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7-08-03 09:28鲁甸8·03地震发生至今3周年,龙头山镇经过恢复重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的老家就在龙头山光明村,对龙头山情有独钟,近日特意和另一名退休干部到龙头山镇考察,记录下所见所闻。
救援、安置有力有序
龙头山的山山水水我都比较熟悉。龙头山镇是个古镇,历史上因盛产“朱提银”而闻名全国。那里人口密集,居民住房老化,全镇都是山,山大坡陡,地势狭窄,地质破碎,农民的住房大都是土墙,抗震能力较低。
8·03地震发生后,我连续看了三天三夜的地震新闻,每看到一个地方的灾情,都引起了我心灵的巨大震撼。中央、省、市相关部门人员不断涌入救援,社会爱心人士也不断涌入,受灾群众得到了最有效的救助,也得到了最好的过渡安置。
如果说救灾就是救人,那重建就是为民,就是托起明天的幸福。
抗震救灾告一段落,《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文件出台,这是指导灾区科学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把恢复重建当成灾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恢复重建中,各级政府把恢复重建与生态修复、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优先解决受灾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鲁甸龙头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重建实现美丽宜居
恢复重建战役打响后,龙头山整个灾区围绕《规划》的目标任务,热火朝天开展重建工作。按照优先“保民房、保民生、保灾损”的原则,脚踏实地一项项推进重建步伐。
龙头山镇党委领导班子、村组干部和包保干部一道,几乎白天晚上不停息地连轴运转。把学校修起来让学生好上学;把医院修起来,让群众好看病;把民房修起来,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去;把乡村道路都修通,以便把受灾群众需要的物资运进去;把损坏了的水沟、水池、水管、水窖都修复,让受灾群众能正常用水。
副镇长李欣,他心中当下的“事”就是“重建”,其他的都是“小事”,恢复重建是大事。重建工作开始后,选址、踏勘、划拨地基、项目招投标,质量监管、把关等等工作,全部落在他肩上,他每天都得去统筹协调。在李欣工作字典里只有一个字:忙!但他却说,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忙的值得。诚然,为灾区恢复重建“忙”的人,不单是李欣,而是一个团队,是众多的人。
地震是坏事,鲁甸“8·03”地震给龙头山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照顾下,省、市领导直接指挥重建,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一个全新的集镇和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旧貌换新颜,坏事变成了翻天覆地的大好事。如果说扶贫,这也是最大的扶贫。
龙头山镇,古代是“乐马厂”生产“朱提银”的中心地带,是“乐马厂”的“官房”所在地。它不仅成为集市,而且具有城市规划。据记载,镇上有大小四十八条街,还有所谓“九宫十八庙”,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山镇。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逐渐衰败了。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很大变化,但是,集镇街道还是一个高低不平,宽窄不一,参差不齐,弯曲不直的小镇。
此次重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新老两个区域建设,在废墟上矗立起座座新房,修起了整洁美观、错落有致的几十条新街道。新老区域街道规范,道路畅通,还搞了市政绿化景观,部分地段还有水体工程。为留存灾难记忆,传承抗震精神,展现人类爱心,在龙泉社区建立地震遗址公园,抗震救灾纪念馆,防灾减灾体验馆,朱提银文化展览馆,“一园三馆”点缀其中,一眼看去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镇。
龙泉中学是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有图书中心、办公楼、教书周转房、学生宿舍和食堂,一些教室配备了电化教育器材,一应俱全。
镇中心完小、中心幼儿园,10个村级完小全部修成了全新的教学楼,课桌凳全部更新,现已投入使用。光明小学千余名学生,告别了临时搭建的板房,搬进了由昆钢承建的钢架结构抗震教学楼。
龙头山镇中心卫生院,占地11亩,建筑面积6365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各村(社区)卫生室全部新建投入使用,医疗设备全部更新改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
集镇民房分12个片区统规统建,建成联栋别墅,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已全部完工,受灾群众大都入住。还修建了1200套公租房。
地震造成市政党政机关、基层公共服务单位、农贸市场、物业管理等全部损毁。目前,有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有的即将竣工。镇政府机关是安排在最后修建的,这也体现了民生优先的理念。
全镇民房重建尊重民愿,集中民智,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现在民房工程已基本完成,多数受灾群众已经入住。重建后的新居基本上达到了“三通”,即:路通、水通、电通。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昔日的土墙房子基本上没有了,民房大都修成两层半或三层半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房,抗震能力提高了,群众住着放心了。
笔者参观了骡马口社区甘家寨移民小区,别墅式联栋住房,两户人一小院,一道小朝门,非常安静、舒适,居住环境特别好。
光明村是重灾区之一,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完成了1866户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村民们都住进了安全、明亮、舒适的新家。光明村昔日的“新街子”,其实是一个七零八落,脏乱差很不规范的“旧街子”,灾后易地重建,建成了规范有序,干净整洁的名副其实的“新街子”。
灾后恢复重建后龙头山镇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都有巨大的改变。县至乡镇,乡镇至各村的公路,全都是油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鲁甸龙头山,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一改山河面貌,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历史性大变化。这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市、县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和措施的结果,是广大基层干部率领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灾后恢复重建新的龙头山镇值得永恒的纪念。
对比海外,笔者回忆起,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耗费近十年时间。海地遭遇地震灾害已经五年了,但至今仍有一半以上的受灾群众无家可归,流浪街头……原因就是社会制度不同,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一盘棋,调动一切力量办大事,才有如此鲜明的天壤之别。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群众发展意愿强烈
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今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期盼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期盼的?
在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同志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大家谈了许多期盼。
龙头山镇是一个历史上生产“朱提银”闻名全国的古镇,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群众希望有识之士深度开发研究,提升层次,把历史文化与抗震精神结合起来,打造全域旅游观光的品牌项目。龙头山镇从骡马口社区到龙泉社区“一园三馆”,到“乐马厂”古矿区,到天生桥待开景点,再到红石岩堰塞湖,通过建设打造就是一条理想的旅游观光线。发展旅游事业要同发展旅游度假、文化娱乐、文化产业、旅游产品、特色小吃、特色食品等结合起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吸引大量游客。
龙头山李祥虎先生的竹草编工艺美术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可作为文化产业、旅游产品开发,是很好的扶贫项目,还可外销出口。问题是要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以建基地、办厂、组织专业合作社生产。
龙头山的山水是优美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念好“山”字经是大有作为的。一些传统农产品,如辣椒、生姜过去都是小有名气的。辣椒曾出口日本、斯里兰卡,生姜曾远销成都、重庆、广东等大城市。花生、葵花子、南瓜子等休闲食品曾占领昭通、宜宾市场,历史上就有“山货下川,杂货入昭”的说法,现在花椒、核桃已经发展起来逐步形成规模生产,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需要通过深加工,创品牌打出去,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笔者从家乡亲友乡邻、基层干部那里听到,有不少人说,新房子是修起来了,居住条件改善了,但要能长期创收,日子才好过。如何创业致富是农民的根本问题。年轻人跳出“农门”,外出打工,解决燃眉之急是必要的。从长远来说,农民不可能都城市化,还是要靠发展农村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大政方针政策要按中央的办,具体做法,应当结合贫困山区的实际,采取多种办法解决。一些农民认为,农村改革之初,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土地下放到户经营是办法,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要实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靠单家独户,单打独斗就不适应了。要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
灾后恢复重建的龙头山,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龙头山镇群众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产业、保护生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以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以清洁美丽的旅游环境,为恢复重建三周年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通讯员 傅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