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金字招牌”综述 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种类繁多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昭通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磅礴与神奇,也赋予了昭通丰富的生物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色农产品。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市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着力强化全市产业发展支撑,全力推进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和特色养殖“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其他特色产业,支撑市域经济和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城融合,昭通苹果“唱主角” 近年来,昭通充分利用苹果资源禀赋,将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主导产业扎实推进。到今年为止,昭通的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国内技术领先的4万亩矮砧密植现代果园示范基地,正在高质量、大规模地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几年后,昭鲁坝子会形成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和百万亩优质高效苹果园高度融合的“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 国际标准,让马铃薯走向世界 昭通马铃薯产业是与脱贫攻坚结合最为紧密的产业,目前主产区尚无其他优势产业可以替代,昭通马铃薯承载着昭通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已从“温饱薯”变身“脱贫薯”。昭通围绕“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定位,以5万亩优质种薯扩繁示范基地带动全市250万亩商品薯、60万亩种薯种植,把昭通建设成为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亚东南亚马铃薯优质种薯供应基地和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倾力打造“洋芋帝国”。 生态优先,小竹子做出“大文章” 昭通紧紧围绕到2020年新建标准化竹产业基地10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100万亩的“双百目标”,真正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以每亩补助300元的方式推进原有低效竹林改造,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竹、管竹、养竹、护竹的信心和积极性,又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只采不管的经营模式。目前,全市共有竹类植物13属61种,竹子面积发展到304万亩,其中竹材69万亩,年产材量55.6万吨;竹笋235万亩,产笋量11.68万吨。 特色培育,科技推动天麻产业发展 昭通高度重视天麻产业发展,把天麻产业作为昭通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来培育和推进。成立了昭通市天麻特产局、昭通市天麻研究院,在7个天麻种植县(区)单独设立了天麻产业办公室,在基地乡(镇)成立了天麻产业技术服务站,在基地村选配了天麻产业专职辅导员。形成了有领导分管、有部门负责、有人抓落实、有资金投入的天麻产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高位推进昭通天麻产业发展。全市天麻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年产鲜天麻2.8万吨。 致富引领,花椒种植鼓起群众腰包 昭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指示精神,采取“政府主导、椒农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扎实推动青花椒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无缝对接,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全市区域经济发展、林农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目前,全市花椒面积发展到130万亩、投产面积88万亩,产量3.3万吨,“昭通花椒、香麻天下”已成为昭通花椒的亮丽名片。 因地制宜,特色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以生猪、肉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是昭通农业经济中发展势头较好、增收潜力较大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年出栏生猪356万头、肉牛16.8万头、肉羊64.9万只、家禽658万只,畜牧业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大关。昭通黄牛、乌金猪、云南半细毛羊、威信白山羊、盐津乌骨鸡、威信大种鸡等优质畜禽资源享誉省内外。 空前利好的产业发展政策,使大山、大水间的昭通特色养殖业正朝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阔步迈进。昭通各县(市、区)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区域性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5万亩,年产量210万吨;鲁甸小寨樱桃、永善脐橙、绥江“半边红”李子等地方名特优水果品质优良;昭通苦荞种植历史悠久;昭通所产“金江白魔芋”葡甘聚糖含量高达74.04%,居全国魔芋品种之首;昭通珍珠半夏、黄柏、杜仲等药材闻名遐迩;鲁甸核桃、巧家小碗红糖、盐津苗岭碧芽茶叶和大关翠华贡茶、昭通牛干巴、昭通酱、四季面等特色农副产品走俏市场。 绿色生态的一系列“金字招牌”打开了昭通生态环境发展的新篇章,站立时代潮头,昭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理念,以生态有机为方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服务体系为平台,以原产地为核心,以项目推动为抓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着力构建独具昭通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把昭通“金字招牌”做优、做大、做强。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盛芳/文 范 云 刘 波 通讯员 马志明 丁世新 柴峻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