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望城坡的变迁

 2019-09-12 09: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不管走了好多年,不管走了多远,从不曾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血脉相连的亲人,有我童年的烙印。如今,故乡已变得美丽富饶,我爱我的祖国,更爱故乡——望城坡。

我出生在20个世纪70年代永善县甘河村望城坡,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手表是奢侈品,母亲不知道我到底是几点钟出生的,每当问母亲出生的具体时间,母亲说我出生时刚好县城的广播就响了。我去查农历是寅时生的。那个年代广播是永善县人民的时钟,早上6点30分、中午12点、下午6点半广播,不管刮风下雨、烈日高照,每一天准时播放中央、省、地、县的新闻和大事记,音量很大,在离县城十多里的地方都能清楚听到播放的内容,全县人民都在靠广播学习。

童年的我在县城的广播伴随中成长,它是我起床、读书、做事的时钟;广播是我的父老乡亲的时钟,总是在早上六点半广播播放时就起床煮猪食、做农活、上街卖菜等,中午12点和下午6点播放广播时从地里回家做饭。父老乡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早了,广播响了。

20个世纪80年代的初秋,在望城小学当代课老师的父亲,让母亲给我梳头换上漂亮的花衣裳,然后牵着我的小手去望城小学报名。令人难忘的日子是望城小学读书的冬天,大多数孩子都带火盆和烘笼儿,上课有柴禾的火盆也一同抬进教室。到下课,我们到学校周围到处找柴禾,添上柴禾保持一直燃到放学。

2005年的春节,回故乡陪母亲过节,再次走入望城小学,土墙灰瓦已不在,学校重新修建成砖房,坝子打成水泥,还修建了围墙,安装大铁门,学生有营养餐补助,不再为回家吃午饭上课迟到,冬天用取暖器烤火。

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一双手、一双脚勤劳地生活在那片肥沃的土地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惠农政策及项目的增多,路修到每家每户的家门口。昔日的故乡,用谷草和木柴煮饭,缕缕炊烟飘荡在故乡的上空。如今,乡亲们不再用柴火而是用上了沼气池和节柴灶 。故乡绿树成荫、芳草青青、飞鸟成群,清澈的小溪缓缓流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父老乡亲买上了手表甚至用上了智能电话,家家都有大彩电,可永善的广播声音一直萦绕在故乡每个人的耳畔。广播声和炊烟已远逝,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南来北往的车辆从故乡疾驰而过,父老乡亲有的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小洋房,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幸福地生活在望城坡这片热土上。

(作者:张 兰  供职于大关县委宣传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