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 :脱贫攻坚战正酣

 2019-08-20 00: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1935年,在昭通,扎西会议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8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正在进行另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脱贫攻坚大决战。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昭通市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4年多来,昭通市各级干部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实施“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围绕扣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和毅力,在巍巍乌蒙山腹地展开了一场全民参与、攻坚克难、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会战。

鲁甸花椒丰收  丁世新 摄西魁梁子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  柴峻峰 摄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补短板歼灭战

“他们为我家办了很多好事,太感谢了!”8月13日,为表达感激之情,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蒙秀兵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送来了锦旗。

蒙秀兵身体有残疾,家庭负担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多方争取政策补助,为他全家人购买了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并通过实施农危改加固了他的住房,让他们一家住着安全放心。

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扶贫一线发生。“住的是安居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视全普及”,这是当今昭通农村现状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来,昭通严格对照云南省“5、7、1”脱贫验收标准,找问题、补短板,在饮水安全、农村交通、兜底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强势发力,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硬缺口。义务教育方面,9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验收;基本医疗方面,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住房安全方面,省级锁定未脱贫8县(区)2018-2019年农村危房改造“清零”任务数110443户,截至目前已竣工105782 户。饮水安全方面,实施 16.88万户70.62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交通方面,全市1343个建制村已通 硬 化 路 1341个 …… 电力保障、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校舍“改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

扶贫队员到我家    温元庚 摄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农情调查    云鹏 摄扶贫照片   彭念敏 摄

聚焦“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坚决打赢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69岁的杨顺高老人高兴地说。像这样搬进城里居住的村民不止杨顺高一个。2019年春节前夕,经过9个月奋战的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圆满完成33栋1865套住房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任务,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

兆佳坝的变化仅只是昭通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缩影。

昭通山高谷深,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最大的市情实际。为此,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下大决心把不具备发展条件、生存在贫困山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的推进。同时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模式,以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行动,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

“我家是4幢1单元502号,一家老少都愿意搬新家,我们也是第一批签字的。”5月25日,永善县桧溪镇得胜村200多名群众搬到了县城桐堡安置点开启了新的生活。说到新房子,78岁的夏国荣老人脸上扬着笑、眼里噙满了泪。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23个新增搬迁人口集中安置点整体完工12个,封顶断水5个,主体施工的6个在10月底前即将全面竣工。截至8月15日,全市累计搬迁入住4.25万户17.8万人。

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刘波 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刘波 摄

扶贫搬迁建新居   马奇峰 摄搬出大山,进城入镇    曹阜金 摄镇雄县六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的鲁家院子一期按计划交付使用,图为第一批易地搬迁老百姓建党节前夕喜迁新居     卯明勇 摄

聚焦“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目标,坚决打赢产业发展突击战

秋日的巧家县老店镇治乐村,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极目望去,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处处都涌动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气息。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做实以杨梅、核桃、白芨和重楼种植以及蛋鸡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让农民鼓起了腰包,让治乐村群众走上了一条产业脱贫、生态致富的道路。真正把市委提出的“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要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产业兴旺、群众增收。从7月中旬开始,昭阳区苏家院镇海升苹果种植基地内的早熟苹果陆续上市。采摘、装箱、运输,基地内随处可见忙碌的劳动景象。在基地打工的8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按计件方式获得收入,多劳多得,大家积极性很高。村民付勇德说:“我在基地打工已经3年多了,像这几天采摘苹果,每天有100多元收入。”

近年来,按照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昭通牢固树立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全面改造提升老产业的理念,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不断加快高原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着力推动“此苹果非彼苹果、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全市重点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 6 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探索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生机勃发,正向高质量有层次的目标迈进。

产业扶贫   朱德华 摄洋芋丰收喜洋洋   张捷 摄麻农采收天麻   彭洪 摄青花椒生产车间   丁世新 摄

聚焦贫困劳动力,打赢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

江祖雄夫妇来自威信县长安镇安稳村。他们已经在东莞新洲印刷厂工作了两年多了,夫妇俩加起来每月能领取到7000元工资,江祖雄说,现在他们的月收入比以前一年的收入还多。这一切都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

据了解,昭通529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动力305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237万人,但基本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为此,昭通按照“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非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有序稳定就业达80%以上的目标,坚持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2019年6月底,全市13.34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0.07万人、转移就业率为75.49%;100.61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5.86万人、转移就业率为 65.46%。同时,围绕解决全市每年近5万名“两后生”就学问题,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近3年来先后与东莞市、中山市等地59家职业教育单位建立协作关系,2018年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3.6万人,今年将突破4万人。

脱贫攻坚,鏖战正酣。如今,625万昭通人民如同一个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组成一台台永动的机器夜以继日轰然运转,推动脱贫攻坚进度的箭头向规划时点不断冲刺。截至2018年,全市摘帽贫困县2个,出列贫困村508个,累计减贫125.54万人,贫困人口降至58.8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9%。

东西协作增加昭通群众就业  范云 摄

扶贫车间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  范云 摄技术培训扶贫  (兴隆乡提供)职教中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范云 摄

昭通脱贫攻坚的画面被不断刷新:新房在崛起、产业在发展、道路在延伸,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乌蒙大地上,一幅幅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扶贫 东西部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