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一个彝家汉子的为民情怀

 2019-08-25 13: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4年义务兵、两年治安员、1年村委会主任、21年村党总支书记、省市县人大代表……他的身份在转变,但一心为民的情怀不曾改变。28年来,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让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小山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示范村”。

他就是永善县务基镇捏池村党总支书记柏开友。这位普普通通的退役军人、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7月26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军地相关部门联合表彰401名同志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柏开友榜上有名。

在战友眼中他是最“铁”的人

年近花甲的柏开友,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眼神里透着庄重与干练,尽管已经退伍多年,但平时走起路来仍昂首挺胸,步履矫健,举手投足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军人的气质。1982年6月,他报名应征入伍,如愿穿上了渴望已久的军装,家人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临行前,父亲激动地把他胸前的大红花整理了又整理,并语重心长地嘱咐道:“到了部队以后,一定要好好锻炼,力争早日入党,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1984年6月10日晚上8时,柏开友和连长冒着大雨执行任务。在扛着物资返回连队的路途中,火舌四窜,炮声不断。敏锐的他凭着战斗经验,通过声音辨别出有炮弹向他们袭来,在千钧一发之际,紧跟其后的柏开友奋不顾身地朝连长扑了上去,用身体作盾牌将连长牢牢地掩护在自己身下,随即“轰”的一声巨响,现场硝烟四起,一颗炮弹在离他们50米左右处炸开,稀泥土块将他们掩埋,正是由于他反应迅速,两人总算躲过了一劫。

在同事眼中他是最“拼”的人

捏池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山高坡陡,“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姑娘往外跑、挑水赶人亲”是当时捏池村的真实写照。退伍后,柏开友曾在昆明和四川等地创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5年3月,在外务工多年的柏开友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殷实的生活,选择回到捏池村,与乡亲们一起奋斗。1996年,他担任捏池村治安员。1997年,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1998年,被组织任命为捏池村党总支书记。

上任后,他带领村“两委”成员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分析致贫原因,研究对策,并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金江魔芋为龙头,以金江花椒为支柱,以粮畜林并举同步发展的思路。思路确定后,柏开友立说立行,带领党员群众大干基础设施建设。在修建进村公路中,遇到家族中的长辈不理解,现场阻工,他当着群众的面对长辈进行了说服教育,有效地推动了施工,过后柏开友又上门赔礼道歉和沟通解释;在争取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每当得知各级领导到务基镇检查或调研工作时,他便到必经之路“拦”着现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支持;在实施通电工程中,他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先后克服山高坡陡、施工难度大、机械设备无法进场施工等困难……近年来,在柏开友的带领下,建成了全县第一条通村硬化路,结束了捏池村人背马驮的历史;接通了22公里高低压线路,全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结束了祖祖辈辈靠点煤油灯的日子;新修沟渠48公里、水窖560口,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

在亲人眼中他是最“傻”的人

有人说:“农村工作不仅琐碎而繁杂,而且待遇低,干的时间长了,很容易丧失进取心。”而柏开友却对这份工作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一干就是20多年。对父母来说,他是不孝顺的儿子,对妻子来说,他是不体贴的丈夫,对子女来说,他是不称职的父亲。

2002年6月,农村电网建设工程正在捏池村如火如荼地推进。为了每家每户尽早用电,柏开友每天起早贪黑地组织群众抬电杆、架电线……有一天中午,突然传来老父亲不慎摔伤了腿的消息,尽管心里十分担心,但是考虑到工作人员高空作业比较危险。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他选择坚守在施工现场的同时,联系家人找村里的“赤脚医生”对老人的腿进行处理。不久后,父亲腿上的伤情日益加重,住进了医院。在乡领导的多次催促下,柏开友才急匆匆地赶到医院。在病房里,看到老父亲痛苦的表情,他愧疚地流下眼泪。那天晚上,他静静地望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一整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一早,他准备返回村上时,姐姐埋怨地说:“兄弟,医生说爸爸的腿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一辈子有可能留下后遗症……”听了姐姐的话,他难受极了。但村上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他满怀愧疚,流着泪离开了病房。

在群众眼中他是最“亲”的人

作为捏池村的“领头雁”,柏开友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工作重点,把群众的困难作为工作的第一责任,凡事亲力亲为,冲在前线,竭尽全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有一年夏天傍晚,受持续暴雨的影响,捏池村山体滑坡、道路塌陷、房屋受损,险情不断。柏开友一边用村上的大喇叭通知群众转移,一边组织村干部和青壮年挨家挨户查灾核灾。在抢险救灾中,他冒着大雨,不顾山路随时塌方的危险,穿梭在群众之间。由于连续劳累和雨淋水泡,他的嗓子哑了,皮肤出现明显红癍,又痛又痒,大家劝他休息一下,他却淡淡地说:“轻伤不下火线。”经过一夜奋战,受灾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凌晨,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时,却发现自家房屋都快被泥土淹没。

28年来,柏开友退伍不褪色,山村建新功,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事为群众办、利为群众谋,把群众的疾苦装在心里,把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党总支书记的责任和担当,成为群众心中最“亲”的人、最“亮”的星。

通讯员 黄 桦 胡玉超 王建宇 罗 杰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