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8-25 13: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个变”与“两个没有变”的重大政治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对国际形势的深刻理解。
但是在当前的学习实践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还不够全面,表现在人民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讲得比较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不变”讲得不够多;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硬需求”讲得比较多,对“软需求”讲得不够多;对个体层面的需求讲得比较多,对国际、国家、民族讲的不够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需要各不相同, 这就意味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有一个如何满足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引导的问题。较之满足其需求,引导甚至是更具前提性。否则,不懂得美好生活的真谛,就谈不上实现美好,甚至会感觉到“不美好”。那么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呢?
从国际层面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这个逻辑基础的大前提就是对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初心和人类整体利益出发,倡导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相通的。安享和平是世界人民之福,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理解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更广泛、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做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坚定维护者。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有这样的国际视野。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是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的需要,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人民幸福的依托是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振兴。只有国家统一、富强了,民族振兴了,人民幸福才有坚实的基础。所以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机地融汇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 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路径。二是保持坚定意志和历史耐心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可以压缩,但很多困难和矛盾却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不平衡不充分其实是发展面临的永恒问题,而且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可能被绝对地满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三是对“共建共享,同心同进”的需要。习总书记说:“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老百姓要想过上更好的日子、拥有更好的未来,先要共建,才能共享。习总书记2016年在“七一”讲话中讲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有这样的家国情怀。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是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自然期盼。二是对理想、信念、信仰、归属感等的需要。幸福美好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让心灵得到安顿、精神拥有家园,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在强起来的今天,对理想、信念、信仰、归属感等的需要可以称为“软需要”,这是在“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自然升级。三是超越“美美冲突”的需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永无止境,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有共同的一面也会有冲突的一面,甚至有时候为了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需要让部分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牺牲。我们坚决反对只重视个体所谓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忽视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美好需要,甚至为了“成就自我”而不惜损害、牺牲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美好需要的做法。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中国梦中超越“美美冲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四是良好心态和正确价值观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美好”或“不美好”都是比较出来的。良好心态和正确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同时、同步本身就是与辩证法不相符合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求均等,也不可能均等,规范分配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前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有这样的个体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昭通而言,这个新时代是昭通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民众心态的舆论引导,帮助人们全面理解“美好生活需要”,形成具有更高合理性的“美好生活需要”,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未来。
(邓天丽 昭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