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纬29°
2019-07-23 16:31“三沟两埂六堰坡”是汪东2016年来到天星村的第一感觉,而百姓听不懂他的话是汪东的第二感觉。怎样才能迅速打开扶贫工作的局面,汪东有了迫在眉睫的紧张感。向有扶贫经济的同志学习!向村“两委”的同志请教!
汪东是盐津县委宣传部派驻落雁乡天星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他驻村扶贫的第一课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3个月的学习、走访,汪东终于将天星村的情况摸了个“门儿清”,心里对怎样开展好扶贫工作有了底数。
“起初,我照着政策条款原样搬,原样对村民宣讲,他们一头雾水,摇头说听不懂我啥意思,我无奈极了。”汪东回想起扶贫工作之初的情景,还感叹不已。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同志,老同志们告诉汪东一定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工作才能开展。“我试着先和村民们聊天,听他们怎么说话,学他们说话,然后再将政策转化为平实的老百姓话语,这样和村民们沟通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白天,村民们忙农活,晚上才可能在家,我就晚上去走访,每家每户至少要交谈3个小时以上,才有可能将政策宣讲清楚。”有很长一段时间,汪东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能回到宿舍休息。
葛荣贵是天星村梁子上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刚接触的时候,葛荣贵见到汪东就一句话——“钱花完了,你帮我想办法吧!” 汪东问葛荣贵:“钱花哪了?”“喝酒!”葛荣贵无赖地说。“那就不要再喝,省下来!没钱花,那就想办法挣钱!” 汪东也对着葛荣贵喊。汪东就三天两头往葛荣贵家里跑。从村“两委”出发,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一个来回就得4个小。汪东感慨:“还好我身强力壮人年轻,换做老同志肯定吃不消。”
1次、两次、10次、20次……从生活习惯的改变到易地搬迁,汪东硬是将葛荣桂的观念来了个大逆转。葛荣贵原本想将房子修建在半山腰,说是半山腰的风水好,死活不愿搬迁至落雁乡集镇上。汪东做了近一年的思想工作,终于将葛荣贵说服了,搬到了落雁乡集镇上。随后,汪东又劝说葛荣贵外出打工挣钱。现在,葛荣贵一家三口都在浙江打工,经常打电话给汪东,内容不再是那句简单的“钱花完了”,而是吃了啥好吃的,看到啥新鲜事了,有了点什么想法。两人从最开始紧张的干群关系转化成了兄弟般的亲情。
吴文元家是一户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和妹妹、奶奶一同生活。平日生活靠着2个低保金和助学金维持着。2017年,奶奶病逝后,吴文元和妹妹的生活也得从新打算了。汪东动员20岁的吴文元外出打工,将家搬至乡集镇,这样妹妹在集镇生活也方便许多。吴文元听了汪东的建议到浙江打工,妹妹留在盐津二中读书。
每一户村民,汪东都能讲个故事。
3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让汪东一天天地加深对责任的理解,他说:“最深的感触就是压在肩上的担子太重,但是再重也得做好。”2017年,精准识别工作到了关键时候,而汪东的妻子已经到了预产期,家里又每人帮忙,只得妻子一人,汪东一边牵挂妻子,一边加班加点干工作。县委宣传部领导得知他妻子即将分娩,责令他放下工作立即到医院陪护,他却再三推脱说:“工作还没干完,不能放手呀!”面对家人的抱怨,汪东说:“从最开始的抱怨到‘指望’不上我,再到理解,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过程。”
“刚开始工作,有的群众不了解政策,觉得自己能享受的政策少了,就产生不满,然后举报我们工作有问题。我们一边接受各级检查,一边继续工作,反反复复几百次地沟通,最后还是做通了村民工作。除了长吁一口气外,还是有点成就感的。”
天星村涉及的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32户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干部及村“两委”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全部搬迁至落雁乡集镇水田新区、桦槁坪集镇安置点、小岩安置点等地,开启他们的新生活。
近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汪东感慨良多,“经历就能成长,脱贫奔小康,也有我的一份力量。”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