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19-08-13 10:16◆戴元明
小车鸣笛,洋楼高耸,如今的冷水河村再不是当年的夹皮沟了,真有点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韵味。这种焕然一新的变化,全托了吴镜漪苹果梦的福!
苹果树入驻冷水河村是1960年的事,是由我的哥哥引进的。那时我的哥哥因超龄不能升入初中学习,只好到昭通地区苹果园打短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哥哥便在自留地里栽上海棠树,从白鹤乡雌卓块果园里剪来苹果枝与海棠树嫁接。后来方知这苹果枝条的来之不易。
浙江籍留美植物种植博士吴镜漪为了自己的苹果梦,几经周折来到昭通。为了试种、推广、发展苹果种植,1940年,他将自己引进来的苹果苗150株种植在白鹤乡雌卓块,这就是解放后的地区苹果园。到我哥哥剪枝来冷水河嫁接时,吴镜漪的苹果梦已历经了20年的风风雨雨。吴敬漪曾经不怕遭冷遇而几次三番地奔走官场寻求支持,以求拨得一块土地和一点资金;多年来他一直将自己种出的苹果赠送给平民农家,借以宣传苹果树的种植价值;他精心研究种植、嫁接和管理技术而耗去了几十年的青春……甚至当他被打成右派、开除工作、仅靠妻子做点小生意糊口的艰难日子里也毫不动摇,仍孜孜不倦地蹲在果园里做他的苹果梦,为的就是以苹果产业富民强国。
我哥哥在自留地里嫁接的苹果树居然活了,几年后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其果先是绿的,到了泛黄的时候在树脚就能嗅到一股清香味,咬一口又脆又香又甜,这就是金帅苹果。
那时候,穷苦的山里人虽然吃上了祖辈闻所未闻的“仙果”,却只是把苹果当零食。其时,苹果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走进了吴镜漪的苹果梦,只是那时根本没想到苹果竟能改变我们穷苦的命运!
随着人们对苹果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苹果树已入驻了很多人家的自留地。后来,“人民公社”为了增加生产队的副业收入就号召集体种苹果树。于是,我们生产队也种了几亩地的苹果树,种的是金帅和红元帅两个品种。几年后黄澄澄的金帅、红彤彤的红元帅挂满了苹果树枝。社员们人背马驮,把苹果交到供销社,换回了一捆捆的钞票。生产队的工分值增长了,年底分红的数额也增加了,苹果换来了柴米油盐,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开始认识到苹果的价值!
这时,人们想发展苹果种植,但却被集体经济束住了手脚,这也就限制了吴镜漪的苹果梦!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了种植的自主权。一些有远见的村民带头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大面积地种上了苹果树。什么秦冠、红富士、神砂以及昭锦108等等,品种可多了。村民们开始把自己的发财梦与吴镜漪的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苹果上。
这一时期的村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餐风饮露、披星戴月地在苹果地里劳作。苹果树在长,人心也在长,苹果开花了,人的脸上也堆起了笑容。到了秋收时节,果商们一个个一拨拨地上门收购,或由果农背着或挑着苹果眉开眼笑地送到交易市场。一年下来部分果农有了上万元的收获。那时的“万元户”可是“冒尖”的,可以戴大红花了!在“万元户”们的带动下,看中苹果来带动发财的村民更多了。他们甩开膀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大做苹果梦了。
到了21世纪初,村民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改种苹果以替代苞谷洋芋荞麦之类的农作物。不仅苹果种植面积扩大,管理技术也不断提高。春冬两剪,修枝打杈;一年两季追肥,增设灌溉设施;半月一次农药,除菌灭虫;剔花疏果,提高品质;给苹果穿“衣”,地铺反光膜,给苹果增光添彩……苦在身上,笑在脸上,甜在心上。这时的冷水村抬头是苹果,低头是苹果,走错路碰到的还是苹果。交易时节,靠人工背挑上市已经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大都靠车辆运输了。一家两三万公斤,多的有5万公斤,你背得完挑得了吗?这时节的公路边或村子里见面的村民总离不开卖苹果的话题。
这里有人问:“今天你卖苹果了吗?”答:“卖了!”“是自家挑还是车拉呀?”“没请着车,挑的。”“一挑卖得多少钱?”“300多元。”“安逸了,安逸了!”那里又有人问:“今天你的苹果是挑的还是用车拉的呀?”答:“车拉的。”“一车有多重啊?”“千多斤。”“卖得多少钱呀?”“4000来元。”“欢了,欢了!今年要扯多少车呀?”“怕有20来车哟!”“那么,要卖8万元了?”“怕要卖10来万元哟!”“安逸了,可以修洋房了?”“差点也怕不大了!还要给儿子讨媳妇哩!”
果农的梦、吴镜漪的梦一年一年在成长!
当然,这梦有喜也有悲。当市价低廉的时候,当遭到旱灾或冰雹的时候,当一年的辛劳付之东流的时候,免不了低沉或悲哀甚至流下辛酸的眼泪!然而村民们并不放弃,一阵疼痛之后又继续做起了自己的苹果梦!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冷水河村的山岗河坝、山脊山凹都是苹果树,几乎看不到苞谷洋芋,看不到成群的牛羊。苹果,已经担起了村民生活的大梁。你看,随着几场春雨的洗礼,无论山峦河汀,还是沟箐平畴,还是房前屋后都成了苹果花的海洋;几阵秋风的抚摸,让各色各类的苹果压弯了枝头。
于是,村民们最辛苦也是最高兴的时节到了。他们把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汗流浃背地挑来装上车等到半夜,有的干脆不睡觉就把车子开到市场上,熬更守夜地等着苹果商来收购。在路灯的照射下,几公里长的大街上车侯车、人挤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他们熬红了眼、累弯了腰。拂晓时分,那喊价声还价声远远听去就像海潮来临,直到钞票到了手又去银行排上长长的队存钱。完了,又火急火燎地赶回果园准备着第二天的拼搏。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辛劳到冬腊月,有的甚至过了年关还在往返于果园和市场之间。
一滴汗水一个苹果,一个个苹果使得城市宫庭般的洋房在村中落户,一片片苹果林使得阔佬们专利的轿车在村中奔驰。真个是:“苹果多情栽遍野,春山无意乱飞花;秋高堆笑圆人梦,王燕皇宫百姓家!”
(作者系昭阳区洒渔镇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