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奋斗的芳华丨马伟:返乡种植猕猴桃 带领乡亲共致富

 2019-07-13 12: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和许多做农业项目的人不同,云南邦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马伟,是一位任性的“80后”。本来可以安稳地当一名人民教师,他却偏偏选择了创业,回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一起种植红心猕猴桃,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2009年,马伟从昭通学院毕业后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考取了昭阳区乐居一中体育教师岗位,稳定的工作,不是马伟所追求的。不安于现状的马伟,迷茫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启程到了浙江省创业。

到了浙江省,马伟选择了经营水果店,为什么选择水果行业,是因为马伟对水果有着特殊的情结。小时候,马伟远嫁西双版纳的姑姑总是会带些芒果、榴莲、酸角回到老家盐津县牛寨乡。马伟至今想起当时吃到芒果、酸角的滋味总是回味无穷,他那时觉得吃到的那些水果就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马伟因为对水果有着特殊的情结,喜欢吃水果所以经营水果店,然而创业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简单。因缺乏管理和资金问题,水果店开了一年多就倒闭了,关闭水果店后马伟回到了昭通。他没有因为一次创业失败而一蹶不振,在创业路上,马伟苦苦摸索,这中间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喜欢接受挑战的他在不同的行业磨炼自己,积累经验。他当过包工头,做过市场营销,后来又拓展业务与人合伙创办贸易公司,工作虽然辛苦,但他很享受创业的过程。

机缘巧合下,马伟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刘安邦,刘安邦创办的公司种植红心猕猴桃,通过“公司+农户+村级集体公司”的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还能带动地方发展。马伟对水果行业很有感情,认为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老家盐津县的野生猕猴桃品种就有29种,气候非常适合红心猕猴桃的生长,这给了他信心和决心。

说干就干,马伟到了刘安邦的公司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跑市场、做管理。他告别了繁华的都市,回到了农村种植红心猕猴桃,这让许多同龄人不解。“既然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那就安心在农村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马伟说。2016年,马伟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向刘安邦提出到盐津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一开始,刘安邦不信任他,觉得他只是小打小闹,不会成大事。为了考验马伟的决心,刘安邦一开始不愿意出资,条件是要他拿出200万元的启动资金。马伟有些为难,但是他迫切想把盐津县红心猕猴桃产业做大做强,马伟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东凑西借,凑足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

一开始当地的农户对马伟的到来非常不信任,农户没有资金觉得种植红心猕猴桃投入大成本高。为了给老百姓种植红心猕猴桃的信心,马伟在盐津县牛寨乡万和村流转了300亩土地做试点,引进“大苗”一年挂果投产,让老百姓能够看到效果;带农户到四川省苍溪县最大的优质猕猴桃苗木培育基地考察学习;发动村里的能人组织带动种植红心猕猴桃;马伟请农户品尝挂果投产后的红心猕猴桃,了解其口感和营养价值,让农户实地到各大超市考察红心猕猴桃的市场价格,农户了解到每公斤可以卖到20~30元,市场前景广,农户才逐步打消了顾虑。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心猕猴桃挂果投产,农户看到了效果后,非常愿意加入。农户没有资金和技术,有土地和劳动力,公司有技术和市场,马伟和农户结合各自优势,达成了合作意向。本着做大做强盐津县红心猕猴桃产业的宗旨,马伟把最大的利润让给农户,采取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占股60%,公司出技术和市场占股30%,村级集体公司负责管理占股10%的合作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

新华村包谷厂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洪兵,在马伟的带动下,他拿出了自家土地折资入股,还在种植基地里务工。他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抱团”致富的“甜头”。“我们出土地、劳力,股份我们分60%,获得了很大的收益。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哟。”周洪兵高兴地说。像周洪兵一样参与红心猕猴桃、柿子、李子种植的农户还有很多。

“这个过程很煎熬,但也很充实,下一步我们要把盐津县的红心猕猴桃销往海外市场,让农户获取更大的收益。”马伟说。几年下来,他坚定了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的方向。基地种植的水果也从红心猕猴桃扩展到李子、柿子等品种。

如今,走进盐津县庙坝镇,站在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着甜甜的果香。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云南邦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一栋办公大楼青山环抱,格外耀眼。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

马伟说:“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能够将农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虽然伴随着苦与累,但马伟从来没有后悔。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 娟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