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8-17 13:21日前,笔者到一居委会办事,正赶上居委会工作人员指挥广告公司的工人拆装牌匾。只见有限的办公场所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牌匾,有食品安全、计划生育、信访稳定、扫黄打非……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心生疑惑:作为政府部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真能承担如此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吗?
当前,随着党政多项职能下沉,许多工作要求村(社区)有办公场所,制度、规定和流程图上墙。如此一来,基层办公场所就加挂着各种制度牌和科室牌,各种单位的成立牌匾一时间泛滥成灾。更有甚者,因为牌匾太多摆不开,上级哪个职能部门过来考核工作,就挂哪项牌匾,摘了挂、挂了摘。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基层一线建立服务阵地,初衷是保障百姓民生,方便居民办事。但据笔者了解,现实情况往往是只见牌子上墙,不见服务落地,更多的作用却是为了迎检,且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很多负担,让人倍感无奈。
上级的各项政策,终归要落到社区等“神经末梢”。社区牌匾泛滥表面上看是正常工作要求,实质上却是政绩观偏差和形式主义共同产生的恶果。有些地方把“制度上墙”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为了彰显“工作进社区”的政绩,一些部门往往以挂牌子的形式将工作强制安排给社区完成,而社区只能全盘接受,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可见,虽然问题集中出现在基层,但其根源却是在考评体系和上级部门这里。
切实为基层减负,就必须从根源入手,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做好精简职能的“减法”和党建创新的“加法”。一方面,应建立社区准入事项清单,厘清社区工作职能,少些“处处留痕、事事延伸”的做法,让基层回归服务本色;另一方面,基层在服务群众上要多做创新文章,把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加减”相宜,才能真正服务好群众。
于书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