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9-29 16:16受过严寒的人们,最懂得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国家困难时期、见证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改革开放富起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最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年日子里,我在美好记忆隧道的瞬间中想起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后的举国欢腾、想起了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的经典照片、想起了直播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全国人民的欢欣鼓舞、想起了2008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还想起了我家曾经使用过一台“曾哥牌”电风扇”。
在我的记忆中,1982年的夏天特别热,由于当时工资收入不高(每月工资仅30多元钱),除支付一家人的油盐柴米、衣穿食用后几乎没有剩余,当时的很多普通百姓家,想省吃俭用买一台价值180多元钱的品牌电风扇难度极大。
当年居住在大关县邮电局职工宿舍的20多户人家,盛夏避暑纳凉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老年人大多在卧室内放一盆冷水,并不时用冷水洗脸、擦身降温;年轻人则不辞辛劳地摇着蒲扇之类,换来那短暂微弱的“凉风”驱热;娃娃们更是不顾家长的训斥,偷着、躲着跑到自来水龙头下痛快地“洗淋浴”。我家对面居住的一对老职工夫妇,每逢出大太阳的当天下午都要用将个大簸箕用水打湿后轮流挂在窗外遮挡烈日,期望其读高中的女儿的房间晚上的温度能低一些。
记不清我从一台报废的什么机器中拆下一个电动马达,于是发挥我当机务员(在邮电局维修磁石交换机和摇把子电话机)的特长,一连三天废寝忘食地反复琢磨、试验,最后采用在马达的固定套上将铜片(磁石电话交换机上的电键簧片)弯曲成90度后,用焊锡将三块0.1毫米的薄铁皮调整成电风扇扇叶状与之焊牢,再把马达的外壳固定在一个长方形的小木箱上,一台自制的土“电风扇”在经历很多次失败后终于试验成功并投入使用。
为了防止两个年幼的儿子不小心碰着裸露在外、没有防护层的扇叶发生意外,我命令他俩立正站好,千叮咛、万嘱咐地向他俩讲“切勿靠近、严禁触摸”的道理。直到他俩那稚气未脱的脑袋似懂非懂地像小鸡啄米般地点头方才放心。
那时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我家那台简易的电风扇尽管有杂音大、风力小、不安全、既不美观、又须用手移动方位才能“摇头”、且连续使用半小时就得断电让它休息几分钟散热等缺陷,但我们全家却感觉安逸得很。有一天在隔壁陈叔叔家吃饭时,我自制的“电风扇”得到现场10多个男女老少的交口称赞,性格开朗的胡孃孃还幽默风趣地称它为“曾哥牌”电风扇。
可惜好景不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成的“曾哥牌电风扇”,才用20多天就因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致使马达内温度过高,把里面的绝缘漆包线烧短路后彻底报废。一连几天,十分沮丧、晚上热得辗转难眠的我,常在希望哪天一家中每间屋内各有一台电风扇的憧憬中入睡。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我们家在承包经营县土产公司副食商品门面后,收入明显增加。于1983年买了第一台落地式“长城牌电风扇”、1984年实现了客厅有两台,每间卧室各有一台电风扇的“梦想”,后来又将卧室的电风扇更换为进口空调……
多年来,每当我在炎热的夏季享受着空调的凉爽、品尝着冰箱中众多冷饮佳肴时,就会想起当年用“曾哥牌”电风扇吹风纳凉的尴尬场景,它让我永远记住:没有祖国的改革开放,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寻常百姓家庭就不可能过上今天这幸福、美满的日子。
作者 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