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7-26 10:09◆ 廖望阶
白鹤滩位于金沙江下游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的交界处,是金沙江众多滩涂中的一个。顾名思义,白鹤滩似乎跟白鹤有关。相传,很久以前,金沙江白鹤滩两岸森林茂密,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每天清晨,成百上千只美丽白鹤从江边原始森林中飞出,如仙女般袅袅降落在江边的沙滩上,成群结队悠然觅食、自在嬉戏,日落黄昏又飞回林中憩息,成为当地一道绝美风景,因此得名“白鹤滩”。
白鹤滩地处横断山脉的乌蒙山和鲁南山之间,两岸重峦叠嶂、沟壑纵横。由于山高谷深,河谷地貌多呈“V”形发育,构成了奇特迷人的峡谷风光。奇特的地理和地形,使得该区域具有鲜明的干热河谷和寒湿高山气候特征。凡是到过白鹤滩两岸的人们,会明显感觉到这里气候的特别,比如春天来得比别处要早,瓜果成熟得更快,夏季更加炎热。在暑气逼人的闷热夏天,当地村民习惯早晚劳作。
除了自然风光外,白鹤滩的民俗文化同样令人着迷。据说彝族的祖居地“邛之卤”就在巧家县白鹤滩一带,彝族人沿着这条金沙江大峡谷不断迁徙、繁衍。巧家古称堂琅,是出川入滇的一个便捷通道,传说诸葛亮曾在此“五月渡泸”,平定南中。今天县城东部的大药山一带即古堂狼山是彝族的圣山,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产铜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古代堂琅人很早就学会了金属冶炼技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堂琅文化。
正是因为堂狼山一带盛产的铜需要运输到外地销售的缘故,白鹤滩曾经是条非常重要的“铜运水道”。有研究者甚至得出结论,认为此地提供的铜原料创造了古蜀国三星堆青铜文明,开创了大秦帝国的青铜时代。白鹤滩两岸危崖绝壁耸立、江面狭窄、水流湍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瓶颈带。为了打通这条千古闭塞的铜运水道,清乾隆年间,地方官员征调民夫数万,耗时九年,但终以失败告终,只在白鹤滩留下了盘滩拖纤的栈道,以及“自古金沙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何日天人开一线,联樯衔尾往来游”的感叹和对“安澜吉水”的期待。
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寇的封锁,使战时物资能快捷地从中缅边境运送到西南大后方重庆,民国政府曾三次进行了开疏金沙江航道的尝试,同样无奈被白鹤滩紧紧卡住了航道的咽喉,功败垂成。
白鹤滩当之无愧是一个险滩,金沙江至此江面由一百多米陡然变窄至五六十米,江涛澎湃、咆哮跌落、礁石密布、杀机四伏。民间传说古代白鹤滩一带金沙江上曾存在过一个很大的湖泊,那时气候宜人、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时彝族人在此地安居乐业。湖泊的出水口即今四川省宁南县葫芦口,那时水从葫芦口流出,与宁南县的黑水河汇合后从葫芦口后面的峡谷流入金沙江。后来葫芦口旁的山被江水冲开,金沙江改道,湖泊因此消失。有专家推测这一湖泊极可能是山体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当地政府曾采集地质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远古时期巧家白鹤滩镇大坪、旱谷、巧家营一带曾发生大面积的山体滑坡。
白鹤滩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征,使它成为许多工程师眼中筑坝发电的极佳场所。但这个水变黄金、白鹤展翅的梦想一做就是漫长的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国家开始了白鹤滩水电站的前期勘查和选址工作;1961年,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修建白鹤滩水电站的计划搁浅;1965年,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计划,次年5月,国务院交通部、水电部与四川、云南两省的领导干部及技术专家40余人会集白鹤滩,对拟建中的白鹤滩电站现场踏勘评估,确定初步方案待上报党中央,然而受“文革”影响,电站建设再次被搁置;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趋增大,开发建设白鹤滩水电站的呼声日渐高涨;进入21世纪,国家才正式将白鹤滩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工作列入原国家水电前期工作计划;2002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大型水电建设无疑能极大地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来,在白鹤滩库区,上到各级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对白鹤滩水电站寄予极大厚望,热烈期盼工程早日开工。巧家县除了水电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盛产芒果、香蕉等水果,每年可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展望白鹤滩,人们将会看到一幅美丽、壮观的画卷。一座巨型水电站拔地而起,在它的上游,一个长200余公里、平均宽度600米、比传说中更大更美的山谷形湖泊出现在眼前,这里既有两山对峙、一水怀抱的“V”形景观,也有烟波浩淼、无边无际的“U”形气派。千山簇拥、百水融汇、碧水蓝天,它与大坝下游同样一个长达200余公里的山谷形湖泊连成一体,使金沙江航道成为一条真正的水上通途,运载物资的船舶在湖面上穿梭、满载游人的舟舸在水面上游弋,山水相得益彰、意境韵味无穷。那时,或许能重新吸引成群结队的白鹤来此栖息,使得白鹤滩成为真正的白鹤天堂呢!
(作者供职于中国三峡集团建设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