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9-19 09:28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4年来,昭通市各级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考察昭通时,对昭通各级各部门提出的“三个更加”,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批示,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乌蒙扶贫先锋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探索推行“干部联系支部、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
全市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贫困群众背后都站着一名共产党员。
聚焦目标任务建强“攻坚队”
“住进新房子,在拆除了旧房子的地块上种经济林木,既绿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一举两得。”看着破瓦烂墙、杂草丛生的老屋,昭阳区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沈家沟村石梯子自然村62岁的刘朝珍一边认真听工作队员“算账”,一边在心中盘算着拆除老房子后,“多出来”的土地上究竟是种苹果还是种樱桃划算。
今年是昭通脱贫攻坚大决战之年。全市5253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下沉一线,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驻到村、盯到户,逐村逐户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五清”。用铁的作风和纪律锻造一支敢打硬拼的“乌蒙铁军”,确保今年7个县(区)脱贫摘帽,实施好23.06万特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夺取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
为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乌蒙铁军”, 建强一支脱贫摘帽“攻坚队”,在市级层面,以厅级领导、脱贫摘帽督导员、挂钩帮扶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5个层级力量”下沉一线,引领带动县、乡、村各级干部尽锐出战,用机关沉下去带动基层动起来、实起来,用干部扎下去促进群众动起来、干起来。
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2019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抽硬人、硬抽人,又从市直部门中选派624名脱贫摘帽督导员进驻计划出列村,全面开展指导、督促和帮扶工作,不摘帽、不脱钩,不出列、不撤离。
由厅级领导带头包县挂乡盯村,每月召开1次包县调度会议,每月走访时间不少于5天,全面负责县摘帽、村出列、户脱贫各项工作。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协助村级抓好政策、工作、责任落实,监督各类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由脱贫摘帽督导员负责督导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围绕综合研判、督促指导、协调配合、支持帮助、及时反馈、精准把控“六大职责”发挥作用,逐村攻坚拔寨。
昭通各级党员干部探索实践以群众工作为主线的“133”工作思路,10.7万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村、到户,5203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脱贫摘帽督导员身沉一线,紧盯最后堡垒,全力推进挂图作战,以干部的脱皮换来群众的脱贫,不拔“穷根”誓不收兵。
锤炼“战斗力”育强“领头雁”
“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各民族兄弟富了才是真的富。”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丁琪,带领1160户群众成立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个人先后捐资助学、救灾济困累计达56万元,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上高桥乡是一个回族彝族苗族乡,在乡亲们眼里,丁琪是个热爱家乡的致富带头人。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琦鑫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琪始终坚持“把社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公司骨干”的方式,坚持“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社员帮扶、群众致富”的理念,先后把223名社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16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其中6名优秀党员已成为合作社骨干力量。
玉京村是威信县扎西镇的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行政村,海拔高、气温低,多年来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种植蔬菜、药材等都没有成功。2018年,昭通市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北部8县(市)大力发展笋用竹产业,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种植方竹4600亩,掀起了种竹的热潮,3年后将实现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
像丁琪这样的脱贫致富“领头雁”和玉京村党总支将群众组织起来齐心协力通过发展产业拔掉“穷根”的例子,在昭通数不胜数。
围绕大力培育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目标,昭通市通过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用“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探索出云南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昭通路径”。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最现实的平台和最有力的支撑,在产业发展中,昭通市在各级干部中以引领脱贫为目标,着力育强“领头雁”;以脱贫攻坚为战场,着力锤炼“战斗力”。为加强脱贫攻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昭通市以实施“乌蒙扶贫先锋行动”为抓手,着力选派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工作扎实的优秀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目前,全市共选派1239名第一书记,帮助村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致富带头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锻造担当作为的“乌蒙铁军”
8月22日,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小干溪村热闹异常。在村民的见证下,彝良县牛街镇第一家由村民集资筹办的民营饮品厂——彝良县浩鑫饮品有限公司矿泉水厂建成投产。
这是驻村扶贫工作队依托小干溪村优质矿泉水资源,以“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通过村集体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双极反渗透”矿泉水净化过滤系统生产线建设的水厂,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20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解决当地100名贫困群众就业。
彝良县牛街镇小干溪村是一个苗族村,截至2018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821人,未脱贫户就有111户531人,是昭通市重点攻坚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脱贫摘帽督导员陈盛2019年从盐津县盐井镇高桥村转战到小干溪村后,一直在思考如何攻克这一深度贫困堡垒。从强班子、建队伍、整顿作风上入手,加强与挂联单位的对接,陈盛带领村 “两委”班子、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大力发展中药材、竹产业,发展养殖业。不到1年时间,小干溪村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发生率由25%下降到1.4%。
脱贫攻坚已成为历练干部的大“熔炉”。像陈盛一样,驻村前长期在市县机关工作的5200多名干部, 通过在脱贫攻坚一线提素质、强本领,已经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敢打敢拼的“尖兵猛将”。
昭通市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干部的主阵地,以脱贫实绩为标准,加强科学考核评价。今年,全市选派了178名处级干部、396名科级干部充实到贫困村开展督导工作,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历练成长。目前,全市已有一批实绩突出的贫困乡(镇)党政正职领导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并继续兼任现职工作,提拔使用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25名。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昭通脱贫攻坚大决战胜利曙光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