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七十载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谱华章

 2019-08-02 19: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七十载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谱华章 

——在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中共昭通市委书记 杨亚林 

(2019年8月2日)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昭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重要平台,让我们宣传昭通、推介昭通!

昭通地处滇、川、黔三省接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交融于此,铸就了灿烂辉煌的朱提文化;这里红色基因根植,著名的“扎西会议”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转折、胜利的起点,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昭通儿女英勇向前、谱写新篇;这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水能资源富甲全滇,生物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向世人展示了“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特色魅力;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众多历史人物和享誉全国的“昭通作家群”,展现了昭通人民演绎传奇、创造奇迹的精神风貌,如今更加彰显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良好形象。

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脚步,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一代代昭通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感恩奋进,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乌蒙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70年来,我们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625万昭通各族人民即将阔步迈入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昭通,广大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温饱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历经70年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数百万昭通儿女实现了从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市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9元增加到2018年的 88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增加到2018年的9474元,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到明年年底,全市各族群众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上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70 年来,我们抢抓机遇补短板,长期困扰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实现根本性突破,“昭明通达”梦想即将成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0年的2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883.9亿元。从“南北大通道”的贯通到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从内昆铁路的通车到“高铁时代”的到来,从昭通机场的改扩建到通江达海的“万里长江第一港”,全市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昭明通达”的梦想变成了美好现实;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建设,使昭通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滇字一号工程”渔洞水库等200多件骨干水源工程的兴建,结束了“守着大江大河没水喝”的历史。

70年来,我们统筹城乡谋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魅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苹果之城”呼之欲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昭通,城乡面貌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70年大兴土木,一座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美丽村庄破茧而出,百万人口与百万亩苹果高度融合、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初具雏形。“美丽县城”的打造将重现镇雄“大雄古邦”的英姿,“山水绥江、竹海新城”上榜2018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水富撤县设市开启了“港园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征程,“特色湖滨旅游城市”的兴建将使巧家县城成为金沙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70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引领新发展,锻造了一支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的乌蒙铁军,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在昭通这片红色基因根植的热土上,党的领导始终是引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1950年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时,全地区仅有党员271人,2018年全市党员发展到18.24万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移民搬迁、脱贫攻坚,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党的组织始终无处不在、作用无处不发挥,每一个关键时期和紧要关头,都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在当前脱贫攻坚这场大决战中,全市10.7万名各级干部挂钩帮扶、无一例外,选派的5203名驻扶贫工作村队员和督导员常驻脱贫攻坚一线,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当中有216对“父子兵”、1284对“夫妻档”,还有572名干部“轻伤不下火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有的甚至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忠诚担当书写了人生的壮丽诗篇。

70年筚路蓝缕,70年日新月异,70年春华秋实。70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全市人民的自力更生团结奋斗,是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定基石,更是全市各族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更加关注和支持昭通的发展。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就到昭通,要求我们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4年多来,昭通市各族干部群众始终铭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举全市之力夺取了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在昭通大地展开了一场干部带头、全民参与、克难奋进、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会战,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开创了昭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时代的昭通,我们高高举起脱贫攻坚大旗,闯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子。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平均每天1000人的脱贫任务,我们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树牢“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历史挑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探索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切实扣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2015年以来,全市有508个贫困村出列、2 个贫困县摘帽、125.54万人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12.49%,今年将实现7个 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具体工作中,一是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文章。“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是昭通最大的市情和脱贫攻坚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如何让那些长期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实现既挪“穷窝”又断“穷根”,我们以“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下大决心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真正实现“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2017年以来,我们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的原则,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6.24万人,探索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集中安置模式,坚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支撑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四个同步”,以高质量的政策清、就业清、产业清、配套清、家底清“五清”行动,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目前,在已完成13.18万人搬迁的基础上,其余23.06 万易迁群众将在今年内全部搬迁入住,一步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直过式发展和历史性跨越。二是突出做好产业培育文章。紧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我们在全力推进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探索“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之路,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以高度组织化推动实现“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的网格化目标,为脱贫攻坚形成了高质量、有层次的产业支撑。三是突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文章。在昭通529万农村人口中劳动力达305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就有237万人,如何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按照“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挂钩包联到每一户,摸清搞准每一个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就业意愿,一一对应建立工作台账开展定向培训,推动贫困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外出稳定就业。特别是针对全市184.37万贫困人口中的100.61万劳动力,以及今年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23.06万人口中的13.34万劳动力,全面开展精准对接,全力推动转移就业。目前,13.34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0.07万人、转移就业率75.49%;100.61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5.86万人、转移就业率65.46%。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借助外力促发展,迅速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今年,全市职教招生可突破4万人,让更多的贫困山区“两后生”走出大山,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四是突出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文章“。住的是安居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视全普及”,这是当今昭通农村现状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我们围绕“以房找人、以户对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工作要求,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5.75万户;1336个建制村不仅通了硬化路还实现了通客运全覆盖,筹资101.7亿元资金硬化自然村道路1.13万公里,新建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236公里;88.72万贫困群众告别了“喝望天水”的历史,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电力保障、移动通信、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实现了家家户户全覆盖;“全面改薄”校舍161.83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彻底告别危房;新建标准化卫生室486个,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覆盖。

新时代的昭通,我们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着力强化全市产业发展支撑。“品天下苹果,还看今昭”“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这些耳熟能详、享誉中外的高原特色产业品牌,是昭通打造“绿色食品牌”的亮丽名片。近几年来,我们顺应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用“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以 “三个全覆盖”推动“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创新突破,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 “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苹果种植规模突破60万亩,马铃薯规范化种植达310万亩,450万亩竹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花椒产业规模达130万亩。海升集团规范化种植的4万亩苹果示范园,已成为全国最大单体连片矮砧密植高标准苹果种植基地,红蛇、华硕等优良品种亩均收益达10万元以上,比较效益是种植玉米的100倍,新机制新模式已成为引领昭通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标杆和方向。谈到昭通,大家都会提到矗立在金沙江流域的三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这是昭通打造“绿色能源牌”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型工业化的大潮中,70万吨水电铝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建成投产,为昭通工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石。围绕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我们紧紧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立足中心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特色亮点,建成了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望海公园、千顷池湿地公园等“城市客厅”,努力营造宜居、宜商、宜游的良好环境。每年盛夏时节,数十万川渝游客来昭避暑,尽情享受清凉一夏的美好时光,昭通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新时代的昭通,我们聚力打好“五 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交通兴则昭通兴”的枢纽地位,市内“2小时交通圈”、毗邻州市“3小时交通圈”、滇川黔渝省会城市“4 小时交通圈”和“1小时高铁圈”,这组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承载着 600 多万昭通人民“天堑变通途”的时代之梦。全市在实现11 县(市、区)通二级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随着总投资1512亿元、总里程1066公里的14条高速公路的兴建,昭通“县县通高速”的宏伟蓝图即将变为美好现实;渝昆高铁等6条铁路的规划建设、昭通新机场的迁建、“万里长江第一港”的扩能升级,连接世界、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及清洁高效的能源网、安全保障的水网、覆盖广阔的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物流网,必将使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昭通,助推昭通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壮丽征程中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时代的昭通,我们全面贯彻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四个一”行动谱写“中国最美丽省份”昭通篇章。“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是昭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谱写“中国最美丽省份”昭通篇章的具体行动。“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清洁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的开发,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消费模式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的转变,使昭通中心城市优良空气天数比例达99.5%,为昭通留下了值得骄傲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为群山减负、为大山增绿,还自然以安宁”,36.24万人的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北部8个县(市)450万亩竹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我们坚持“应搬尽搬、应退尽退”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绿化一方群山”的有力支撑。“一个U盘一道河长令,一段视频一份责任清单”,昭通全市上下正是以这样的责任担当和创新举措,确保了长江上游 32 条支流条条水清岸绿,为确保长江“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昭通人民应有的贡献。围绕建设一个“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目标,按照“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格局定位,对500多平方公里的昭鲁坝区实施整体规划布局,在保护田园风光、尊重历史文化的同时,打造一座百万人口与百万亩果园高度融合,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让苹果的元素深深嵌入到城市血脉中,让昭通苹果不仅仅成为一个产业,更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

各位媒体朋友!乌蒙大地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深刻变化,仅只是新中国70 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625万昭通人民将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坚韧求成,让困扰昭通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变成历史的记忆,让全体昭通儿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时代华章!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时政 要闻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