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何以为家》观后感

 2019-07-26 10:11  来源:昭通新闻网

□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刘清希

《奇葩说》里讲: 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题记

近期,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电影《何以为家》在某网站以8.9分的评分成为《复联4》之后杀出的一匹黑马。电影中的主演和很多演员都不是专业的演员,整部电影制作时间长达5年。导演花费了很多时间做调查、后期,以及引导演员。最终电影获得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还入围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7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提名。以上荣誉足以说明影片的讲述能力和拍摄水平。

电影原本的名字直译过来叫《迦百农》,这是圣经中的地名,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今已成废墟。导演选择以这个地名作为影片的名字,也隐喻了影片反映的是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广大中东地区平民的生活现状。

电影的开场是一群大大小小的男孩手持自制的木质冲锋枪之类的玩具,在城市破败的巷子中玩耍,不时有一些小小的“冲突”。这个场景大概是为了告诉观众,这些在战火中出生和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童年会有着怎样不同的印记和阴影。

整部影片以一个12岁难民小男孩的视角,向你讲述千千万万如他一样的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你跟影片中的小男孩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恐怕太过于苛刻和鸡汤了,毕竟他没有感受过来自这个世界的一丝温情。在他生长的社会里,男孩就是养家的工具,父母记不得他的出生年月,没有身份证明,没有办法去学校念书,小小年纪就要去外面打工挣钱;而女孩就是商品,月经初潮后所谓的有钱人家仅凭几只老母鸡就可以把她买回去当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过早地成熟或者麻木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长大后会重复和父母同样的道路,觉得人们都是这样活的,或者是怨天尤人抱怨生活的不公。就像影片中小男孩的父母为自己的行为争辩的那样,父亲对法官说:“你不要指责我,我要是有机会坐你那个位置,我会做得比你还好。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梁骨’。 我哪会知道有一天我会被自己的脊梁骨戳穿心扉。”而母亲则在法庭上崩溃大哭,呼号着:“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难道我不心疼吗?我付出了什么你们根本不知道,你们没有权利来指责我……”

在混乱的生活环境里,在连合法身份和像样的住处都没有、随时可能被遣送出境的情况下,小男孩的想法也很片面,个人的悲剧不光是父母造成的,还跟大环境的武装冲突有关。

影片没有要美化或丑化哪些角色,没有刻意的煽情营造苦难以博取你的同情和眼泪,同样没有伟大的救赎和惊天的反转。它就在那里,娓娓道来,让人们知道底层社会人民的真实现状。影片中小男孩为了活着和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甚至会迫不得已做一些不好的事。

全片的感情是压抑而隐忍的,整部影片中小男孩基本都是一副愁眉苦脸又没有太多波澜的表情。在经历了无法阻止妹妹被送走,以及连自己活着都成问题、被赶出唯一的住处、不得已将小婴儿交给阿斯普罗等等这些让他崩溃的事情后,小男孩也没有像那些在正常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那样不管不顾地嚎啕大哭,而只是默默地擦去眼泪。在一个连成年人活着都困难的地方,又指望孩子能怎么办呢?看到这一幕,我内心充满了酸楚,难得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小男孩虽然早熟,但没有市侩和麻木,依然保有孩子的纯真、对抗生活的勇气以及对美好自由世界的向往。所以他才能对法官说:“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所以他才会在离家出走的中途遇到游乐场时下车,所以他才会跟妹妹的老公说“她已经开花了”之后反问:“她是花草吗?什么叫她已经开花了。”所以才会在听了周末市场的小女孩说了瑞典的美好生活后说:“那是一个在阳台上往下撒尿也没人管我的地方。”

多么希望,这些纯真勇敢的孩子,都能活在美好的世界里,远离战争。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虽然小男孩的童年充满了不幸,至少还有治愈的机会,在国际难民署的帮助下,小男孩一家迁居到挪威,小男孩也开始了求学之路。

《何以为家》的海报是电影最后一幕中小男孩的笑脸,选择这个笑脸做海报可能也是导演对这些苦难中的孩子的一种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有孩子般无忧的笑脸,希望每一个勇敢的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少年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