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9-29 11:12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最近,大街小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到处都在歌唱祖国,大家用歌声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我们无比自豪。
犹记得,曾经华夏5000年的灿烂文明史,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在法西斯的枪炮声中,惨遭蹂躏。终于,东方睡狮在共产党人的呐喊声中觉醒,它仰天长啸。经过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旧貌换新颜。人民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我们有了开始。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我们把祖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年来,国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千家万户。曾经的沿海小渔村已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经济发达城市,“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让西部欠发达的地区也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人们脱离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个个搬进了高大的楼房,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彩电、冰箱、手机……这些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和事,如今成为了现实。如今的农村给人们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村村通了公路。我国“新四大发明”,被世界点赞,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电东送、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脱贫攻坚等一些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两弹一星”、天空二号、大飞机、东风快递、航空母舰等一些黑科技如雨后春笋般,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上160多个国家何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家富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在我工作和生活的昭通,坐落于气势磅礴的乌蒙山间,自古人杰地灵,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地方,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古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交融于此。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昭通文学,为昭通文学发展提供了精神养分,昭通作家群、昭通文学现象得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作家作者、文学爱好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深入群众、贴着大地行走,顽强拼搏、植根清贫与困苦,改革创新、注重发展与继承,在昭通这块热土上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发展道路。在文学发展的这条道路上,一群作家作者、文学爱好者孜孜不倦,在市委市政府多任主要领导刘建华、张纪华、范华平、杨亚林、郭大进等同志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形成了一系列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研究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昭通文学、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贡献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乌蒙儿女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根植乌蒙大地,谱写了一曲曲劳动的赞歌。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南北大通道”贯通到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从内昆铁路通车到“高铁时代”到来。从昭通机场改扩建,到通江达海的“万里长江第一港”,一张“海、陆、空”一体的交通网正在快速形成,路越来越宽阔,走出去、引进来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另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电力,也在快速发展,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坐落昭通,昭通已经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主通道。全市范围内拥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31座、35千伏变电站127座,变电总容量768万千伏安。并网电源207座,总装机1079.087万千瓦(含溪洛渡630万千瓦)。所辖110千伏至500千伏输电线路121条,线路总长3655千米。为昭通十县一区的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成贵高铁、内昆电铁、水电铝、白鹤滩水电站施工等提供电力供应。近年来,昭通供电局积极与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完成了“十三五”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为有效完善配网网架结构,提升供电服务能力,云南电网公司2019年下达昭通基建投资8.24亿元,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聚焦易地搬迁,确保“房成电通”,2019年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供电工程建设预计总投资2.13亿元,同比增长116.07%。昭通局积极与各部门的沟通汇报,密切跟踪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项目的规划、实施方案和建设进度,及时将有关供电项目纳入配网规划建设,确保配套供电设施与扶贫项目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用电需求。充足的电力供应也为昭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个“昭明通达”的昭通已经阔步而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昭通教育事业阔步疾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坚持把“义务教育有保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全市学前教育普惠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高中教育教学成果逐步凸显,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毛泽东曾这样写道“乌蒙磅礴走泥丸”,现如今,昭通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带领全市人民埋头苦干,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种类繁多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昭通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磅礴与神奇,也赋予了昭通丰富的生物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色农产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昭通市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着力强化全市产业发展支撑,全力推进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支撑市域经济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产城融合,昭通苹果“唱主角”。近年来,昭通充分利用苹果资源禀赋,将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到今年为止,昭通的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国内技术领先的4万亩矮砧密植现代果园示范基地,正在高质量、大规模地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
几年后,昭鲁坝子会形成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和百万亩优质高效苹果园高度融合的“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就在9月23日,昭通成功举办了“昭阳红”品牌发布会,让苹果成为昭通人民发家致富的“金苹果”。国际标准,马铃薯走向世界。昭通马铃薯承载着昭通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已从“温饱薯”变身“脱贫薯”。昭通围绕“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定位,以5万亩优质种薯扩繁示范基地带动全市250万亩商品薯、60万亩种薯种植,把昭通建设成为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亚东南亚马铃薯优质种薯供应基地和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倾力打造“洋芋帝国”。生态优先,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昭通紧紧围绕到2020年新建标准化竹产业基地10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100万亩的“双百目标”,真正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
目前,全市共有竹类植物13属61种,竹子面积发展到304万亩,其中竹材69万亩,年产材量55.6万吨;竹笋235万亩,产笋量11.68万吨。做强做大天麻产业。昭通高度重视天麻产业发展,把天麻产业作为昭通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来培育和推进。成立了昭通市天麻特产局、昭通市天麻研究院,在7个天麻种植县(区)单独设立了天麻产业办公室,在基地乡(镇)成立了天麻产业技术服务站,在基地村选配了天麻产业专职辅导员。形成了有领导分管、有部门负责、有人抓落实、有资金投入的天麻产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高位推进昭通天麻产业发展。全市天麻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年产鲜天麻2.8万吨。花椒种植鼓足钱袋子。昭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指示精神,采取“政府主导、椒农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扎实推动青花椒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无缝对接,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林农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目前,全市花椒面积发展到130万亩、投产面积88万亩,产量3.3万吨,“昭通花椒、香麻天下”已成为昭通花椒的亮丽名片。绿色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是昭通农业经济中发展势头较好、增收潜力较大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年出栏生猪356万头、肉牛16.8万头、肉羊64.9万只、家禽658万只,畜牧业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大关。昭通黄牛、乌金猪、云南半细毛羊、威信白山羊、盐津乌骨鸡、威信大种鸡等优质畜禽资源享誉省内外。
空前利好的产业发展政策,使大山、大水间的昭通特色养殖业正朝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阔步迈进。绿色生态的一系列“金字招牌”打开了昭通生态环境发展的新篇章,站立时代潮头,昭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理念,以生态有机为方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服务体系为平台,以原产地为核心,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着力构建独具昭通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把昭通“金字招牌”做优、做大、做强。
全市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89.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聪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0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9亿元。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全市有508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摘帽,125.54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到12.49%。目前已完成13.1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019年内,23.06万易迁群众将全部搬迁入住。2019年将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将会迈上新的台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也将越来越美好,祝愿祖国母亲繁荣昌盛。(作者:贾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