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8-08 09:57昭通人能吃到“红富士”苹果,不少的农户因“红富士”而脱贫,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叫蔡兆翔的专家。
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北京聆听过钱伟长老先生的一次关于人才选择和培养的专题讲座。近40年过去了,那堂课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么记忆犹新,似乎就在昨天……钱先生讲道:
中国满清末期到民国初期,法国的纺织业异军突起,把日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特别是毛呢的纺织技术,更让日本自愧不如,甘拜下风,从而使日本渐渐失去海外市场,其纺织业不断萎缩,举步维艰。日本的毛纺织品市场很快被法国所垄断,日本的传统产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争强好胜的日本人不甘心就这样败在法国人手里,他们知耻而奋进,一定要战胜法国,夺回自己失去的市场。于是,日本派人到法国考察,他们惊喜地发现,法国人已经丢掉了落后粗陋的纺织技术,实现了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而当时日本不管是机械化程度和工艺流程,都无法和法国相比。日本纺织业决心向法国学习,很快就在日本的纺织行业中,选拔和抽调了一些技术较为娴熟、训练有素的工人去法国学习新工艺、新技术。
这些人去到法国后,根据两国的协议,进入到法国的纺织厂进行培训和学习先进技术,几年后,他们都成为了熟练的纺织工人。学习结束了,这些工人大多不愿回日本,觉得日本没有如此先进的纺织机器。更让他们不舍的是法国舒适、浪漫的生活和婀娜多姿、妩媚多情的漂亮女郎,于是,纷纷在法国娶妻生子,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把他乡当成了故乡,使这次飘洋过海的学习,彻底地失败了。日本人很快就悟出了其中原因,不是派人去法国学习错了,而是派了不该派的人去了法国,这些人只图自己的生活优越幸福,丢掉了家国情怀。决策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派一些有相当专业素养,在日本称得上纺织专家、学者的人第二次赴法国学习。这些人去到法国,完全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厂里不管分配什么重活、脏活,只要能接触纺织机,都争先恐后地去干,且任劳任怨。特别是擦拭机器、拆卸检修机器这些活儿,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更是争着干、抢着干,这样的结果,让法国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特别喜欢,并毫无保留地把不少知识,甚至秘密、绝窍传授给他们。两年后,这些人先先后后回到了日本。
又过了几年,在毛呢和一些丝绸纺织品工艺上,法国人便瞠目结舌了,日本人已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世界纺织品市场又重新回到了日本人手里,并且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法国纺织品工业再也无法和日本人抗衡。法国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明白了,第二批来法国学习纺织的人,全是日本纺织界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回到日本后,在接受法国纺织机器设计制造时,又对法国的机器进行了更新换代,从而战胜了法国。
人才的竞争,使得日本人的纺织工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突变,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不管做什么事情,谁占有了人才,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先机。事实毋庸置疑地证明了,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昭通正因为有了像蔡兆翔这样有学问、有情怀的苹果种植专家,才用红富士取代了金帅。
1977年,蔡兆翔高中毕业时,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来到了小龙洞乡,那时他只有17岁。蔡兆翔的父亲原来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党委书记,所以他算得上是一个干部子弟。人会乱,天不会乱,往往在阴错阳差之间,有些机遇就决定了人的一生。马克思曾说过:什么叫职业?还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的时候,社会的种种因素,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到了小龙洞乡,蔡兆翔被分配到大队农场种苹果,从那个时候开始,苹果在他的心里,就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恢复高考后,通过考试,蔡兆翔被云南农大园艺系果树专业录取,从理论上开始学习果树栽培。选择这一志愿,只因他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接触到的便是苹果,故对此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
1982年大学毕业后,蔡兆翔回到故乡,并如愿以偿被分配到昭通地区果树技术指导站工作。办完有关手续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跑回小龙洞乡,看看自己曾劳作过的林场苹果园。进去一看,满园荒草凄凄,几乎所有的苹果树都气息奄奄,像沉疴多年的老人,瘦骨嶙峋、苟延残喘。他的眼睛一酸,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不知是管理不善,还是根本无人管理,几千棵苹果树刚刚开花,还没有结果,其生命就完结了,只有枯枝败叶在秋天萧瑟的风中凄凉地饮泣,惨不忍睹。除了林场的苹果园如此,就连许多果农种植的苹果,也像早产的婴儿,又小又酸,果面锈迹斑斑,不少的苹果,还没有发育,就被满树的害虫啃食了……面对如此窘况,果农万般无奈,只能感叹自己生错了地方,投错了胎。
这时,蔡兆翔想起了到单位报到时,果树技术指导站站长对他说过的话:要致富,种果树,你是专门学习种植果树的大学毕业生,昭鲁坝子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和生态环境最适宜种植苹果,你大有可为,小伙子好好干,你的前途不可限量……领导的叮嘱和希望,此时似乎又在他的耳畔响起,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面对多少艰难困苦,我蔡兆翔决不会后退半步,必须砥砺奋进,拼尽全力,磨锋利自己手中的剑,为的是斩断穷根。从那天起,他就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用自己在大学勤奋苦学到的知识,拼尽全力,改变昭通苹果的现状;用自己的情怀,让果农因种植苹果树而改变贫穷,过上好日子,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获得感。蔡兆翔这一坚持,就艰难跋涉了35年,这35年铸造了他做人做事的特质和崇文尚义的灵魂。
(作者:曾令云 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昭通市正厅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