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昭通张开儒与孙中山的故事!

 2019-08-20 16:15  来源:@昭通日报 微信

2016年9月以来,地处云南东北部的昭通渐渐进入公众视野,活力凸显,人气更旺,万众一心,蓄势待发,原因是广东中山和东莞两市与昭通结对扶贫,到目前措施得当,启动顺利,已初见成效。这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也是冥冥之中,两地之前缘再续。2016年10月中旬,昭通日报一行记者奔赴广东中山采访,有幸参加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纪念大会,聆听了中共中央、广东省和中山市各级领导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和缅怀之情,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博爱互助精神,目睹了中山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岁月和巨大的变化。

百年一梦,转眼沧桑,采访前后,我们整理若干资料时发现,近一个世纪以前,云南的昭通就和广东的中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是昭通镇雄籍的张邦翰,著名的建筑大师,政治家,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主要创办人之一,教授,当年与孙中山鞍前马后,风雨同舟,其子张家恭与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华结为伉俪;二是昭通巧家人张开儒,与孙中山先生一起共谋起义,披肝沥胆,名垂青史。两个昭通重要的人物,在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的重要节点上出现,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决非偶然。

张开儒——孙中山的忠实卫士

张开儒,字藻林,号香池,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6月1日生于昭通巧家蒙姑乡蒙姑村的一个小商贩家庭。蒙姑是张开儒的出生地,地处滇东北深处,奔腾浩荡的金沙江边。如今的蒙姑已今非昔比,有新街、有老街。蒙姑集镇旁的小村子里,眼下还有张开儒故居。据说,张开儒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故乡只能在他戎马生涯短暂的梦境里出现了。

张开儒早年在巧家住过的老房子

张开儒在昭通巧家的老房子

张开儒故居榨糖的石磙子

张开儒十岁入私塾苦读,聪慧好学,学业优异,颇得教书先生及家人喜欢。1885年,16 岁的张开儒风华正茂,少有大志的他,考中了清朝秀才,在家乡设馆授课。据昭通知名作家、史学家邹长铭说,那几年时间里,清政府陆续颁发谕旨,提出要推行“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变官制”等新制,张开儒是“清廷推行新政的受益者”。

当个乡村老师,是他一生的梦想。但1901年,意外发生,张开儒喝水塞牙,他受到当地地主甘氏家族的殴打凌辱。一气之下,他在亲友资助下背井离乡,远赴昆明,得到五华书院山长罗瑞图的同情,进入五华书院读书,年已34岁的张开儒,成了云南第一批新学堂的老学生。他是书院中最贫困而又最勤奋的学生,后“见所习文艺无裨世用,慨然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

1904年秋,35岁的张开儒和李根源、唐继尧被选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学习,结识了大批革命党人,深受革命思想影响。而立之年,转变他一生的关键时候到了。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张开儒立即首批加入,他大声疾呼:“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非一人一姓一集团的天下。” 积极参与编辑发行《民报》《云南》等刊物。少年时的文字功夫,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网上拍卖的张开儒手稿

张开儒手迹

1908年12月,张开儒毕业。1909年春天,樱花灿烂,他旋即归国,回到昆明,在翠湖边上的云南讲武堂,他履任教官,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发扬光大,积极在学生中宣传反清思想,发展同盟会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张开儒与蔡锷、李根源、唐继尧等密谋发动新军响应起义。10月30日,昆明举行“辛亥重九起义”,张开儒奉起义司令部命令,率领讲武堂学生开城门迎起义军,并配合新军第七十四师等部攻下云贵总督署,31日昆明光复;11月1日成立了大汉军政府,张开儒任军政府军务部机械局局长,驻扎滇西的协防军张继良部试图反抗,云南都督蔡锷遂命张开儒为西进支队长,率部到楚雄处理,张开儒率部到楚雄后,张继良部闻风四处逃散,滇西遂定;11月11日,云南军都督府决定派兵援川,14日云南援蜀军从昆明出发,张开儒任援蜀军第一梯团副梯团长兼联队长,奋勇当先,率部渡江进入四川攻击,大败清兵,攻占叙府,又率部强渡岷江,将趁机抢占运粮要道的土匪尽数剿灭,打通粮道,控制了川南局势。

张开儒是孙中山的忠实卫士,他对根除帝制的艰巨性、对帝制复辟的危险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1912年1月民国成立,2月南北议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5月,张开儒随援蜀滇军撤回云南,因他在援蜀途中擅自撤换了恩安、永善两县县令及收缴援川巡按使郭灿关防,被云南都督蔡锷罢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25日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袁护国战争就此爆发,张开儒任护国军第二军第一梯团长,辖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在护国讨袁的第一线,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在“再造共和”的光荣历史上,留下了“神炮保皈朝”“三炮定韶关”等诸多佳话。

张开儒担任云南讲武堂提调兼军事教官时的照片

1916年1月随第二军向广西广东进军,3月9日张开儒部抵达广南,在阽桂边界和北洋军开战,歼灭李文富军。3月中旬,张开儒支队与挺进军黄毓成部、护国军第三军赵钟奇支队、桂军马济部围攻百色,蒙自围解,龙觐光缴械投降通电赞成共和;4月6日广东将军龙济光被迫宣布独立,但阻挠护国军进军广东,张开儒奉命沿粤汉铁路北进,6月7日占领韶州,龙军一触即溃,19日张开儒占领了韶关和粤北地区,护国战争因袁世凯已死结束;10月8日张开儒加陆军中将衔,任护国滇军第三师师长,兼任南(雄)韶(州)连(县)镇守使,21日实授陆军中将。

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26日李烈钧、张开儒、方声涛所率驻粤滇军宣布北伐;7月2日,广东省长朱庆澜邀请孙中山组织军政府,驻粤滇军将领张开儒也主张迁都广州,积极响应支持孙中山掀起“护法运动”;8月14日,张开儒任靖国军第五军总司令;9月10日,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特任张开儒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总长,授陆军上将,又兼靖国军第五军军长和第三师师长。

1918年1月15日,西南各省护法联合会议在广州成立,1月20日,莫荣新等十三人联衔通电公布《中华民国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条例》,张开儒一针见血指出:“组织名虽为联合会议,其内容实为合议政府”。由于孙中山、章太炎、张开儒等人的及时揭露,西南联合会议终于破产;2月6日,张开儒通电宣布就任陆军总长,他以陆军总长名义在各县设立招兵机关,招收民军开进省城,编为陆军部警备队,他坚定维护护法军政府,旧桂系军阀视其为眼中钉。11日,张开儒从韶关返回广州,在西村车站被捕,被囚于广州观音山,一关就是整整两年!

1920年10月,粤军陈炯明奉孙中山命从闽南回师广州,张开儒被释放,驻粤滇军重新组成“护法滇军”三个旅,张开儒任总司令,但是陈炯明突然袭击,并解除了“护法滇军”武装,张开儒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云南。

1921年10月,张开儒任云南北伐军副总司令兼中央直辖军滇军总司令。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张开儒响应孙中山号召,挺进广东;7月20日,张开儒率滇军经贵州盘县入广西,击败桂军,占领柳州。9月20日,孙中山函广西陆军总司令张开儒与朱培德军合力讨陈炯明;张开儒旋即响应,12月3日,在广西平南通电讨伐陈炯明,主张跟随孙中山北伐,大部分将领却主张以广西为立足点,待机再回云南。由于意见不合,12月6日,张开儒被解滇军总司令职,只得离开广西,跟随孙中山左右。

1923年3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再组陆海军大元帅府,4月10日张开儒被任命为广州大元帅大本营参谋总长。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解组国民党,革命形式迅速发展。因种种原因,一心一意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张开儒,遭到了诬陷、排挤、迫害,孙中山下令免张开儒湘粤联军总司令职。10月28日,张开儒改任广州大元帅府上将参军长。

孙中山任命张开儒为大本营参军长的大元帅令

1924年,张开儒因病辞职,去澳门居住,潜心研究佛家经典。性格刚倔的他,三年后回昆明定居,任云南省政府高级顾问。1935年7月7日,张开儒在昆明病逝,终年66岁;同年10月18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张开儒(1869—1935)

前几年,昭通日报记者在蒙姑采访,张开儒的旧居灰瓦砖墙,历经岁月洗礼,老屋虽已老旧,仍气势非凡,风火墙住着的幸张氏早年在此经营染织作坊,光阴染白了她的长发,老人白发苍苍,却拄着拐杖坚定地遥指远方,说张开儒将会回来的。风火墙下,一个打铁匠将铁器没入水中,再放进炉火中煅烧,拉响岁月的风箱,一只生产用的锄头就铸成了。风火墙不远处,一名老人在阳光下剖开昭通特有的竹子,编制生产生活用的箩筐。他说,世代居住在这里,张开儒的事迹他不只一次听说,却仿佛那个人时时就在身边。说着话,一不小心,锋利的竹子刺破了的指头,殷红的鲜血渗出。舔咂一口,他说,但他更关心现在的幸福生活,那些只是他忙碌后与乡亲们的谈资而已。

张开儒新故居

维修过的张开儒故居

张开儒生活过的小镇

昭通人张开儒是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对孙中山先生衷心拥护,追随一生,在民国前期功勋卓著,深受孙中山器重。有人说他:“忠义悃诚,大公无私”,还有人说他身居高位,却“……身后家无余财,可觇知其为将之廉洁也。”

张开儒故居雕塑


张开儒书写的对联

生长于张开儒故乡的昭通巧家文史专家、作家陈正彪先生曾撰联悼念,气度开阔,准确概括了先生的一生:


渡东瀛入同盟,梦底家国听风雨;

经护国历北伐,马背书剑谋共和。

又有巧家蒙姑的郭朝友先生撰联,其哀思无限,更多自豪:

山水毓灵秀,偏爱蒙姑一隅;

浩气传千古,钟情开儒将军。


戎马华章,传奇铸就。张开儒的事迹彪炳千秋,名垂青史。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综合丨吕翼 杨明 刘建忠 汪舒 张永刚 收集整理 | 李仁安、陈正彪、张万高、尹马 均有图片提供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昭通 中山 历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