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9-30 09:07跨越腾飞七十载 沐浴春晖再前行
| ||
俯仰之间, 我们从1949年走到了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950年镇雄获得解放,从此,千年古邦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在历史的长河里,70年,不过是浪花一朵。但在千年古县历史中,这70年,却是壮丽辉煌的一页! 70年峥嵘岁月,70年春华秋实!镇雄县踏着时代的步伐,一路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小康。 镇雄,自西汉(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全县3696平方公里,与滇西腾冲并称“金腾越,银镇雄”。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经过70年的奋斗与实践,镇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雄县干部群众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使出洪荒之力、拼到无能为力的大气魄,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大气概,以敢拼敢干敢担当、不负良心不负党的大气节,发起总动员、吹响集结号、打好大决战、啃下硬骨头,不断奏响改革、发展的最强音。 经济实力大增强 镇雄县城夜景。 李东旭 摄 风雷激荡,潮涌乌蒙。在历史与现实中抉择,在形势和任务中选择。镇雄县紧扣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抓住产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招商融资三大支撑,抓实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作风改进和党的建设四个保障,以冲锋号结集,以加速度发展,全方位的开放,全领域的追赶,一路上披荆斩棘、负重前行,致力建设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先行区、云南对内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毕节试验区、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辐射交汇中心,云南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劳务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数据,是能证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温度计”,是宏观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灯”,更是人民生活品质变化的“晴雨表”。 1952年,镇雄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746万元,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9649万元。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从2012年的82.4亿元增加到102.17亿元。2018年达到123.6亿元,是1952年的1656倍。GDP增幅连续4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3年位列昭通市第一。 1953年,镇雄全县财政收入6.8万元。经过70年的奋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8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5亿元,名列昭通市第三位。不断增长的地方财力有力保障着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 与经济发展相印证的是,镇雄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国产粮大县”“云南省卫生城市”“云南省文明城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系列数字、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70年来镇雄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 产业结构大优化 农民丰收。 刘 波 摄 “乌蒙山区的青山绿水间,孕育着中国罕见的野生云笋。品味春天的味道,彩云之南出云笋。” 这是“镇雄云笋”登陆央视的广告词。2019年,镇雄农产品品牌宣传首次登陆央视,云笋产品只是镇雄产业优化结出的硕果之一。 70年来,镇雄以县情为基础,不断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80.9:8.5:10.6调整为22.4:37.7:39.9,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全县农业产值由1952年的1026.3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4.23亿元。农业龙头企业达42家,新型经营主体达989个,23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粮食生产总量从1952年的7.64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0.01万吨。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 工业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6.0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5.5亿元。新型工业迈出新步伐。通过加强产业优化升级、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举措,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生态工业,生态正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中润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刘 波 摄 日趋活跃的电子商务、持续繁荣的房地产、日益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红红火火的新兴服务业……让“古邦”不“古”。 镇雄县不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批发零售、旅游、房地产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行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2018年,镇雄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1亿元,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完成19.2亿元和79.3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完成1.8亿元和9.2亿元。 基础设施大改善 李东旭 摄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70年来,镇雄不断加大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已成为驱动镇雄县经济社会发展引擎。 “出无路,行无车”是解放初期镇雄交通的真实写照,打通出山之路一直是百万镇雄人的最大期望。 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雄县交通建设一路快马加鞭,高歌猛进: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境内干线不断提档升级,农村公路不断延伸覆盖,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公路技术等级、路面通行条件发生质的飞跃,道路综合运输体系日臻完善,公路通车里程从1956年的不足500公里发展到近1000公里。 展开镇雄县交通发展的新画卷,川滇黔接合部的“立交桥”正呼之欲出。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70年来,镇雄县坚持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安全水利为导向,兴水利、除水害,强力推进安全饮水、农田水利、河道治理、水库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正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镇雄。 到2018年,全县累计建成水库26座,总库容为8100万立方米。新建蓄水池8647个,水窖3160个,新增蓄水25万立方米。治理河段总长度30公里,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率达34.07%。 70年来,电力发展变化贯穿广大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没有电到离不开电,镇雄县电力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 从1954年8月,镇雄县在城东中山公园建立五星电厂,当年发电8000千瓦时,到2016年农网改造全覆盖;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脱贫到致富……纵横交错的电网,向乡间田野不断延伸,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电力发展,让镇雄焕发出勃勃生机。 截至目前,镇雄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9座,形成了220千伏为核心、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为辅、10千伏覆盖全县的县域电网网架,年售电量从1978年的0.08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10亿千瓦时,用电量增加了117倍多。 城乡环境大提升 建档立卡贫困户喜迁新居。 李东旭 摄 经过70年的发展,低矮的房屋、破旧的街道、漫天飞沙、满地泥泞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长明路灯、柏油路、花团锦簇的绿地所替代。一年四季,无论是漫步在镇雄县城大街小巷,还是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城在山中、山在绿中、绿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美丽隽永的风景。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立足川滇黔接合部次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镇雄县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空间引领作用,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精细化管理,打造品质县城。县城城区面积从1950年的2.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5.94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达51.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25万人,集镇人口达5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44.75%。 一个以县城为龙头、重点特色集镇为支撑、乡村集镇为基础、村庄建设为补充的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沐浴新时代的春风,镇雄以县城为“龙头”,以集镇为“关键”,以农村为“支点”,以管理为“抓手”,以大会战的节奏强力推进“四城同创”和城乡人居环境大提升行动,让老城蝶变、新城崛起、集镇提升、村庄美丽,合力打造让闻者向往、往者依恋、居者自豪的宜居宜业、和谐美丽幸福新镇雄。 深入开展卫生县城、文明城市、平安县城创建活动,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形成了条块结合、力量整合、职能融合、工作配合的创建格局。2017年,镇雄县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在全省测评中同比提升了59名,获得省级卫生县城称号;2018年,获得省级文明城市殊荣……一个个惠及民生荣誉的获得,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县正从底线民生向普惠民生发展。 镇雄县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两增”和村庄“七改三清”行动,大力推进“百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镇雄县已建成美丽乡村700余个、特色示范型村庄61个,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35个,坡头镇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雨河镇乐利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芒部松林等5个村获评第八届云南文明村镇,乌峰镇街道办事处毡帽营等11个村创建为“昭通市首批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示范点”。 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美丽、生态新镇雄目标,以低碳、环保、生态为内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9.4%,林木绿化率达68.2%,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 民生福祉大增进 镇雄县人民医院。 李东旭 摄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镇雄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县民生支出连续多年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 全县各类学校由1951年的31所发展到773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省级评估。坚持把打造优质高中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突破口,成功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合作办学,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较为完善的办学体系;初步形成具有镇雄特色,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大格局。“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项目的相继实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精品佳作和文艺新人层出不穷。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诗词和民间文艺等各个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喀红贝》《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区域联盟中心医院揭牌,170余万城乡居民享受到华西医院优质的医疗服务。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顿规范医药卫生市场秩序,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目前,镇雄县已基本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社会扶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近年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近4万户,建设公租房9300套、廉租房2202套。 脱贫攻坚是镇雄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4年来实现47.63万人脱贫。2018年,贫困人口降至23.24万人。2019年,又将有9.88万人走出贫困。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51元,是1962年人均总收入92元的103倍。 老区精神大传承 建设中的成贵高铁镇雄段。 刘 波 摄 镇雄是云南省土地革命时期的5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红军长征著名的“四渡赤水”和“乌蒙回旋战”,使镇雄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老区精神滋润着一代代镇雄儿女的心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镇雄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光大老区精神,筑牢精神家园,奋力走好新时代新的长征路。全县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打造“士气足”的攻坚铁军,构建“力气强”的组织体系,营造“风气清”的政治生态,夯实“心气顺”的群众基础,改出“朝气旺”的工作机构,人人在状态、时时有激情,以实干作风干实工作,答好“时代之问”。 历史的巨轮,既镌刻着过去的辉煌,又承载着新的使命。 初步谋划,镇雄县将按照“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枢纽,即全力打造川滇黔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即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四基地,即云南重要的绿色能源矿冶化工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生态康养基地和人力资源输出基地。 镇雄,沐浴春晖,威蕤繁茂,盛况空前。勤劳朴实、勇于担当的镇雄人,正欣喜地领略着昨天的辉煌,掂量着今天的分量,憧憬着明天的灿烂! 通讯员 吴长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