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国家统计局: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

 2019-08-11 22:19  来源:@云南扶贫热线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迈出大步》。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较高水平,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保持持续协调发展。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从种植业内部来看,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从畜牧业内部来看,畜牧业生产由单一的以生猪生产为主向猪牛羊禽多品种全面发展转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现代农业活力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在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开拓新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业新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模式快速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防灾抗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以人畜力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阶段。


水电路网建设提速,农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气化有序推进。农村用电量由1952年的0.5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9359亿千瓦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乡村饮水状况大幅改善。农普结果显示,47.7%的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公路和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农村路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日益干净整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农村环境逐渐成为历史。

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了强大支撑

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教育十分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脱贫攻坚等重大工程。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医保事业深入发展,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49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随着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9.9/10万,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7.3‰。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农村“养老难”问题逐步缓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养老保障尚属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8元。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繁荣兴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落后。上世纪50—70年代,在农村扫除文盲、发展文化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农村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乡村就业规模庞大,外出就业农民工明显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就业人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2018年乡村就业人员逐渐回落到34167万人,规模仍然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外出就业明显。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针对大面积的农村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极低。上世纪50—70年代,农民消费逐步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54年下降了38.5个百分点。

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低保兜底保障能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针对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国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帮助无人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受委托监护责任人,让失学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网越织越牢。

来源:央视新闻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雷娟娟
标签 >> 扶贫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