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19-08-13 10:11◆曾令云
其实,大自然和人类,乃至和有生命的动植物,从它生成那天起,就形成了相依相存、不可分离、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关系。一旦破坏了这种血肉关系,人与自然就失去了平衡,最后的结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和动植物,通过大自然提供食物和其他的生活资料,然后通过人类和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回归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中,无限循环,生生不息。一旦人为地破坏了这种循环,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这些年来,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人与自然的平衡,正被打乱。化肥的成分只有氮、磷、钾,即便是所谓的复合肥,它或许加入一些钙等物质,但其营养仍然远远不够。就以苹果为例,它从赖以生存的土地里萌芽,形成幼苗,到长大后开花、结果的整个生命过程,需要60多种养料。仅仅靠单纯的氮、磷、钾构成的化肥,相差十万八千里,能满足苹果所需养料的,只能是有机肥,就是所谓的农家肥。人类和动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途径,获取了赖以生存的食物,然后通过新陈代谢的过程还给了大自然;植物也是这样,通过花开花落、树叶的叶落归根,回归到土地之中。故古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只使用化肥,土地的肥力越来越下降,它失去的养料不但得不到补偿,相反对它的掠夺越来越厉害,这样贫瘠、瘦薄的土地,它能长出好的果实来吗?所以,要能种出好的苹果,除了较为规范地修枝压条外,必须杜绝使用化肥,必须施放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农家肥。
其实,很多年前的苹果,从秋天吃到春节,苹果性状虽有微小的变化,但甜脆、极有苹果味的特质,从没有改变。去、前年,我们几个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昭通市场上的苹果太便宜了,个头很大的苹果,只要4—10元钱就能买到一公斤。心里还耿耿于怀,为果农打抱不平,认为果贱伤农了,结果买了不少,以便放着慢慢吃。殊不知十天半月后,苹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色泽,变得绵软了,摆在那里,谁也不吃,万般无奈,只有当垃圾丢了。问及有关专家,得到的回答,就是没有施农家有机肥的结果,并且氮肥又过了量,所以,苹果的品质,必然下降,这是制约昭通苹果发展的瓶颈。市委书记杨亚林对我说道: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改变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才谈得上标准化。
正因为如此,昭通苹果只有挣脱小农经济的桎梏,组织起来,通过“公司+党支部+农户”或者“党支部+能人+农户”等组织形式,方可克服苹果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所以,昭通在抓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正花大力气搭建诸如苹果合作社这样的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大幅度提高昭通苹果的品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位于大洋洲的新西兰,有国土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有近12个昭通市大,而人口只有昭通的一半左右,它的苹果种植面积始终控制在15万亩。他们的方针始终以品质取胜,至今为止,在全球水果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新西兰的苹果,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十分畅销。我有幸去过新西兰,那里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是绿水青山,没有什么大的工业,就靠生态的金山银山,高品质地发展养殖和种植业,把日子过得十分悠闲、惬意、快乐。新西兰的牧民不建厩舍,他们的牛羊不管白天、夜晚,都放牧在露天,这样的目的是保持它的野性,提高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使之健壮。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牧民抢搭厩舍,为的是保护牛羊过冬。而政府不允许,觉得这是提高牲畜品质的绝好机会,优胜劣汰,符合自然规律。同时政府许诺凡被冻死的牛羊,政府买单,结果空前提高了新西兰牛羊的品质。宰杀后的肉很好吃,香味浓郁,和我们现在吃到的牛肉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其中的差别在哪里,便可想而知。
蔡兆翔从毕业到现在,已平平凡凡地走过了30多年,他对昭通苹果的发展费心尽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得到了不少的奖励和荣誉,而他最感欣慰的是:通过他的情怀和知识,使不少赤贫农户,摆脱了家徒四壁的窘况,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永丰镇丁家湾村的陈仕佑、赵庆海、潘明信和赵庆友,原来十分贫穷,靠承包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就是无法解决温饱、走出困境。他们开始种植蔡兆翔从东北引进来的红富士苹果以后,才一天天地改变了贫穷的状况。蔡兆翔对我说:30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潘明信家的破旧房子时,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要不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眼泪就会流出来了。潘明信家的贫困,真是砸一个石头进屋里,连个烂罐罐都打不到,家徒四壁,生活极为窘迫。听说是教农户种苹果的技术人员来了,潘明信激动万分,忙抬过一条歪歪斜斜的烂板凳,用衣袖擦了又擦,才请蔡兆翔坐下去。蔡兆翔对潘明信说道:你们丁家湾这里最适宜种苹果,拿出一亩地来,只要规范种植、规范管理,两三年后,就有收益了。就算每公斤苹果才卖一两元钱,每亩也能稳稳地收入几百元,甚至千把元,树苗我们培植好了,只要愿意种,政府就无偿地提供……潘明信频频点头,连连说:我种、我种,你们政府不会骗我们……事情谈妥贴了,蔡兆翔便告辞想走了,而潘明信说什么都不准他走,硬要留他吃顿饭,否则心里过意不去。盛情难却,加之蔡兆翔还有好多话要对他说,于是便留下了,潘明信忙着叫妻子生柴火做饭,他出去一会儿就回来,把蔡兆翔一人留在了堂屋里。一会儿,潘明信喜滋滋地回到堂屋,坐在烂草墩上,围绕着种植苹果的事情,又问了蔡兆翔不少问题,他都一一回答了,并叫潘明信作好准备,他很快就会带着人把树苗送来。
半个小时后,饭做好了,抬上桌的是一小碗现蒸的腊肉和清水煮的白菜,丁家湾有水田,故吃的是米饭,他妻子摆了饭菜,便回到厨房。潘明信满脸堆笑,请蔡兆翔不要嫌弃,他家只有这点能力,随便吃点……这时,潘明信的孩子放学回家,双脚跨进堂屋,见有客人,便不敢往前走了,但两只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放着的那一小碗蒸腊肉,馋涎欲滴。孩子既不敢坐到桌子上来,又不愿离开,可见潘明信的孩子,不知有多长时间没有见到油荤了,孩子太想拈一块腊肉解解馋。见此情景,蔡兆翔的心流血了,在永丰镇这样的鱼米之乡姑且如此,再偏僻一点的二半山区、或者高寒山区就可想而知了。就是这顿他始终不忍心伸筷子拈块腊肉的饭,让他刻骨铭心地记住了,从而更坚定了他帮助、扶持农户通过种植红富士苹果改变贫困的决心。
很快,在蔡兆翔和同事的努力下,永丰镇丁家湾村包括陈士佑、赵庆海、潘明信和赵庆友在内的几十家农户,都种植了红富士苹果,只是种植的面积不等。由于果农的精心栽植和护理,几乎所有的树苗都成活了,又得天地之灵气的滋养、眷顾,树苗长势极好。通过第二年的试花、第三年的试果,第四年,丁家湾村的红富士丰收了,一投入市场,就受到昭通人的青睐和热捧,销路极好,果子还在树上,就被订购一空。
最值得欣喜的事情是,到栽下红富士苹果的第五年,潘明信不仅翻修了房子,还购买了一台13寸“福日”牌彩色电视机(福建和日本联合生产)。蔡兆翔说,我相信他的儿子再也不会见到腊肉时目不转睛地盯着了,倾心的肯定是那台13寸的“福日”牌电视机播映的节目,他家的穷日子结束了。80年代末,别说是农村,就是在城市,能捷足先登看上彩色电视机的,就是富裕和身份的象征。
更让人感到振奋的是:天生聪明、又有点闯劲的贫困户赵庆友,利用种植红富士苹果捞到的第一桶金,弃农经商,经过多年的努力拼搏,成了炙手可热的大老板,是红富士苹果成就了他。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昭通市正厅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