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7-23 17:43他,坐在我们对面。身子瘦削,背有点驼。由于患病,他声音嘶哑,所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
他所在的中学,是巧家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巧三中”)。有人喊他“拓荒校长”,他说他很乐意接受。因为这所学校就是在他手里建起来的。
2006年6月,巧三中在荒山坡上边建边招生,一共招了406名学生。学生招来了,问题也来了。由于学校的教学楼要一年以后才完工,学生根本就没地方上课、食宿。没办法,他只好多方协调,在城郊一南一北租了两个校点。而彼时,他还兼着巧家县新华小学校长。这样一来,他每天就要在两个租房校点、新建校点和新华小学来回奔波。那段日子,他没有节假日,被工作没收了。他不分白天黑夜,抓修建、抓安全、抓教学、抓管理,超负荷高强度连轴转,他的身体严重透支,一年之间青丝变白发。
也许,这样的苦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早在1999年8月,他调任六合中心学校任校长,看到所管辖的水井小学多年没有建好的操场和围墙,他二话不说,拿起背篼和绳索,带着老师和学生步行到2公里外的地方背砂石、搬水泥,硬是靠双手建好了上千平方米的操场,修砌了围墙。
而巧三中就是一张白纸绘蓝图,他当然有理由把这幅蓝图描绘得更漂亮。但是要在一个惜土如金的山区小县建一所完全中学又谈何容易。那时的学校是一片荒地,到处尘土飞扬。校门口的路没修好,一遇下雨天,他骑摩托都进不去,两个轮胎被泥巴糊得结结实实,发动不了他就用手推。
建新校要用钱,征了土地要补偿,经费紧张,他连给学校买粉笔的钱都要借。为此,他多方汇报,县委、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办公室他成了常客,甚至有时候领导都被他“堵”在了半路上。学校搞修建,有的村民想乘机占土地,他不让,就被围攻,讲不通道理,他只好跟村民大吵一架;为了学校的事,他曾先后两次把学校周围的备用土地围起来作建校用地,没想到激怒了某领导。冒着被问责的风险,他却毫不畏惧,说:“处分我个人背,地要留给巧三中。”
最让他心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到现在想起来都会让他落泪的那一幕。他说,2007年元旦,他租用的校点对方要使用,为了给对方腾地点,他只好带着老师和学生强行搬到了刚刚建起教学楼的新校点。那天阴雨绵绵,荒凉的院坝里没有厕所,没有操场,没有食堂,他们就地铺了一块布,冒雨在石阶上开了一个新年晚会……
如今,巧三中高高矗立,学校占地面积从当初的50亩变成了现在的140亩,学生有4000多人,教师也有225名。校园内哨树迎宾、绿树环绕、玉池林森、亭廊书画,处处皆景,被誉为巧家“山麓明珠、金沙景园”公园式学校。而这一草一木,一水一桥,一阁一亭,无不凝集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大家都说,他不仅是老师,也是园林设计师。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他素以教育管理见长,通过实践和思考,编写了近10万字的课改培训教材《绿色教育》,创新研究了“三思教学法”“分层提升教学法”“小组单元教学法”。为检验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他制作课件登台演示,培训校内外教师,同时把老师送到山东、上海等地学习,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
他说,教育工作是阳光工作,是良心工程。要把这一工程做好,除了坚守、行动,还要善思。他深谙此道,推出“静、思、序、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用德育铸就校园之魂。他组织编撰了6万字的校本教材《风物巧家》,创作了《鸿雁志向班级谱》《静思序寄语》《静思心语·感恩》《校园三字经》,并付诸于实践。每天上午9时,3000多名学生列队朝同一个方向聚集,犹如条条溪流汇入大海,偌大校园顷刻间沸腾起来。操场上,数千人站姿横竖侧斜一条线,或站读,或鞠躬,相互勉励、互致问候,散发出浓郁的书院气息。把学生的“爱说”引到课堂,把“爱动”导入课外,让校园“上课书声朗,课余不躁动”,文明的种子由此悄然地播种在学生心里。
“这是一所阳光学校、一所有精神的学校。德育文化值得向全国推广。”2013年,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两次考察巧三中,称《鸿雁志向班级谱》为中国首创。
“学校地处金沙江的深山峡谷,远离中原和繁华,课堂却这么精彩,德育却这么出彩。”2014年,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理事陈培瑞如是评价。
然而,2015年10月,他却积劳成疾彻底病倒了。医院检查确诊他患了纵隔鳞癌并转移导致肺鳞癌。
死神跟前,能做的只有勇敢面对。他去昆医附一院、省肿瘤医院接受了开胸手术切除治疗。因为多次放疗和化疗,他的头发掉了,身体虚脱了……特别是因肿瘤压迫,他说话已经发不出声音来。可就是在住院期间,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学校,通过发短信的形式指导教师开展各项工作……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调整,他又拖着孱弱的身体,毅然返回了学校,回到了他挚爱的教育岗位上,在教室、备课组和校园里,继续忘我地工作着……他戏称,说这是“工作疗法”。
今年高考前,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四五十个学生把他围拢在一起,争着要他在校服上签名,留作纪念。“校长,您好点了吗,要保重身体啊!”“校长,我们要走了,读了6年,您当了我们6年的校长。”孩子们拉着他的手,一声声地问,都不舍地哭了。
校园里的小叶榕长得郁郁葱葱,这是他13年前亲手种下的。毕业的孩子跟这些树一样都长大了。长大了,就要成为栋梁去回报社会的。他喃喃自语,眼睛里噙满了泪。
他1986年参加工作,父亲当时在县农行当副行长,按理说,他完全有机会改行到金融系统去工作,然而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放弃了。
如今,在巧家这片热土上,他已经走过33个春秋。任校长20年,他所管理过的三所中小学校,教育质量都在短时间内跃升为全县第一。现在他所在的巧三中,建校虽然只有短短13年,但在全市227所初级中学考核评比中获得过第六名和第九名。
患癌之后,他说:“生命的长度我把握不了,但可以把握它的高度和宽度。活在当下,顺应天命!”
他叫梁余才,是巧家县第三中学的校长,昭通市首届名校长,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建忠 通讯员 胡华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