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8-15 09:22镇雄县人民公园的夜景拍摄成为我微信朋友圈的“常客”。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人民公园人心大旺,我每晚都去欣赏领略一番。
人民公园作为镇雄县的名胜古迹,是镇雄人民心中的图腾,镇雄人民十分喜爱人民公园,每天游人如织。据相关人士介绍,建公园是人民的夙愿,故名“人民公园”。人民公园于1981年筹建,当时投资150余万元,历经9年,1989年10月1日恰逢新中国成立40周年竣工开园。弹指一挥间,开园转眼就是30年了。30年来,人民公园经过两次维修:第一次维修时拆除围墙,不再卖门票。第二次维修最大的亮点是给景观增加了灯光,让人民公园有了漂亮的夜景,更加迷人。而这30年,镇雄人民与时俱进,越活越年轻、越过越幸福、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文明……
夜幕降临,人民公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四方居民,进出人民公园的人络绎不绝。我从人民公园正大门进入,此时的人民公园已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近年来,人民公园被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健康主题公园,通过寓教于园、寓教于景的方式,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这也是利用人民公园的一个创举。放眼望去,整个人民公园仿佛江南水乡扑面而来,五龙亭、环翠楼、水榭楼、凌霄阁等景观及其倒影映入眼帘,与白天的碧波亭影不同,感觉就是海市蜃楼。
我很清楚地记得,1990年暑假,人民公园开园第2年,读初中的我第一次进县城,首先买门票到人民公园游了一圈,感觉人民公园好大好漂亮,楼阁亭宇雄伟壮观,湖中游船星罗棋布,小桥长廊曲折通幽;园中树木苍翠、百花争艳、假山林立……我仿佛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眼花缭乱!如今,这些景观依然存在,在灯光的照射和映衬下,更加如梦如幻、令人神往。那时的人民公园和现在差不多,据说是占地20余亩,但在当时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少年眼中,肯定十分壮观了。
人民公园亭台楼阁布满灯光,灯火辉煌。五龙亭建在池中,五龙亭的倒影映入池中,与五龙亭对称起来,仿佛神宫仙境一般。从右边行走,踏着步行道,穿过绿树、花台,经过五龙桥、玉带桥才能到达五龙亭。五龙桥桥形呈半圆拱,在灯光的作用下,倒影成满月。桥头柱子上雕刻有狮子,漂亮美观,书有对联:“五龙结玉带,凌霄映碧波”和“曲虹逗游兴,凤池昭春色”。五龙亭有镇园之宝——石墨玉雕刻的乌龟,那是很多小孩的最爱。他们喜欢骑在乌龟身上,梦想着漂洋过海。五龙亭挤满了人,有乘凉休闲的、有跳舞的、更多的是看跳舞。五龙亭和其他亭台楼阁一样,画满了内容丰富、品种繁多、风格多样的图案,增添了文化气息,让人仿佛置身艺术殿堂,受到了文化熏陶。
高高的环翠楼和矮矮的水榭楼是邻居,这两处现在是镇雄县书法、美术、摄影家们的展厅,很多重要的展览都在里面进行,给公园增添了书香气息。亭台倒影映入池中,若有若无、亦真亦幻,别有一番风味。亭台的后面以前是最幽静的,读高中时周末的早上我就在这里看书学习,享受公园的宁静。如今,这里被锻炼身体的人们占领了,他们或打羽毛球,或翩翩起舞,或快步急走……旁边一角的工字形长亭,坐满了休闲的人们,他们自由交谈,说理想、聊人生、讲故事。
我最喜欢的凌霄阁是宝塔式的八方檐翘,有人叫它八角楼,是公园中最高的建筑,被花草树木假山等围绕。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彩照人、亭亭玉立,传说上凌霄阁可观全城。我曾经上阁观看,镇雄县发展太快了,周围修建的高楼挡住了我的视线,看不到县城全景了。凌霄阁现在是对山歌的场所,这里人气十分旺。在公园唱山歌,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歌手忘情地对唱着,观众听得如痴如醉,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不时还爆发出阵阵笑声。
从凌霄阁下来,经过绿树、假山、草地、繁花,到达人民公园中的牌坊。人民公园的牌坊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立在公园正大门的左面,磅礴大气、雕刻精美,游客常在这里拍照纪念。牌坊原是曾经镇雄营参将陇维邦庄园的大门,后迁至此保护。牌坊共有三门——中门和两道侧门。中门刻有对联:“镇自画栋云参,雄飞荣名天府。”对联巧妙地嵌进“镇雄参府”4个字,显示着主人的官衔。牌坊上雕刻的龙凤等动物图形精美、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彰显着高超精湛的石雕技艺。人民公园中的碑原来散落在全县各地,后来收集到人民公园保护起来,安放在人民公园的角落里,折射出文化的光辉。安氏墓碑上留有于右任的手迹,这也是市级文物保护项目之一,碑文手迹为行楷。于右任的名气太大了,他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被称作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 “近代书圣”,所以,很多书法爱好者进人民公园,就是为了看他的手迹。人民公园里的彝文碑主要用彝文书写,右柱竖书“土府声名旧”五个汉字;碑额横书彝文,据说译为汉语就是千秋万代。这些是人民公园的宝贝,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滴水珠能够折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辉,人民公园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也是祖国繁荣发展的产物和缩影。
(作者:碎 金 供职于镇雄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