豆似的大眼睛斜望着眼前的一群干部,萌萌的,有些不知所措。当问他是否想搬进城读书时,大儿子有些不好意思。看了一眼他的妈妈后,从微笑中挤出一个字:“想” 。女主人面带难色,说道:“就怕搬到滑石板上,吃不上穿不上啊。”
在场的昭阳区委领导就斩钉截铁地说道:“大姐,这个你就不要愁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就是要保障好你们的吃穿的,不仅吃穿,连你们娃娃上学就医这些,都要有保障的。我给你家算算账,你家5口人,人均6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就有30000元,可以入股到苹果种植企业分红。还有5万元小额信贷,也可以入股到企业分红。政府给你们家分一套价值50万元的公寓,孩子可以就近入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你们夫妻俩,趁年轻,还可以进入苹果园打工挣钱,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不搬。你就准备下,下半年搬家吧!搬出大山,你家娃娃就可以到城里读初中了,一代人吃苦,后辈人沾光的好事,哪里去找。”
女主人听这话后,一脸的茫然,有些半信半疑的样子。但从她的眸子里,又透出了一丝丝的光亮。她也许是真信了。
在炎山镇大沱村十组,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一个个小小院落,一片片瓦顶的土坏房承载着缕缕乡愁,门前即是曾经奔腾不息的金沙江,后来因为下游修了溪洛渡水电站,尾水漫上来,成了高峡平湖。对面是四川雷波县,高耸的群山,挡住了大沱人的视线。大沱村背后的山峰,更是一重接一重,要翻越这些大山去往昭通以外的世界,真是难于上青天。炎山镇大沱村,也是昭阳区最西边的村,离市区最远,从金沙江边开车进一趟昭通城,土路到炎山镇得走一个小时,那路像是在陡崖上用笔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细钱,危险极了,因是土路,在悬崖上开凿,行车十分危险,要是外地驾驶员,根本就不敢往下面张望。以前,就发生过交通事故,我们经过时,还看到地上炸炮仗祭奠时留下的红色的炮仗纸,那纸的颜色,仿佛就是那死者的鲜红血液。那一瞬间,更是让人觉得,这些地方的群众,早该搬出这万重大山了。
大沱村的小广场上,有两棵大榕树,一左一右,间隔百多米。那榕树树冠巨大,遮天蔽日。树杆粗壮,需五六人合抱,中间凹槽处,还有人筑了蜂箱养蜂。这场景很像传统经典电影里的镜头,村里的一些重要院坝会,就是在这里开的。平时,晚饭后,村民们也大都坐在树下纳凉。摆摆家长里短的闲话。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
张荣春家,就位于右侧大榕树下的一处小院。小院正门的泥墙开了一道门,院内外都打了水泥地皮,院内门外起了一个台阶,地板洗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照得进人影。墙上挂着一些日常用具,墙脚竖着一些农具。看得出来,这是一户很爱干净的人家。在昭通市昭阳区,有这样一个特点,越是往海拔低的江边走,这些地方的人家越是清爽干净,是最见不得脏乱的。这也许跟金沙江边干热河谷地带炎热的气候有关,如果卫生条件差了,蚊虫多,所以促成了当地群众爱干净的好习惯,这一点,在昭通,都是公认的。
张荣春,这个看上去有些瘦弱的中等个头的男人,今年56岁,全家4口人,2子,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儿子刚考上成都科技大学。家中正是花钱的时候。张荣春又患有肝硬化,医病也要花很多钱。老伴没什么大病,不到六十岁,就已满头银发,瘦得风都吹得倒,看上去一脸愁容。他家也是易地搬迁地象,将于年底前搬入昭通城郊红路二期安置点。
在农村,像张春荣这样的家庭,因病、因学致贫,基础条件较差,让各级干部都很牵挂。市、区、乡、村几级书记都亲自到过他家了解情况,给他们家打气鼓劲,提供帮助。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家就将搬入新居,搬到城郊一处崭新的居所,去过一种与大山深处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们家的儿子,也将大学毕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他们家的后代,也将从此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斩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这样的美好愿景,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吗?
易地搬迁安置,搬得出,是手段,稳得住、能发展才是关键。
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掌握一定的就业本领,拓宽增收渠道,增强他们自主发展的能力,昭阳区从2018年12月开始,结合搬迁户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统筹整合公益性岗位、园区企业、单位物管、对口协作等资源,对全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就业集中培训。
为搬迁群众提供区内、区外就业岗位1万多个。仅2018年,迁入幸福馨居的贫困群众劳动力有920人,就业824人,就业率89.5%,迁入幸福馨居的579名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安排转入周边中小学就读,在安置地参加升学考试,确保与原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贫困户搬迁后子女继续享受教育资助政策。
对于炎山镇松乐村群众卯琴来说,2019年将是改变她家命运的关键一年,她家是2019年计划搬迁对象,虽然安置点还在建设中,但她已经坐不住了。为了搬到安置区后能尽快适应,稳定就业,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卯琴提早报名,参加了第一期集中培训班,并顺利结业,在立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2019年,昭阳区继续扩大战果,将在靖安、北闸、永丰等地建成靖安安置区、红路安置区和永丰安置区。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并将在2019成为现实。
建设中的靖安安置区,可谓昭通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的大手笔。
靖安坝子,位于四川盘地向云贵高原抬升交界处。是四川方向进入昭通的第一块平坝。这个长条行的坝子,四面高山围绕,中间土地平旷,房舍错落,洒渔河从坝子中间穿过,两岸杨柳依依,田地纵横,是昭通这个以山地为主、乌蒙山区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
进入新时代,随着扶贫攻坚战的纵深推进,靖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发展潜力,勇立潮头,承担了更为重要的战略重任,易地搬迁移民安置任务,光荣地落在了靖安这块厚重而美丽的土地之上。
为了让住在大山上的贫困群众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为了确保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个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昭通市、昭阳区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提出了昭通中心城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空间格局,着力处理好当前脱贫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围绕“山水田园城市”总体目标,在昭阳区靖安镇选址建设跨县安置区,吹响了挪穷窝,断穷根的建设号角。
靖安安置区主要承接跨县安置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5个县、30个贫困乡镇、19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34个)搬迁群众10197户43991人。
安置区位于靖安片区的腹心地带,占地2176亩,总投资46.29亿元,规划“四纵四横”的高密度交通体系紧密联系老集镇、易迁区安置居住区、马铃薯交易中心、冷链物流基地,配套二级综合医院1个、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4所、水厂1座,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场1座,燃气门站1座。
安置区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110万平方米,配建商业14万平方米(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25平方米安置建筑面积中划出每人1.5平方米,共计4.79万平方米作为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同时确保人均居住面积可在20平方米以上),地块容积率2.2、绿地率35%,住宅以17层高层为主,13层小高层为辅,建设178栋,10197套。确保2019年9月30日竣工验收,12月底前搬迁入住。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昭阳区立足实际,按照“资产变股权、集体有股份、农民有收益”和“资产抵押、固定收益、股金分红、务工收入”的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资产收益精准扶贫模式,引进陕西海升集团、江夏吉之汇、广东亿利等3家龙头企业,与区农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投资2.5亿元(区级平台公司投资7500万元,占股30%),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充分利用靖安、青岗岭片区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天然优势,建设马铃薯优质种薯扩繁基地1.5万亩;加快推进中冷仓储物流集团靖安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和扶贫车间、商业配套建设,让5000余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900万元,让7550余搬迁群众通过基地、交易中心、配套业态务工就业,实现稳定收益1.44亿元;4286个搬迁群众通过资产注入、占股分红实现保底收益1500万元;31415个搬迁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商业配套增加收益8.2亿元,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同时,加大培训和外出劳务输出力度,开发提供公益岗位,不让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游离于务工就业之外。
在安置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昭阳区也是费尽心力,确保了总投资46.29亿元的筹措,其中:安置房27.07亿元(按每平米造价不超过2550元进行控制),配套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8.8亿元,土方回填1.7亿元,前期费用8.72亿元。通过上级补助获得资金27.33亿元,缺余资金采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昭阳区自筹等方式解决,确保安置区如期建成。
靖安安置区的规划建设,也给当地群众的干事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靖安镇长寨村群众李光云得知安置区建设胡萝卜基地的消息后,主动配合镇村两级,流转土地,并进入企业打工。他高兴地说,原来在家里就种包谷、洋芋,一年除下垫本,没有剩下多少钱,土地转给企业以后,他帮基地管理一下工人,一个月收入1000多,并且打工地点离家近,除了打工还可以照顾家庭,一年下来收入一万多元,比单纯种地划算多了。据了解,海升集团的水果胡萝卜基地种植面积达2000亩,到七月采收季节,用工量大的时候,按每亩用工10到15个人,整个基地用工人次预计20000到30000人。
靖安,原本只是一个个小小村落遍布的地道农村,当地群众以耕种洋芋、玉米为主,因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近五万人搬入这个原本静寂的坝子,必然因为各县群众的入驻而带来不同的思想和文化碰撞,促进经济互融,发展相助,共同繁荣。扶贫车间、现代化农业种植,一些之前群众没有听过的新鲜事,正在鲜活发生。
一个新兴的区,必将以其生机勃勃的暴发力,焕发出磅礴的生命能量。作为昭通一城三区之一翼,靖安,这座新兴的山水田园新城,必将为昭通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腾飞助力。
作者简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在《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已出版长篇小说《大救驾》等10余部。中篇小说《包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编剧)。电视剧《锻刀》文学原创作者之一。长篇小说《万物生》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编剧)。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作家班、首届编剧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第九期编剧高研班学员。
来源:文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