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丨马脑山的春天

 2019-09-29 11:4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水富城后山脉一直延绵不断向西,有一座山峰名叫马脑山,顺山势而下的山脚有一片地势平缓的坝区,叫坝尾槽。这个坝尾槽又长又宽,分为上槽、中槽和下槽。我的老家就坐落在马脑山脚下坝尾槽的上槽。

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我,伴随着祖国的成长。记忆最深是家乡的路、房子以及马脑山的变化。

家乡的路最原始的状态是羊肠小道,那个时候从老家到县城20多公里路要走2个多小时。那条通往县城的小路弯弯曲曲,需要翻越几个山头,蹚过几条小溪,然后经过数不清的往山下走的石梯,才能到达县城。虽然下坡路有的地方稍陡,但比起吃力的上坡路要轻松很多。

当时7岁的我,总喜欢跟着大人去赶场看热闹,看到街上有好玩的和好吃的,心里会有很多的期待。大人买一根冰棍、几颗糖果或者几根爆米花筒,就能满足口馋的童心。走在那悠长的家乡小路,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记忆中,和蔼可亲的爷爷退休得早,他喜欢喝酒,因此每次去赶场他就让我用小背篼背上酒壶,回家的时候买上3公斤酒,然后让我背回家。而我没有因为有这个“任务”就退缩,反而觉得上街看到了城市的新鲜,又为爷爷做了事情而高兴。

十多岁的时候,我和大人们一起背粮食送公粮,每次能背上20来公斤,帮助家里尽一份力量。那时家里人口多,几乎是娘子军,唯一的男劳动力是爷爷。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偶尔农忙的时候才会回家,所以家里劳力不强。每次我和几个姑姑一起跟随奶奶、妈妈一起,才能完成100多公斤的任务。背上粮食负重前行,就会很累,于是每走上一段路就会休息一会。那会儿总觉得路特别长,反复用脚一步一步吃力地丈量土地,那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至今记忆犹新。

休息的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望向那延绵不断的马脑山,看着那挺拔而荒凉的山脊梁,只能一声声叹息。

马脑山山坡坡度有些大,在缺衣少粮的年代,乡亲们都上山开垦土地种植大春作物。无论是种植和收获的季节,都是要肩挑背扛上山下山、辛辛苦苦地劳作。村民在山上能种植的有玉米、大豆、花生、红薯以及黄瓜等,农作物倒是丰富,但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冬季无法耕作的时候,就能看到山上发黄的野草。

因为是坡地,山上没有太多的树林,没有植被的保护,土壤每年经历大雨冲刷和山洪暴发流失很多。居住在山下的村民,每年因为山洪暴发,房舍常常遭受洪水冲击而倒塌受灾。洪水流入家中,泥沙堆积到房里,要清理几天才能将家里打扫干净。

我的家人常常在大雨来临的季节中担惊受怕,奶奶一到涨洪水的季节,就睡不好觉,害怕家里灌水,害怕土墙的房屋出现危险。记得有一天半夜山洪暴发,家里不断渗水,屋子里的鞋子和凳子都漂浮起来了。深夜里,爷爷奶奶急忙把我们从睡梦中喊醒,急呼房子太危险,要赶紧跑,并大声叫喊邻居们赶紧去对面的保管室躲躲。邻居迅速赶过来了,大家手拉手,打起电筒,大人背小孩,在雷雨声中,迅速赶到对面地势高的保管室。大家在担忧与惊恐中一直挨到天明。

天亮了,大雨也停了,大家才分头各自跑回家看情况。房子里已堆了一层厚厚的泥浆,衣服大都脏了。那一次,我们一大家子人清理泥沙、晾洗衣服、翻晒家具,整整忙了1个星期,才将家里打扫干净。

我在县城农业中学读初中的时候,和几个同学选择走读,每天早上5点起床,吃完早饭然后带上午餐,走路1个多小时到达学校。不管天晴下雨,在求学的路上,我一直坚持着。出发的时候天常常还没有亮,我们就用手电筒照着赶路,走着走着天就亮了。下午放学后又走路回家,每天来回走,这样坚持了3年。

我考上高中了,住校后也就每周回家一次。在县城的学校待上一段时间后,觉得城里好啊,有宽敞的公路、自行车、汽车等,各式各样的车辆在马路上行驶,方便省时又省力;有楼房,不会害怕下大雨。于是心里默默地萌生想法,好好读书,跳出农门,脱离那个只有小路才能通往县城的地方吧!

家乡的路熟悉而漫长,走路已经是一种习惯且无可奈何的生活方式。向往城里的生活是从宽敞而通畅的公路和漂亮的楼房开始。

2000年,家乡的路发生了改变。当时,我已从乡下调到县城工作。周末回娘家时发现镇、村两级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乡村公路,每家每户都出劳力,他们划分任务修建乡村公路共有7公里。公路从县城山脚的红星村民小组到老家最远的吉云村民小组,命名为红吉公路。

3个多月后,公路顺利建成通车,镇上举行了隆重的竣工通车仪式。公路沿线几个村的村民相约到公路上看热闹,每个人脸上都“开出”了一朵朵幸福的花儿。

公路在运输物资上极大地方便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部分乡亲由于交通方便了,开始着手改变住房条件,他们把以前的土墙房改建成砖混结构的楼房。村看村、户看户,经济条件好些的家庭大都着手建新房。一幢幢楼房从山里拔地而起,乡亲们把房子装饰一新后,成为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据我奶奶讲,我老家最初的房子是向邻居购买的两间土房,后来,家里添了人口后不够住了,这才先后两次建了几间新房,但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这土房夏天凉快,但比较潮湿。有两间房有两层,下面房屋睡觉用,上面又筑了泥楼,方便堆放粮食和生产生活物资,由于窗户口开得小,光线也不好。

看到周围的人家户大多新建了楼房,我家也不落后。家里人东拼西凑,说干就干,从手续报批到拆除旧房,从购买材料到动工,很快把以前有些开裂的土墙房部分拆除,重新修建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室内刷上雪白的涂料,与城里的楼房一样的光线透亮。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马脑山迎来了春天,每家每户补助资金,发动大家植树造林。全村的人们有了补助,都把山上的耕地种上了各种树苗。几年过去,山林疯长,郁郁葱葱的树林给整个山坡披上绿装,大家再也不用爬山耕作了。植被好了,马脑山不再暴发山洪,而是守护着山里的一切,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平安。

2009年,因国家建设修建向家坝水电站,还建了水绥公路,该公路从老家的吉林村民小组穿境而过,部分村民的房屋和土地被征用,他们借助项目建设的东风,又重新修建了新房。村里水绥二级公路沿线,白墙青瓦的漂亮新楼房一排排地建起。再加上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全村农户的房子都装修一新。路过的人目之所及,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宽阔的二级公路取代了之前的泥土乡村公路。

距离村子不远处是国家级4A景区西部大峡谷温泉度假区。村里的一些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应聘到景区工作。下班后还能回家照顾家里。村里的人们都说,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幸福了。幸福路就在家门口,在家门口也能实现就业。这要是在过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有了便捷的公路,村里的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了,政府免费赠送给村民栽种的樱桃也逐年见效。每年春天,沿公路一带,到处是村民在家门口卖樱桃的摊点。有好几户人家,一个月的时间卖樱桃就收入上万元。经济搞上去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很多家庭购买了小轿车、摩托车,开车10多分钟就能到城里。家乡的路从羊肠小道改变为乡村公路,再到二级公路,不断演绎着家乡的变化;村民居住的房子安全、漂亮,家乡从落后的偏远小山村发展为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水富撤县设市后,水富市委、市政府推进“港园城”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将马脑山下的坝尾槽作为新城发展的一个组团进行规划,一座新城即将在这里诞生,马脑山蝶变的春天将再次来临。

(作者:狄廷秀   供职于水富市委宣传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