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7-28 09:06大寨村落实小额信贷扶贫的实践证明,“ 11115”五环工作法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环环相扣,缺了哪一环,事情都很难办——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德华 文/图
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等国家五部委(办)2014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昭通市201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小额信贷精准扶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每年小额信贷扶贫规模不低于30亿元,三年达到100亿元以上。但是这项扶贫政策落实得并不理想,距市委、市政府既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组织不力、群众工作不细致、宣传发动不到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还是缺少破解扶贫小额信贷的方法、路径的问题。
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刚刚实施扶贫小额信贷的时候,也跟别的地方一样,虽然扶贫小额信贷无抵押无担保,贫困户普遍还是不敢贷,组建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专业合作社,没有银行和其他资金支持,这点资金对于发展产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大寨村在寨林片区组建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1000亩优质马铃薯种薯产业,从贫困户不敢贷款到28户贷款入股133.5万元,从商业银行不直接对合作社贷款到富滇银行破例向专业合作社贷款170万元,一举破解了扶贫小额信贷落实难的问题,走上了扶贫产业发展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大寨村是怎样破解扶贫小额信贷落实难的呢?就此,记者深入调查研究他们的做法,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个“11115”五环工作法。
第一环:找准一个突破口,选准符合当地实际又有发展优势的产业
大寨村距离上高桥乡党委、政府所在地12公里,辖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01户41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7户216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5%。最低海拔1980米,最高海拔2648米,属高寒山区。全村有耕地5611亩、林地8037亩。通过近几年的帮扶,截至2018年底,还有243户1008人未脱贫。全村有劳动力2379人,2018年外出务工980人,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被撂荒。
虽然是高寒山区,但土地平缓,便于机械化耕作。马铃薯产业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个百亿元产业之一,大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比选,认为马铃薯是大寨村最适合也最具有优势的产业,走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道路是该村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找到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实际上就已经找到了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突破口。
第二环: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大寨村一方面没有产业支撑,一方面土地又大量撂荒。扶贫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认为,大寨村并不是没有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条件,而是没有聚集好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产业的发展绕不开土地资源整合、产业选择、市场对接、资金筹措、技术保障、组织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这八要素。每家每户单打独斗是无法形成农业产业的。
怎么干才能将八要素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呢?根据大寨村的实际,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认为必须有一个村集体组织,将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打组合拳,抱团发展,才能形成产业。这个组织就是近些年农村涌现出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寨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发动四合头、庙子边、瓦厂3个村民小组49户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带头以资金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组建了大关县寨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寨林合作社”),流转1500余亩撂荒的土地,打造马铃薯种薯产业示范基地。这是该村落实小额信贷扶贫迈出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引进一家有实力、守信用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寨林合作社合作,分担市场风险和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产业最大的风险不是生产风险,而是市场风险,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是导致农业产业夭折的根本因素。市场风险靠农民单打独斗是承担不起的,专业合作社也无法抵御,只有已经占领市场的农业龙头企业才能担起这个重任。所以,引得来农业龙头企业,是合作社能否发挥抱团作用的关键,也是小额信贷扶贫能否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寨林合作社成立之初,资金严重不足,贫困户不敢贷小额信贷。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总支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贫困户将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寨林合作社,由寨林合作社统一经营。这个办法,解决了贫困户找不到产业发展路子和怕还不起贷款的心理障碍,但又有一个担心,怕寨林合作社干砸了,5万元的本金还不回来,无法向信用社交代。驻村扶贫工作队想给他们担保,但涉及的面太大,风险太大。正在工作队十分纳闷的时候,有一件事情让工作队员受到启发——去年,大关县农业局买了200包“土妈妈”肥料支持寨林合作社,种出来的马铃薯很好。工作队员顺藤摸瓜,找到土妈妈公司负责人,希望他们与寨林合作社合作。经商议,寨林合作社与土妈妈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寨林合作社负责组织马铃薯种薯生产,土妈妈公司保证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收购。有了土妈妈公司保证收购并提供技术指导作后盾,工作队两名队员便大胆签字为贫困户担保,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寨林合作社。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尤其是扶贫工作队队员的扎实工作和勇于担责,推动农户贷款积极性明显增加,从4户增加到23户、31户,到4月27日增加到有93户,已有31户群众成功从信用社获得贷款155万元。获得贷款的群众,有的自己要用1万元—2万元发展生产,剩余3万元—4万元就入股到寨林合作社进行固定分红;有的则5万元全部入股到寨林合作社进行固定分红。截至今年4月15日,寨林合作社共收到固定分红入股资金133.5万元。然而种植1000亩马铃薯种薯至少需要投资265万元,加上养蜂、养牛等项目,仍缺口资金170万元。
为做好今年的马铃薯种植,寨林合作社去年冬天就提前做好土地翻耕准备,土妈妈公司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大寨村实地查看、走访了解群众,并免费进行了3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培训骨干100多人,还先期垫资60余万元,将部分种薯、肥料、拌种农药等物资提前运送到位,使千亩马铃薯种植得以顺利启动。
寨林合作社一边种植马铃薯一边积极向商业银行争取贷款支持。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富滇银行领导深入寨林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土妈妈公司与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反担保协议,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则向富滇银行出具了担保函,富滇银行遂向寨林合作社发放贷款170万元。寨林合作社与土妈妈公司合作发展1000亩马铃薯种薯产业及其他项目的缺口资金得到全部解决。寨林合作社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壮大。
第四环: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用利益将农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入股农户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取长补短,打造农业产业大船
选准产业,就有了推进小额信贷扶贫的基础;组建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扭成一股绳,抱团取暖;引进农业龙头公司帮助承担市场风险。这只是一个方法路径,而真正要让这条路走通、走畅,贫困户股东、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三者之间还必须有一个利益联结机制,才能把各自的责任系牢,打造出农业产业的大船。这当中,贫困户股东是弱势群体,不能承担任何风险,只能通过入股获取合理的收益。贫困户股东与寨林合作社之间,以寨林合作社给贫困户股东7%的固定分红为利益联结机制;寨林合作社通过土妈妈公司的保底价(每公斤2元)收购产品获取利润,不把生产搞好,寨林合作社就要承担亏损的后果;土妈妈公司通过销售马铃薯种薯从中获取利差,土妈妈公司如果不研究市场行情,积极拓展市场,就要承担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如果寨林合作社和土妈妈公司之间任何一方违约,双方的损失都会很大。寨林合作社和土妈妈公司之间的利益联结,虽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但却是一根牢固的绳子,二者同属这根绳上拴着的蚂蚱,谁都不敢懈怠。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农业产业发展八要素。
第五环:解除五个后顾之忧,推动小额信贷扶贫健康发展
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小额信贷扶贫落实难的原因也千差万别,但最根本的是五个后顾之忧。
第一个后顾之忧:扶贫小额信贷规定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3年。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光是因为缺资金,更重要的是缺技术、缺头脑、缺市场,他们想致富却又什么都不敢干,担心5万元贷款用了,产业干不出来,没钱还贷款。
第二个后顾之忧:贫困户虽然贫困,但诚信意识普遍增强,扶贫小额信贷政府贴息3年,3年之内只还本金,绝大多数贫困户还是不敢贷,怕到时候还不起,上了“黑名单”,出门乘不了飞机、坐不了高铁、住不了旅馆,打工不方便。
第三个后顾之忧:贫困户把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专业合作社,虽然有人托管,但又担心专业合作社把产业干砸了,分不到利润不说,连本金也收不回来,造成雪上加霜更贫困。
第四个后顾之忧:贫困户把资金入股给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担心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亏损了还不起贫困户的股金。
第五个后顾之忧:农业龙头企业垫支了籽种、化肥、农药款,提供了技术帮助,担心合作社管理不善,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来。
前三个后顾之忧是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大寨村的办法就是让贫困户把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到寨林合作社,实行固定分红,风险由寨林合作社承担。这样,前两个后顾之忧就解除了。工作队帮寨林合作社引来信得过的龙头企业——土妈妈公司,由土妈妈公司为寨林合作社向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提供反担保,让富滇银行为寨林合作社提供贷款,通过担保与反担保,锁死了寨林合作社和土妈妈公司各自的责任,谁也不敢懈怠,把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有了这个底气,扶贫工作队员签字担保,如果寨林合作社干砸了,扶贫工作队员偿还贫困户的股金,于是第三个后顾之忧也解除了。
后两个后顾之忧,一个是寨林合作社的,一个是土妈妈公司的。这两个后顾之忧,合作双方通过相互考察,取得相互信任,辅以“诚信+担保与反担保”,解除了双方各自的顾虑。
大寨村落实小额信贷扶贫的实践证明,“ 11115”五环工作法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环环相扣,缺了哪一环,事情都很难办。他们的这种工作方法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学习和借鉴大寨村的经验,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