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杨友望:从贫困户到扶贫人的蜕变

 2019-07-31 09:43  来源:北纬29°

大关县吉利镇尾甲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短缺,今年26岁的杨友望就在这里出生、长大。曾经,他也是村里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却每天奔波在扶贫的道路上。 2014年,由于杨友望和姐姐都在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昂贵,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母务农和打零工,家庭十分困难,杨友望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毕业后,杨友望到巧家做起了手机销售工作,一个月有4000左右的收入,随着他和姐姐相继参加工作,家里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再加上这几年,通过二元母猪养殖、黄牛养殖等项目,不断扩大养殖产业,家里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升,2017年,杨友望家达到各项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工作四年后,杨友望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通过一个公益性岗位,在尾甲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谈起回来的初衷,他说上学期间因为得到政府大力的帮助,比如雨露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毕业之后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建设自己的家乡。当记者问到他最开始是如何平衡经济上的落差时,他却只是笑笑说“反正在村上的开销也不大”。

         再次回到尾甲村,正是天气最为寒冷、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 “那时候正好在做一户一档的资料,每户有20多页左右,而且纸质版和电子版必须要统一……” 说起刚来时的工作,杨友望仍“心有余悸”,面对繁琐、陌生的工作,杨友望只能自己学习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向其他村干部讨教经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管是材料上报,还是下队走访、开群众会,党建工作,还是扶贫工作,每一件事他都参与其中。有空的时候,他还会给村里的学生辅导功课。今年,杨友望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尾甲村党总支书记吴启彪这样评价他:“杨友望对业务工作、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熟悉快,掌握得很扎实,特别是下队开群众会,他会用一些自己的经历,特别是读书,以及读书出来以后做的事情,引导教育村民也要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

         村里的刘远友老人,因为家里缺劳动力,家里的地板一直只硬化了一半,得知这一情况,杨友望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到老人家中帮助他把地板硬化完。再次到老人家里走访时,发现他把之前送来的床铺被褥都收了起来,只睡硬木板,杨友望只能再次帮老人铺好,并苦口婆心的叮嘱他“不要可惜床铺被褥,睡木板不舒服”。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像杨友望这样,通过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从贫困户变为扶贫干部的还有很多。不忘初心,是他们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坚守。

大关县融媒体中心 杨全伟 朱睿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周应涛 实习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周应涛 实习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