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桃源人的桃源梦

 2019-09-02 14:27  来源:北纬29度

走进美丽的鲁甸县桃源回族乡,就听见“……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的歌声,从一户农家小院里飘出来,声声悦耳;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坡也变成了葱翠挂红的成片苹果林,万亩苹果林涨势喜人,展示着桃源人的桃源梦:向“果城”进军。

“桃源坝子宽又宽,人见人爱人喜欢”。该乡位于鲁甸县东南部,南靠江底镇,西接文屏镇,北连茨院乡,东临昭阳区布嘎乡,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111个村(居)民小组,海拔1910米,年平均气温12.20℃,年降水量900.00毫米。桃源人善种烤烟、粮食等传统农作物,建有滇东北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桃源牛市场,群众养牛经验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尽管如此,但传统农业很难走出产业困境。

2015年11月第一次“回头看”统计,全乡核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2451户7234人,主要致贫原因是缺劳力、缺技术、缺土地,同时,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传统农业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生活所需,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让农民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更多的年轻人宁愿选择背井离乡去打工,也不愿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部分不愿放弃自己土地的桃源人,依然用传统方式耕种传统农作物,因受气候、技术、劳力等客观因素影响,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较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全乡群众收入、生活水平不高,脱贫难度极大。

桃源回族乡党委、政府立足市场,深入调研,认为必须正视和解决三个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一是支柱农业呈下滑趋势。烤烟种植一直是全乡经济支柱产业,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种植烤烟实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觉醒,国家“控烟”步伐逐年加快,烟草产业发展逐步萎缩,加之烤烟种植产量下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小规模生产等因素影响较重,烤烟产业已逐步向“夕阳”产业。二是传统农业粗放生产。除了烤烟,全乡普遍种植玉米、马铃薯,但因市场价格不高,群众积极性也就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种植;加之产量也不高,仅能满足自家生活所需,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三是经济林果散漫生长。群众虽也尝试苹果、樱桃、核桃、板栗等林果种植,但专业技术、管理水平等严重不足,种植仅仅停留在自家院子,品质上不去,难以进入市场,导致群众种植信心不足,一度时期处于“留着无用、挖了可惜”的状况,更多的人家任其发展,随意管理。

桃源乡党委、政府针对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剖析认为,产业是贫困户稳定增收、摆脱贫困的源动力,是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必须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加快脱贫攻坚步伐。2018年以来,全乡在脱贫攻坚、决胜脱贫摘帽的形势下,不断强化产业扶贫力度,立足当地优势资源,深入谋划特色产业,千方百计谋求产业发展,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实现了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高原特色“金果果”逐渐挂满枝头。在市委、市政府“半城苹果满城香”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全乡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气候、交通等优势,以“产业兴乡”为出发点,以“生活富裕”为目标,发展苹果一万多亩。2018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关心指导下,在箐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群众”的模式,发起注册成立鲁甸县源灵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262万元),共吸纳社员147户(其中建档立卡47户),规模化新植苹果1000亩(其中核心区种植500亩,群众自种500亩)。合作社坚持党支部引领,按照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支持、品牌化发展“五化”建设的要求,走集约化、精细化现代种植农业发展道路,力争5至8年发展,将其打造为全市水平最高,集苹果产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届时,预计合作社纯利润达800万元以上,入社会员亩产增收4000元以上。

为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乡党委、政府以促进群众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为主线,按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原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逐步实现苹果产业助推脱贫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县人民政府支持下,以户为单位,委托县农投公司和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展苹果产业,双方成立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在桃源乡建设高标准矮化密植现代苹果示范基地5000亩。目前,一期果树长势良好,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群众务工稳定。随着基地发展,正逐步实现:一是保障群众基本收入,流转土地租金1000元/亩,每四年每亩增加200元;二是解决劳务用工,基地解决当地农户就业,已吸纳400-500人在基地务工,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可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户均收入2.4万元;三是扶贫资金入股,用于基地建设,参与入股分红;四是技术培训参与,定期组织苹果种植、园艺、修建技术培训,农业合作社和本地群众均可免费参与,竭力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全乡乃至全县苹果产业发展;五是基地效益明显,苹果示范基地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可产苹果4-5吨,每年可实现果品销售收入2.4-3.0万元/亩,预计实现产值3亿元。

大棚初具规模,集约发展。恒大集团援建大棚计划流转土地611亩,建设大棚1000个。目前已流转土地411亩,建设大棚606个;剩余200亩土地计划秋后流转。现已完成606个大棚骨架搭建,铺膜、沟渠开挖等相关工作同步开展。配套水池已完成盖板浇筑;配套变压器已安装完成并通电。未流转地块计划九月中旬完成流转,目前已完成供电方案设计。大棚建成后的运营及管理正在进行方案研究,做到提前谋划,把“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问题搞清楚。

食用菌基地逐步完工,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解决易地搬迁就业问题,为搬迁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全县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1000个,一期投资4000万元,建设500个大棚。桃源乡流转土地250亩,涉及群众80户。目前,基地已完成棚区平整420个15万余平方米,完成大棚基础建设350个,建成棚架100个,已有20个大棚投入使用,预计10月出菇,产生效益;计划一期投资1亿元,建设食用菌加工厂房总规划12.5万平方米,其中,拟建厂房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前期工作已完成,正进行厂房主体建筑施工,桩基完成160棵2400米,9月底可完工投入使用。

经济效益:通过“种植+务工”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是种植收入。农户可通过租用大棚种植食用菌,每户租种一个大棚,可种植菌棒8000棒,每个菌棒产1.7市斤鲜菇,每年种植2季,年产菇13600公斤,按照保底价7.2元/公斤计算,单个大棚年总收入97920元。菌棒成本价3.8元/棒,每年1个大棚菌棒成本60800元,水电费1000元,租金5000元,1个农户可管理1个棚,可实现年人均纯收入31120元。三是务工收入。务工人员优先就近选择,进一步提高群众收益。一期500个大棚建成后,可解决500名群众就近就业,带动2000人脱贫;厂房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个,按每人每月2500元计算,每户每年增收3万元,带动400余人脱贫。社会效益:通过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促进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关联公司、合作社和农民增收,可有效解决安置区600人就业,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800余万元,带动2400人脱贫,推动食用菌产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方向的良性发展。同时,在建设中广泛深入开展食用菌栽培管理科技培训活动,实行以工代训,可提高科技教育普及率,增强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为全乡乃至全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决胜脱贫攻坚。全乡2018年底共有建档立卡户2179户6722人,其中已脱贫2029户6400人,未脱贫150户322人,贫困发生率为0.76%。桃源人的桃源梦就是觉醒梦,自我加压,上下一心,共同发展;桃源人的桃源梦就是脱贫梦,时不待我,自强、感恩、诚信,加速发展;桃源人的桃源梦就是幸福梦,心随梦走,一定梦想成真!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云飞/文 通讯员 锁曼/图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