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19-09-23 10:44“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为了进一步推行“枫桥经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政法战线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用“枫桥经验”指导实践,并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昭通特色的工作经验。本报特推出我市一批基层派出所学习典型,以飨读者。
吉利镇位于大关县东北部,国土面积124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社区128个村民小组,有汉、彝、苗、白四种民族,总人口19193人。全国、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关县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精神,立足山区工作实际,以吉利镇派出所示范创建为引领,紧紧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总体要求,强抓基层基础工作,凝聚多元治理力量,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以小平安保大平安,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辖区警情发案、初信初访、矛盾纠纷持续下降,连续6年辖区命案、“两抢”案件、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五个零发生”,初步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警民一家亲”的社会氛围,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维稳凝聚强大力量。
党建统领 树牢红色“风向标”
党建统领,是吉利镇派出所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激情的“制胜法宝”,将“抓党建带队建、抓队建促工作、抓工作出成效”的思路贯穿工作始终,努力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使整个党支部成为党旗飘扬的战斗堡垒。
传承红色基因。在县公安局党委的统筹带动下,精心打造党员活动室和党建文化走廊,将红色教育贯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集中政治学习常态化,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党费日”“党员服务日”等党务活动经常化,确保党员民警、辅警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发展等方面走在前、作表率。
延伸党建触角。依托吉利镇党委“一村一治保会”建设,积极推动党员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按照“党员身份亮出来、警察形象树起来”的要求,走访入户,召开院坝会、火塘会,开展“我为社区献爱心”“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深入校园、企业、村、组开展法制宣讲、消防演练、应急避险等活动,党建根须深深扎进基层一线的沃土,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树立典型标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警务技能提升、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坚持每周一集中学习、轮岗训练、定期考评,依托“掌上党建”“学习强国”等平台,线上线下推进党建工作,开展每月执法之星、每月党员之星等评比活动,不断提升党员民警整体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充分激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党建统领,吉利镇派出所党支部多次荣获先进党支部表彰,在2018年度党建考核中名列全县公安系统派出所第一名。派出所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人,民警、辅警多次荣获市、县表彰奖励,形成党建与业务“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专群结合 织密紫色“防护网”
专群结合,是吉利镇派出所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一招”,该所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警力资源、警种资源,创新打造一村一(治保)会、一村一民(辅)警、一村一(指导)员、一村一(警务)室“四个一”警务治理体系,构建“大防控”和“大联动”治理格局,切实提升属地管控能力。
整合社会资源,做细群防群治。搭建“1名治保主任+N名成员”治保会新格局,融合治保会9个、治保主任9人、治保委员128人、社会信息员517人、“平安志愿者”3000余人参与治理,实行量化考核,每年安排8000元专项经费作为优秀治保会奖励资金,协助采集“一标三实”信息2万余条,出租房屋信息80条,协调排查解决治安隐患25处,协助调解纠纷400余起。
整合警力资源,做实社区警务。按照“所确认、局考核”的原则,配置“一村一警”驻村开展工作,按照“村村有警、周周见警”要求,明确每周驻村走访不少于1天、每季度警民恳谈不少于1次、每半年警营开放不少于1次,充分利用移动警务终端、“一标三实”警务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及传统走访,全面开展信息采集、治安防范、隐患排查、纠纷调解、重点人员管控等社区警务工作,推行警务工作“月晒季评年考”评比活动,每月晒出警务工作成效,每季度评选季度之星,年终评估评分纳入绩效考核。
整合警种资源,做优联勤协同。以“人熟、地熟、环境熟”为标准,秉承“乡警融乡情、亲情化民怨”理念,将9名县局机关警力按照原户籍地、曾经工作地、家属所在地确定“一村一指导员”,每月不少于1次到村走访,结合警种优势,包保指导业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公调对接 唱响蓝色“和谐曲”
公调对接,是吉利镇派出所真正意义上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金字招牌”,该所建立公调对接新模式,创新矛盾纠纷化解“三项机制”,打破了各自为政、合力不强的“瓶颈”,建立起齐抓共管、层层分解的新格局。
创新信息预警机制。由派出所所长、驻村民(辅)警、治保主任、村民小组长建立村组工信群138个,每日梳理上报矛盾纠纷,发现可疑人、可疑事、可疑物第一时间报告,实现流动摊贩、陌生人员进村入组消息1个小时内报至派出所,并分门别类,建立交通整治、旅店管理、铁路管护、重点人员管控等6个微信群,视工作情况给予20元至100元的奖励,真正实现“人人均是信息员”。
创新定期研判机制。每月20日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收集整理社情民意、纠纷隐患,会后3日内村民小组长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发动渗透到人;每月22日召开维稳工作例会,汇总分析各村治安状况,查找突出隐患问题和防控薄弱环节,联合研判处置。
创新三级调解机制。创新矛盾纠纷“三级调解”模式,建立组、村(社区)、镇三级调处中心。即由村民小组长牵头,整合本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以及有威望的群众,组成村民小组调处中心,主动摸排隐患,提前介入化解;由治保会主任牵头,整合村“三委”干部、驻村民(辅)警组成村级调处中心,对疑难、繁杂未化解纠纷及自接纠纷,组织开展定期研判、集中调处,并实行回访督办;在派出所设立矛盾纠纷联调中心,由镇分管副书记牵头,联合综治、民政、社保、计生、国土、司法等多个部门,特邀律师、法律援助、包保指导员参与调解,合理合法运用教育训诫、治安拘留等方法,适时打击、依法处理,同时以典型纠纷为教材,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提升群众法制意识。该机制运行以来,共调解纠纷452起,成功化解率达96%,同比分别上升61%和49%。
2019年3月初,吉利镇营底村茶园村民小组熊某奎和黄某能两户村民,因亲属死亡赔偿、劳务支出、老人赡养、荒山土地分配等多种矛盾交织叠加,吵闹冲突不断,极易引发持械群殴事件,村、组级调处中心多次组织调解无效后将情况上报至派出所调处中心。3月22日,综治例会针对这一纠纷专题研判,派出所牵头及时启动联调机制,组织司法、国土、民政、林业等部门精干力量开展调解,并邀请律师到场联调,经多方工作,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协议,握手言和。
科技助力 铸造金色“平安盾”
科技助力,是吉利镇派出所优化社会治安防范水平的“秘密武器”,该所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社区警务”治理模式,形成以“镇级联防为龙头、村级群防为骨干、农户自防为根基”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
搭建“五覆盖一联网”技防体系。先后投入100余万元深入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卡口抓拍、电子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建点位12个,安装卡口探头1个,动员社会力量安装社会监控探头128个,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强化网吧、加油站散装汽油实名制管理,今年拟投资20余万元,新建探头18个,整合社会监控资源“一网汇聚”,实现集镇道路、重点部位、内部单位、出入村口、企业单位 “五覆盖一联网”。
构筑“三级联防巡防”人防网络。从全镇选拔30名优秀青年、退伍军人组建镇级治安联防大队,主动参与治安巡逻,及时发现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组建9支农村义务巡逻队,负责本村治安防范各项工作;组织开展以“四无六好”为标准的“平安家庭”“平安班级”“平安门诊”“平安企业”创建活动,强化宣传防范,创建“平安细胞”。
打造“三层元素叠加”宣传防范阵地。依托村(社区)、单位、学校公示栏、单位企业、街面商铺LED显示屏,打造固定宣传阵地;依托“三百”爱民实践活动走访、法制讲座、“安全宣传月”等活动面对面宣传,打造流动宣传阵地;依托144个微信群开展案情通报、警示提醒等平安法治宣传,打造网络宣传阵地。
服务至上 跑出橙色“加速度”
服务至上,是吉利镇派出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当好群众贴心人的“根本宗旨”,该所以“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忧”的“三百”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行延时办、上门办、马上办、集中办,提供精准便民利民服务,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
延伸服务触角,实现“延时办”。实行错时、延时工作制,开通“绿色通道”,坚持实行365天全年无休的“5+2”“白+黑”工作模式,即实行周一至周日、8时至21时户籍窗口全天服务。
前移服务举措,实现“上门办”。对交通不便、常年卧床、精神失常、“五保”老人等关爱人员实行“登门问需求、上门送服务”,实现为民服务无盲区、零缺位。共上门办理无户口人员落户32人,核查户籍信息2000余条,纠错信息30余条,办理身份证10份,送证上门50余次。
优化服务窗口,实现“马上办”。升级改造派出所窗口面貌,设计制作“户籍业务办理指南”LOGO图上墙,通过“大关警方”“微大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逢赶集日在街道上支点宣传,制作发放户籍制度改革落户指南、“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等宣传资料5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10000余人次,严格落实受理、审批办结时限,材料齐全当场办结,材料不齐协助有关部门申请开具证明,着力解决群众来回跑、耗时长等问题,配备饮水机、水果糖、老花镜等物品,创新推出“暖心服务”,群众满意度稳步上升。
搭建服务载体,实现“集中办”。合理布建8个村级警务室和1个社区警务室,同治保会合署办公,设置便民优商、矛盾调解、防范宣传等功能区,采取“常驻”“轮值”“预约”等模式,确保警务室有人值守、各负其责、规范运转。
2018年5月9日,吉利镇派出所民警到距离派出所40公里远的高寒山区营底村茶园村民小组开展“三百”爱民实践活动走访,得知一名80岁高龄老人李德秀无户口,老人原户籍天星镇毛坝村,后婚嫁到木杆镇甘顶村,其女嫁到茶园小组后一直跟随生活20多年,因其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常年卧病在床,无法正常沟通,家人也未主动申请补录户口,导致各项养老、医疗保险无法办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主动向村、组干部了解情况,并及时与天星、木杆两镇派出所取得联系,收集证明材料,现场采集照片,带回资料补录户口,并为其办理了身份证,7月10日,民警再次前往将户口簿和身份证送到老人手中,解决了老人多年“黑户”问题。
严优并举 培育青色“先锋队”
严优并举,是吉利镇派出所坚持从严治警、爱警惠警的“四字口诀”,该所按照县公安局统筹,制定科学合理的休假计划,实现工作安心,休假放心;强化民(辅)警医疗保障、心理健康保护,每年参加县公安局、镇政府组织健康体检两次,不定期参加县公安局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关心民警八小时外工作生活,想方设法关爱民(辅)警家庭,力争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目标,队伍持续5年保持“零违纪”,锻造了一支有正气、有朝气、有士气、有底气的公安铁军队伍。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吉利镇派出所将继续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建设,奋力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山区样板,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文图均由市公安局、大关县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