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邓万碧:变“开门见山”为“开门致富”!

 2019-07-27 21:42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大关,山高谷深,出门就是山,不甘落后的大关人一拨一拨走出大山,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梦。但家乡是他们难忘的根,致富不忘乡亲,他们以实干的精神、满腔的热情,回归家乡,艰苦创业,蹚出路子、做出样子,带领乡亲们砥砺前行,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的邓万碧就是众多代表之一——


多年前,看着眼前连绵起伏的大山,18岁的邓万碧蹲在家门口的屋檐下惆怅地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吐出的烟雾一圈一圈地打着旋,慢悠悠地飘向半空中,逐渐与空气融为一体。邓万碧一口接一口抽着廉价的香烟,烟头上明灭不定的烟火映照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恰如他此时心里的犹豫,左右摇摆不定。想着曾在邻居家电视里看到的一幅幅高楼林立的画面所映射出的繁华生活,他心里总是不甘心。

眼前这静谧的山村在邓万碧眼里像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山脉,一座座山峰阻断了几代人的梦想,属于他们的只有贫穷和对美好生活无限的向往。邓万碧是土生土长的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人,初中毕业后他在营底村当过代课教师,当过农技员。因为做事认真、能干、精明、有头脑,村民们都力推他当村委会主任。可是面对没有产业、交通闭塞,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的营底村,邓万碧犯难了,是留下当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路,还是走出大山打工见识世面。

听说木杆镇向阳村的好友石国宽在河北省已经发了财,邓万碧心中有太多的理想希望得到实现,有太多的梦想正在发芽。贫穷阻挡不了他对山外世界的渴望,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繁华让他原本安分的心激动不已,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

邓万碧使劲地把烟头往地上摁了摁,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把去山西省挖煤的想法跟父亲说了,尽管工作看上去不太体面,但是煤矿工作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却是一件“美差”。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并未反对,邓万碧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那年是1994年。

从煤矿工人到企业负责人

远处乌黑的煤炭堆积成山看不到头,等待运煤的列车轰隆隆作响,那忙碌的铲车“嗡嗡”地铲,“嗡嗡”地把煤炭倒进车厢里。邓万碧步入矿区,看着眼前热闹繁忙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这些埋藏于地底千百万年的“石头”,马上就要被送到需要它的地方去发光、发热。邓万碧想象着以后“发光、发热”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邓万碧坐着狭窄的矿车下到600多米深的矿井下,仅有头盔上一盏矿灯照明,伴随着沉重的敲击声,激起的黑灰沿着光线聚拢分散,人上来后,满脸都是煤灰,几乎认不出谁是谁来。第一次下井让他记忆犹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煤矿的日子,邓万碧每天勤奋地工作,工资收入也相当可观。虽然一路上伴随着难以言说的艰辛,但是任劳任怨的邓万碧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正是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

1995年春节,邓万碧回到老家过春节,村里的兄弟们听说邓万碧回乡了,都纷纷跑到他家里向他取经,要他说说外面的世界,什么工作好挣钱,坐火车是什么感觉?邓万碧向乡亲们谈起都市霓虹的璀璨、矿区生活的平淡、矿井下稍有疏忽的生与死,有人感觉惊心动魄,很多人听得心驰神往。

年后,同村的不少兄弟请求他带着一起去外面闯一闯。看着大家渴求的眼神,邓万碧非常矛盾,他犹豫着。当煤矿工不仅辛苦,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风险,要是出了什么事情,怎么跟兄弟们的家人交代。可是大家都不想被大山困住一辈子,想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邓哥,你就帮帮我吧,我们是一个村子的,没有文化,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出去也分不清东南西北,请你带我们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改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村里的弟兄们一逮到机会就跟邓万碧说。邓万碧经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答应了。可是全村22个跟他去山西省当煤矿工人的兄弟,每家都穷得揭不开锅。一路上的车费、生活费怎么解决?没有领到工资前的生活费怎么解决?邓万碧想,既然答应了的事情,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做到,这是兄弟们对自己的信任。邓万碧说:“挖煤的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只要你们想跟着我干,我一定会对你们负责的。”最终,邓万碧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钱,自己贷款3万元,就带着22个兄弟来到工作过的煤矿,这一干就是4年。到1998年,邓万碧经过辛苦努力,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只要有信念,不放弃,山外的世界总会属于他的。邓万碧说:“我不怕吃苦,做什么事情都全心投入,我们没有太多的知识和技术,也没有太多的信息和资源,有的只是满腔热情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兄弟们信任我,我一定要带好他们。”一拨一拨兄弟跟随着邓万碧外出打工,生活逐渐好转了。

木杆镇向阳村的好友石国宽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发展得不错,不仅承包了开采铁矿的相关工程,还成立了公司,但是当地人嫌开采铁矿不仅脏,还有生命危险,所以公司出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干。石国宽了解到邓万碧在村子里的声望和号召力,便找到邓万碧请求他帮忙找一些工人和他一起干。为了让更多的兄弟挣到钱,邓万碧放弃了在山西省经营多年的工作,转战到了河北省宽城县。2008年,石国宽成立了大关县国丰矿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邓万碧担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动员了27人到河北省务工,这一干就是10年。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最多的时候达到800人左右,大关人就占了一半以上。

2014年,河北省、山西省等地铁矿产业不景气,矿井陆续关闭,邓万碧的公司也受到了影响。无论是大环境下的企业还是靠矿井吃饭的工人,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富了小家不忘大家

邓万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他回到家乡过春节,看着那座生养自己的小山村,心里很感慨。多年生活在大城市的雾霾下,清新湿润的空气让他心旷神怡。邓万碧游走在山林里,感受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温暖。营底村家家户户开门见山,游走在通组公路上,潺潺的山间清泉,淌过河床,穿过青石,在晨光中从斑驳的崖壁上奔涌而出,喷珠吐玉般倾泄而下,于青葱翠绿的山林间挂起一道道白玉般的水帘,或激越、或轻缓、或柔绵、或飘逸。

山光伊丽,风景怡人,这么美丽的景色没有开发利用,没能造福一方百姓,这让邓万碧非常惋惜。他盘算着回到家乡来发展项目,盘活乡村资源,造福营底村乡亲。这一想法得到了发小唐世明的全力支持。

唐世明年轻时学习古法技艺酿造铜锅酒,用营底村的高山泉水和纯正的玉米酿酒,他酿的酒口感顺滑、醇厚绵长,在当地家喻户晓。苦于只是小作坊式的经营,他的销路只局限于当地。听说邓万碧想回乡创业,他第一时间说出了自己想扩大规模的想法,想和邓万碧一起合伙创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很多贫困山村,村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观念相对落后等因素,发展产业尤其困难。营底村同样具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一个能人来带动。邓万碧回乡创业的想法不胫而走,村里的乡亲纷纷想与他合作创业。这么多年来,邓万碧带出去的人都发家致富了,他们相信只要跟着邓万碧干,即便不成功他们也心甘情愿。沙塘村民小组的杨春强、陈在中、苏忠才、陈再明与邓万碧商量,一定要带上他们一起发展。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邓万碧又一次扛起了带领大家创业致富的责任。邓万碧说:“在没有任何成效的情况下,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会全身心带着大家一起发展。”

他们商议一定要利用营底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生态产业。经过调查研究,营底村平均海拔1519米,年平均气温15℃,水源全部来自地下溶洞及高山泉水,常年平均水温低至5—6℃,水质极佳,适合养鱼。邓万碧认为营底村的高山冷水养出的鱼,不仅肉质细腻,口感也最为鲜嫩。再用唐世明酿酒后的酒糟来喂鱼、养鸡,是一个可循环发展的产业。

说干就干,邓万碧前期投资了130万元,用于挖鱼塘、建厂房、修公路。一时间,挖掘机的轰鸣声响彻山谷,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参加过大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养殖技术的营底村村民朱志琴、邓国彪、杨富军、邓国清前来询问邓万碧,都认为这样的产业有前景。他们按照相关政策,通过技能培训后办理了10万元创业贷款,入股与邓万碧一起干。在这个蝴蝶效应的作用下,小山村热闹起来了,营底村15户贫困户了解情况后,也愿意把自己的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邓万碧的项目里。邓万碧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他不敢“撂挑子”,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3月,他成立了大关县金塘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8年3月8日,项目正式动工。一大早,村里的群众就聚集在鱼塘施工工地,砍树、挖沟、挖塘……父老乡亲在施工工地义务干活,不收取一分钱劳务费,大家对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这让邓万碧非常感动。通过“农户+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的模式,合作社流转了土地,种植了130亩花椒树、10亩白橘树;养殖中华鲟2650尾,黄辣丁、花鲢、草鱼等4万尾;养殖乌骨鸡800羽;投入10万元购买酿酒设备扩建酒厂,目前,酒厂收益每月达到2万元—3万元。贫困户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增加收入,他们还把3万元—5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以合作社的名义投入到大关县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每年每户有3500元收益。

“让我没想到的是,政府对我们返乡创业支持力度非常大,感谢政府部门和老百姓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一定带领大家把营底村的种植养殖产业做大做强。”邓万碧在大关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座谈会上激动地说。如今,邓万碧已是大关县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明星。他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邓万碧是个做实事、能做事的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们希望有更多像他这样的能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他的项目可以打造成一个就业扶贫车间,让不能外出务工有就业意愿、有劳动力的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大关县吉利镇干部唐永贵说。

起步虽难,有苦有甜。一年多来,邓万碧在村民们的支持下,让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村子有了产业,并且逐步发展壮大。如今,走进营底村,中华鲟、黄辣丁、花鲢、鲤鱼在清澈见底的鱼塘里欢快地畅游;放养的乌骨鸡白天在山林里撒欢,晚上住进干净清爽的吊脚楼,一只只乌骨鸡扑腾着翅膀,“咯咯”“喔喔”的鸡鸣声此起彼伏;酒厂醇香的包谷酒飘散在山谷间;满山种植的花椒树、白橘树、重楼苗长势旺盛,一幅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下一步,邓万碧准备建民宿、建花卉基地、建酒庄、打造民族大舞台,他将利用营底村周边的千亩林地、百亩果园打造精品“林下”产业,形成以农家乐为核心,“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综合体,最终靠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乡亲们的致富梦想。

以前合伙的兄弟想让邓万碧回到大城市一起再创业,他说,承诺了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失信于乡亲们。从青涩无知的少年离开大山,再回到这片青山绿水间,邓万碧历经世事沧桑。如今的他,更喜欢停留在营底村的山林里,听蝉鸣、听溪流潺潺的水声,看瀑布飞流直下……他说,相较于过去,自己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有山有水、有花有果,带领乡亲们在这片好风景里把钱挣了!

平凡点滴事 百姓贴心人

邓万碧能够得到广大村民的信任,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干、有商业头脑、多年在外的闯荡经历,更是他对人的真诚和热心,他切切实实地关心和帮助着村子里的人。

在合作社建立初期,投资大,能节约成本就尽量节约成本,但是在给务工人员发放工资这方面,邓万碧却没有一丝心疼,市场价一个工人的工资每天80—100元的价格已经算不错了,可是邓万碧对来合作社务工的工人每人每天支付150元的工资。看到家庭困难的乡亲,他还会主动邀请到工地来上班,工资都比市场价高。

2018年的一天,沙塘村民小组村民张帮平无所事事地在村子里游荡,看到对面走来的邓万碧,他慌忙地躲了起来,他知道邓万碧又是来叫他去工地上班的。张帮平因为家庭贫困,妻子忍受不了,出门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得过且过,地里的庄稼也不认真种植,成天酗酒后躺在家里睡觉。邓万碧一把抓住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张帮平始终认为有政府的补助,不干活生活过得也挺好的。邓万碧说:“你这样生活下去,拿什么来养你的父亲和孩子,庄稼荒芜了,吃什么,你去工地上打工一天有150元,怎么都比你现在好。”经过三番五次的劝说,张帮平重拾了生活的信心,答应到邓万碧的工地打工。邓万碧说:“能帮一把是一把,他的日子好过了,我也很欣慰。”

不仅如此,村子里也有很多乡亲向邓万碧借钱用于治病、创业、应急。有借几百元的,有借几万元的,他都慷慨解囊。47岁的林金是营底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在酒厂工作,一个月工资有2000元左右。林金的孩子骑自行车把腿摔断了,家里没有钱医治,邓万碧用车把她的孩子送到医院,并垫付了4000元的医药费。看到村里生活困难的老人,邓万碧只要身上装着钱,都会100元、200元塞给老人用。他每年都要花费2万元左右用于帮助村里生活困难的老人。

邓万碧说:“老百姓有困难,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老百姓支持我,就是信任我,我一定扎扎实实为老百姓谋利益。”(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唐 玉  实习生  李启宏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