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2019-08-28 09:39  来源:昭通日报

◆ 张远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随着祖国的逐步强大,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所有变化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家乡路的变化。

羊肠小路

我的家乡在磅礴乌蒙山深处的熊家山村。当地有民谚:“九里十三弯,抬头望见熊家山。”实指从集镇到熊家山村,有4.5公里山路。这山路,蜿蜒曲折、杂草丛生、宽仅尺余,有的地方只能容下脚步;这山路,崎岖不平,时而翻越山脊、时而直下谷底,时而挂在悬崖峭壁、时而穿越荒山丛林;这山路,雨天泥泞湿滑、晴天干结酥松。暴雨过后,道路毁损、垮塌,中断通行。农闲时节,村民自发对山路进行培修,除草、铲土、平整,但总是改变不了它落后的面貌,杂草常常覆盖路面、山洪常常冲毁路基,通行极其困难。虽则如此,它仍然是村民赶集、迎亲、治病的必经之路。

童年时代,我陪同长辈赶集、看病、走亲串戚,偶尔爬行在羊肠小道上,对这山路的认识比较模糊。1975年,我由乡村小学升入集镇初中。4.5公里山路,我用脚步丈量了两个春秋,对山路的认识和体验深入骨髓。晨曦初露,我摸黑在山路踽踽独行。遇到天气晴朗,4.5公里山路虽然崎岖难走,但是感觉是轻松的;深秋、寒冬,冻雨过后,山路被杂草树枝覆盖,要一边用竹杖拍打杂草上的露珠,一边往前行走。行走不足百米,裤腿、鞋子被杂草上的露珠浸湿,到教室坐下,先是膝盖以下潮湿冰凉,接着,上身、心脏、背脊逐步冰冷,进而发抖,蹬脚、踏步不能缓解,听课总是走神。我诅咒、畏惧这4.5公里山路!

1976年初夏,春荒到来,麦收刚过,家里没有包谷磨面做饭充饥,村民就把刚刚收下的小麦晾晒后,背到粮管所兑换包谷。一个周末的清晨,草草吃过早饭,我随同父亲、叔叔、哥哥等村里人背着小麦,往粮管所蹒跚前行。踏山路、爬山脊、下深谷、越沟涧,晨露浇湿裤腿、汗滴浸润衣襟。熬到烈日当头,才到达粮管所,成群结队的农民挤满了粮管所大院。等到验收我们的小麦时,穿白村衣的同志说:“不干,晒干再验!”说着不情愿地把小麦倒在粮管所院坝晾晒。太阳西斜,收起发热的小麦,去杂质秕壳、验级、称重、兑换包谷。折腾一天,已近黄昏,饥肠辘辘。背着包谷,踏上返家的山路。到了一个叫大火地沟头的地方,突然,二叔一个趔趄,连人带背篓骨碌碌滚下深谷。同行的父亲、哥哥、伯伯一帮人卸下背篓,慌乱地滑到谷底,见二叔满脸是血,扶起来,迈步困难,推测是大腿摔伤。众人用担架把他抬到卫生院,医生说:“左腿骨折,医院无能为力,回家找土医生接骨。”遵医嘱,大家把二叔抬回家中,找土郎中治疗。自此,二叔卧床3个多月,落下了左腿残疾的毛病。

土石公路

2003年,吃尽山路苦头的村民,在政府补助部分资金的支持下,自发调整土地,集资投劳,经过3年多的奋战,终于修建了集镇到熊家山村的土石公路。这公路,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滑路烂,通行时断时续。

2008年春节,家住县城的表兄开着小车到我家做客,驱车到了大湾头,车抛锚了,打电话叫我带上箩筐去接他们。我带上几个同伴,花费20分钟左右,到了他汽车抛锚的地方。只见车轮卡在齐腰深的堑壕内,底盘骑在路面上,我们几个人借来锄头,挖平路面,垫了石块,终于把车救出陷阱。我们用背箩背了从车上卸下的大米、花生牛奶、白酒等礼物,出了几通汗水才到家。气喘吁吁之际,表哥开玩笑:“兄弟,以后我轻易不敢到你家做客了!”我暗自羞愧。

2009年冬季,族间一个婶婶去世,我们一行人到集镇采购物品,租了一张小四轮农用车帮助运输物品到熊家山村。司机不熟悉路况,紧走慢赶,一路颠簸,终于把货品送到了。吃过晚饭,司机启动车辆返程,到了小地名叫凉水湾头的地方,转急弯、爬陡坡、车轮打滑,使尽浑身解数怎么也爬不上去。无奈之下,叫了一帮壮劳力帮助推车,大家和司机配合,好不容易才把车推上坡顶,只是,轮胎打滑卷起的泥浆,溅满我们推车人的全身。

我们一村人发誓,拉钱背账也要把公路打成水泥路!

柏油马路

虽有壮志雄心,无奈财力短缺,愿望沦为失望。

2016年夏天,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通村硬化路工程全面启动。我们调整了扩宽路面的土地,不久,工程队开着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等设备进入集镇到熊家山村的公路。机器轰鸣,不到半个月,熊家山村到集镇的4.5公里山路变成了通村油路,多年的夙愿变为现实,村民兴高采烈,自发买来鞭跑放了1个多小时。是时,出行打个电话,车辆就到家门口接送;购买物品,商贩隔三插五会吆喝着送到家门口;茶余饭后,老叟老妪在公路上散步,一幅新农村美景。

2017年冬天,大雪封山,父亲突发疾病。听到消息,我立即叫了一个朋友的车往家赶。见父亲病情危急,我二话没说搀扶父亲上车,一溜烟到了乡卫生院,通过急救,病情不见好转。深夜12点,天空漆黑,大雪纷飞,医生建议立即送县医院抢救。我有些犹豫,院长说:“不要踌躇,我们乡卫生院用120急救车往县城送,我联系县医院开出120急救车往罗坎方向来接。”我搀扶父亲上车,急救车沿镇凤路一路车灯闪亮,风驰电掣,就到了芒部镇茶园地界,两车相会,我们把父亲送上县医院急救车。到了县医院,医生立即施救,住院一个星期,父亲痊愈出院。父亲今年已是83岁高龄,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逢人便讲:“还是现在好啊,若是以前那交通条件,我早没命了!”

熊家山村到集镇山路的变化,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祖国母亲的强大,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源泉!

(作者系镇雄县罗坎中学教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