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8-15 09:29蔡兆翔之所以成为果农交口称赞、十分仰幕的专家,并非徒有虚名、投机取巧得来的,除了他有股子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的精神,又把红富士从东北引进昭通之外,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和一身打理苹果、使之增产增收的绝技。针对昭通苹果生产中密植稀管、生长过旺,光照差、消耗大、积累少、挂果晚、品质低等症结,他提出并推行了小冠整形技术、苹果配方施肥、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应用规范、生态果园建设技术及应用、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和苹果高光效整形修剪技术。同时,除在田间地角教会果农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外,他把实践上升为了理论,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从而使昭通苹果的栽植和发展,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这就是真正的专家和学者风范。
但是,把理论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便失去了理论的意义。理论必须付之于实践,并且在所有的果园推广,于是他提出并建议主管部门在果农中推广从理论到实践的“八改”技术。即改革苹果的种植制度、改进传统的管理技术、改自然坐果为以花定果、改冬施基肥为秋施基肥、改经验施肥为配方施肥、改单一的冬剪为冬夏修剪、改大冠整形为小冠整形、改复杂修剪为简化修剪。
在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昭通果农在苹果的栽植中增加了收入。在2013年,仅推广了苹果高光效树形整形技术,就使苹果的平均亩产达到了3500公斤,亩产值达到1.7万元。2014年加大了一些新技术的推广,使精品果园的亩产值达到2.4万元,更让他感到惊喜和振奋的是让3万亩老果园实现了提质增效,亩产值当年就达到了1.54万元,并由2010年亩产量1120公斤,提高到1960公斤。
今年已满58岁的蔡兆翔,尽管硕果累累,多次荣获省市的各种奖项,头上更是有了不少炫目的光环,他却不因此而陶醉,更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始终不忘初心,以一个“老农”的形象,出现在果农的面前。他说:“果农懂了技术,能生产出优质果,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采访了一些果农,他们说:“蔡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不退缩。春天里,是农村最忙的时候,而蔡师从城里骑着自行车来到村子里,不少的人家还没有起床;夏季雨天骑车到村口,自行车被泥土抱死了,他就扛着车走进村里;冬天迎着风雪来到村子里时,满头都是冰霜,一摇脑壳,冰渣直往下掉。他这么大的年纪了,还爬到树上为我们示范剪枝压条,在我们村子里,三四岁的娃娃都知道蔡师……正因为如此,县乡举办各种现场会和培训班,都得点他的名,他闻讯,不管怎么忙,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就赶去了。这30多年来,在果园的田间、地头,接受他培训的果农,远远超过了几万人。仅是这5年,他就先后培养了成百上千的农民技术员,为昭通苹果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希望大家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同志们现在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这里工作,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榜样是谁呢?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德,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这些人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我希望同志们的参照系就是这些楷模。”
蔡兆翔在我的眼里,就是时代的楷模,更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基层干部的楷模。他在自己极为普通、极为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老黄牛那般默默无闻,勤奋地劳作,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呕心沥血,做出了让人们交口称赞,甚至是瞠目结舌的贡献和业绩……
一花独放景不胜,万紫千红才是春,在昭通现代苹果产业综合实验推广站,蔡兆翔、李云国等25位专家、学者,为昭通苹果产业的发展,都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作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没有他们,就没有昭通苹果发展的今天。而文学作品,却不能面面俱到,成为一字不漏的流水账,正因为如此,写了蔡兆翔,就只能让他代表昭通的其他苹果培育专家了。
昭通苹果从1940年由吴镜漪先生从国外引进种植,经过近80年的发展,不断取得了新的突破。曾获得“省优质水果”称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1989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南方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2008年,昭通苹果纳入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并在昭通成立了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综合试验站。到201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2.5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5.1亿元。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昭通苹果的健康发展,并且加大了扶持的力度。尽管昭通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仍每年毅然决然拔付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规模化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主体培育。市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还率昭阳区区长、鲁甸县县长和相关人员到上海、广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宣传、推销昭通苹果,从而改变了昭通苹果“长在深闺无人知”的状况,打开了销路。到2015年,全市的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产量43万吨,产值23亿元。并有了苹果种植加工营销企业18家,苹果专业合作社64个,社员11436名,冷库185座,年储存苹果14800吨;建有市级示范园1个,县级示范园3个,乡级示范园11个,苹果庄园1个。通过努力,销往昭通以外的苹果占总数的80%以上,产品不但销往滇川黔,还远销东部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并拓展了迪拜等中东市场。只要能始终保持昭通苹果的品质,昭通苹果产业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的。
正因为有了不断强化的行政推力和行之有效的扶持,昭通苹果加速了产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以昭阳区洒渔、乐居、永丰、小龙洞、旧圃和鲁甸县茨院、文屏、桃源等乡(镇)为主的老果园带。同时形成以昭阳区苏家院、乐居、永丰、布嘎和鲁甸县茨院、文屏以及永善伍寨、莲峰等乡(镇)为主的新植果园带,从而形成了云南乃至西南知名的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昭通促进了优质苹果基地、示范园、示范村和精品果园的建设,并使得高光效树型整形、夏季修剪、果实套袋、配方施肥等科技在改造低产果园中得以推广和落实,小冠整形、疏花疏果、拉枝压条等新技术逐步由示范园向大面果园扩展。到2017年,苹果质量的提升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昭通苹果平均亩产由2010年的920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1257公斤,优质果从55%上升为70%,从而促进了昭通苹果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的建设和发展。
顺应形势,昭通海升、天锦果业、庆丰果树、远智农业、东达种植、绿健果蔬等企业,还有农户组织的合作社,也锦上添花,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参与标准化示范园的建设。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就是让每一个苹果人都深刻且自觉地认识到:昭通的苹果,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甚至显示出无法战胜的强势,全在于别人无法取代的品质。
(作者:曾令云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昭通市正厅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