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选|邮政助我当作家

 2019-09-05 22:27  来源:昭通新闻网

几十年前,我还是个未上学的小孩 子,我的童年就是在县城的这条百年老 街上度过。那时,天天都可以在街上看 到那位一身绿色衣服的叔叔,骑着绿色 的单车,载着绿色的投递包从南门到北 门沿街送信,我对此充满了好奇。

当长大了些,经常跟着妈妈到县城 中心的邮电局给在几百公里外的云南 省个旧市工作的父亲寄信,才逐渐了解 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当时,交通、 通信都不发达,一封家信就是一家人亲 情的期望,我对8分钱一枚的小小邮票 甚至于有些敬畏。有时,父亲也会用白 色布袋子写上地址,装着本地的土特产 品寄回家来。因为我们家的信件包裹 比较多,就连邮递员也跟我们兄弟3人 都熟悉了,看到他来,经常我们会问有 没有我们家的信件,有时他也会捉弄我 们一下,明明有却说没有,或者没有却 说有,让我们白白地失望或高兴一场。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通信 技术的发展,街头有了很多拨账号或插 卡的公用电话,家庭里的座机电话也越 来越多,人们又逐渐有了传呼机。人们 的家信就越来越少了,寄信的主要是在 校大学生或单位公信。这个时候,我却 爱上了文学写作,并且一上路就停不下 来。那时向报刊杂志社投稿基本上全 是用信件邮寄,报刊杂志社寄来的样刊 和稿费也是通过邮政投递。所以,在别 人逐渐远离了邮寄的时候,我却还在延 续着我与邮政的一世情缘,并且是我的 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邮政了。

1994年参加工作以后,写作是唯一 能证明我人生价值和学识水平的事情, 我写作的热情更高涨了。因为频繁地 买邮票、寄信、取汇款、收样刊,所在小 镇上几任邮政所长和工作人员都很熟 悉我,说我是“高产”作家。

大约2000年以后,我调到了县城工 作,小灵通、手机、电脑也逐渐普及了, 除了单位公信以外,就基本上没有人再 寄家信了。此时,大部分报刊杂志社也 逐渐不再接收难以处理的手写稿件,我 只得紧跟时代的步伐买了台式电脑。 这时,大多数的投稿都可以用电子邮件 完成,我也就很少邮寄信件了,但收样 刊和汇款却直到现在还多数是通过邮 政投递。因为发电子邮件过于简单,为 了避免收到的电子邮件垃圾太多太杂 乱,有些刊物直到现在为止都还只收邮 寄的手写稿,通过审稿以后才通知作者 用指定的邮箱发电子邮件过去。

2009年以后,我所在的单位创办了 一份半月刊内部报纸,我顺理成章地当 上了副主编和责任编辑。每一期需要 邮寄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报纸,以及外地 作者的样报、稿费也是由我通过邮政寄 送。公事加上私事,现在,我平均每周 都要去邮政局一两次,所以邮政局的工 作人员虽然按单位的规定轮换了无数, 但所有人依然对我很熟识。

年少时,邮政是亲情的样子。年 轻时,邮政是我写作路上的桥梁和纽 带,是它助我一路走来,从一个爱好 文学的学生成长为县级、市级、省级 作协会员,并且当上了地方作协的副 主席。现在,邮政是我的朋友和知 己。报刊社寄给我的大量的样刊、赠 刊、获奖证书、汇款单等还源源不断 地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邮路上寄 来,平均每周我都要收到一二十件的 邮件。

我和邮政共成长。那个让人感到 亲切和熟悉的邮政绿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国有企业的担当和社会信誉也没有变。 (作者:汤云明  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