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8-04 15:50新华社记者:
我注意到 2017 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有 36.24 万人,新增搬迁人口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庞大的工程。请问,昭通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贫困群众搬迁以后的生活和后续发展?
杨亚林:
易地扶贫搬迁的确是各级领导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谁都知道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最大的挑战和考验。立足昭通实际,我们最大的自然禀赋是大山大水大峡谷,最大的社会特征是“一方水土承载不了、养活不了一方人”,在刚才的发布中已经介绍了具体的情况。昭通把易地扶贫搬迁 作 为 脱 贫 攻 坚 最 重 要 的 手 段 和 举措,2015 年 1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昭通时,要求我们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 到 实 惠 。 什 么 是 点 上 、什 么 是 根上?这就是昭通最根本的问题,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8.45万户 36.24 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这是压 在 我 们 所 有 干 部 身 上 沉 甸 甸 的 担子。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搬家,是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又与国家的生态保护战略和城镇化、产业化步伐加快紧密相连。昭通立足实际,痛下决心,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指标占到全省的 54.3%。完成这项任务体现了昭通的担当,体现了昭通抢抓机遇的意识。
易地扶贫搬迁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是搬哪些?二是怎么搬?三是搬后怎么办?
搬哪些?我们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重点聚焦六类地区,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我们把贫困程度和生存条件发展作为主要的指标进行讨论,最后确定 8.45 万户,36.24 万人搬迁。目前,已经搬迁了 13.18 万人,从实施情况和效果来看是很明显的。这里有几个数字值得各位记者朋友关注,通过这一轮的搬迁,我们有 3 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其中,巧家县 2 个,永善县 1 个,前不久我到巧家县的道角村,“末代支书”蒋瑞感慨地跟我说:“看到这里 1000 多名群众彻底从祖祖辈辈居住的高寒、冷凉山区搬进现代化的城镇,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这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我们除了 3 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之外,还有 494 个村民小组整组搬迁,搬迁 人 口 占 村 民 小 组 成 员 80% 以 上 的725 个。我们把人搬出来了、把生态恢复了、把产业引进去了,真正实现正本清源、科学发展。我前不久到了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位老百姓说了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我儿子、孙子都做不到的事,共产党帮我做到了”,第二句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过上进入城镇的幸福生活”。这些生动的事例实实在在地印证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必要性。
怎么搬?昭通的实际是大山大水大峡谷,97%以上是山区,立足昭通实际,我们实现的不只是挪“穷窝”更是断“穷根”的历史性跨越。在 36.24 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91%的群众进到中心城区和县城,只有 9%留在了集镇。实施 10 万群众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少有,这是现实逼出来的,因为就近的县、乡无法找到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安置地,所以我们实施大规模的跨县区安置,有 2 个大的跨县区安置区,都在昭通中心城区,我们还同步配套相应的设施和产业。
搬后怎么办?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搬迁只是手段,发展致富才是目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坚持“四同步”原则,通过前期开展严格、扎实的行动,如提前半年启动搬家模式,进入搬家程序,让干部群众从现在就开始考虑搬家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从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到社会综合管理体制的重组,建立临时的党工委和管委会,这两个部门就是搬迁家庭的“大家长”,吃喝拉撒睡都由这两个机构具体来抓,我们在搬迁前和搬迁后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通过“五清”行动,摸清搞准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情况,在 13.34 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已有 10.07 万人外出就业,现在还有 3.27 万名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为这 3.27 万人提供了近5000 多 个 公 益 岗 位 ,然 后 配 置 8000-10000 个蔬菜大棚,再配置 3000 个以上的食用菌种植大棚,建设 42.46 万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置搬迁人员就业,转移了大量的劳动力到广东、江浙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搬迁人员就业问题。通过精准的摸底,需转入安置区就学的学生有 41787 人。这些数字不仅在我脑子里,也印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脑子里。精准到每一户、每一个人,搬过来后干什么,现在就要对接清楚。学生在哪里读书?务工在哪里?一一对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综合上面我所说的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通过艰苦扎实的努力,交出一份易地扶贫搬迁的满意答卷。
云南信息报记者:
请问杨书记,您刚刚提出建设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相融的苹果之城,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目前的成效如何?
杨亚林: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你是同样的感受,同样思考和关注这个问题。从我到昭通工作那天起,一直在想昭通该怎么发展、怎么定位?我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是根本性的问题,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探索、调研和大家的学习交流,最后,我认为对于昭通来说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优势造就了昭通一系列的特点,在这一系列的特点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震撼力、最有发展潜力的应该是苹果。我们立足自然条件和发展趋势,把整个昭鲁坝子 500 多平方公里和周边的土地统一规划,什么是苹果之城?昭鲁坝子加起来就是一个大果园,昭通城只是果园当中的一个住宅,群众生活在种满苹果和像花园式的城市中。为什么这样规划呢?昭通苹果最适宜的种植区刚好就在这个坝子,翻过这个山梁就不再是昭通优质苹果的适宜种植区,上天赐予我们一个独特的品牌和产业,这是上天给昭通人最好的礼物。这个区域和这个城,苹果和人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在整个规划当中我们把“一城三区”,即昭通中心城市和昭阳主城区、鲁甸、靖安三个片区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目前框架已经形成,整个昭鲁坝子苹果已经突破 60万亩,并且不断在高质量大规模地推进,在未来 2—3 年时间里,昭鲁坝子一定会形成一个百万人口和百万亩优质苹果园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呈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格局。到那天,我相信每个到了昭通和路过昭通的人,无论是从天上来的,还是地上走的,无论走高速还是坐高铁,进入昭鲁坝子,映入眼帘的将是红彤彤的苹果,一望无际的苹果园,会带给大家一种震撼,一种视觉和心灵的 冲 击 。 我 相 信 这 就 是 将 来 的 昭 通城。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三个方向:第一,以高标准的规模化种植为基础。这是前提,苹果之城首先是基于百万亩苹果的种植规模,这是必须的条件。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按照现在探索出的机制、模式和品种,全力以赴地稳步推进。现在我们以每年 10 万亩左右的速度在推进,规模化种植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种几棵、多种几亩,是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造就了“此苹果非彼苹果”的转变。昭通苹果的特点是“天然早熟、早甜香脆”,全国苹果上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昭通的苹果已经上市了,在今天发布会现场,大家看到的是目前全国第一批上市的早熟苹果。第二,以苹果营销和品牌塑造为龙头,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包括种植、加工、物流、营销、科 研 、旅 游 ,整 体 化 的 推 进 ,同 步 进行。苹果本身有很好的含义,平安、圆满、甜蜜、幸福,将来的昭通城就具有这样的象征,不仅宜居宜业,更要有特色、有魅力,生活在这里平安又甜蜜。今年,我们将着力打造陈豪书记给我们确定的“昭阳红”品牌,去年,我们推出的广告语是“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我们把昭通苹果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苹果行业中的塔尖苹果,昭通苹 果 一 定 是 塔 尖 上 的 顶 尖 产 品 。 第三,今年我们要推出昭通苹果“昭阳红”品牌,今年的广告是“晒到高原红,才叫昭阳红”。昭通独特的气候特征,低纬度高海拔,天然天赐,过去为什么说昭通苹果丑,但丑的好吃,好好分析一下,为什么好吃?主要是气候和地域。为什么丑?是因为我们没种好,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把昭通苹果种好,既好吃又好看。
品牌的营销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同步,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以特色化、完备化的城市功能完善支撑,昭通城不过是一个大果园的组成部分,半城苹 果 满 城 香 ,这 是 我 们 的 目 标 和 定位。目前,整个工作推进有力、有序,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开始,陈豪书记、阮成发省长高度关心、重视,帮我们牵线搭桥,全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已经完成,目前详细规划已经在落实,不久的将来,昭通城一定会成为一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苹果之城。
云南日报记者:
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昭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4%的增幅,高居全省前列,特别是提出“大干快上、能通全通”,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昭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相关情况。
杨亚林:
这个问题请我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真永来回答。
陈真永:
历史上的昭通因交通而兴旺,也因交通而落后,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交融于此,铸就了灿烂辉煌的朱提文化,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和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一度时期以来昭通不通、交通困难,大山阻隔,交通成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交通突破势在必行。因此,昭通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综合交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十三五”以来,全市综合交通投资已累计完成了 942 亿元,今年,全市正在朝着破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全力冲刺,其中综合交通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 1/3。
在公路建设方面,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昭通规划建设 14 条高速公路1066 公里(其中:“十二五”建成 2 条,“十三五”规划建设 12 条 808 公里),争取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现在已经建成 3 条,在建 9 条,年内即将开工 2 条,“十三五”以来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608 亿元,今年年底,有 3 条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在建高速公路的里程和完成投资均居全省第一,跑出了高速公路跨越发展的“昭通速度”。同时,我们正在积极谋划 4 条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项目,推动高速公路进一步加密成网,快速通达周边城市。在加快打通高速公路主动脉 的 同 时 还 聚 焦 聚 力 乡 村 公 路 的 短板,着力畅通脱贫攻坚的毛细血管,为群众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在铁路方面,今年成贵铁路将通车,昭通的镇雄县、威信县将迈入高铁时代,时速 350 公里的渝昆高铁项目今年年内将开工建设,渝昆高铁建成以后昭通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到达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个省会城市,昭通将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市“两横五纵一枢纽”的铁路网正在形成。
在水运方面,金沙江黄金水道建设进程加快推进,宜宾至水富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可研获得批复,白鹤滩等三个水电站库区的高等级航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预计到 2020 年,金沙江昭通段的通航里程将达到 570 公里以上。
在航空方面,已开通昭通至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的往返航线,基本实现了与京津冀、成渝、珠三角、长三角“四大区域”通航。但因为机场等级比较低,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昭通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昭通机场迁建工作,现在手续基本完成,今年内将开始昭通新机场的迁建工作。
在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建设的同时,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的短板,昭通市委、市政府统筹加快推进水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等基础设施。昭通现在有三座世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 3626 万千瓦,接近两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特别是这段时间以来,通过超前系统的科学谋划、创新的安置模式和深入的群众工作,短短一个月,昭通市完成了 1.6万户 4.7 万人水电移民搬迁迁建协议的签订,达到了总量的 99.73%,创造了昭通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史上的奇迹。同时,建成光缆 1.42 万公里,实现 4G网络城区、乡(镇)、行政村 100%覆盖,页岩气勘探等一大批工程重点项目,水利水库等正在加快推进。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苹果之城的建设,昭通正在进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昭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昭通市委宣传部供稿 图片由昭通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波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