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与昭通苹果征文选登】家有苹果二三亩

 2019-07-11 10: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赵磊明

我正在兴奋地准备享受苹果的美味时,一声断喝打碎了我的美梦,随着吼声,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

种植苹果辛苦,但看着苹果一天天长大,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特别是那种满足感,那种成就感,只有种过苹果的人才能体会到。

洒渔是昭通苹果的发源地。1940年,留美博士吴镜漪从成都华西大学引进160株苹果树种植在洒渔的白鹤这个地方。吴老先生也许没有想到,数十年后,苹果会成为昭通最负盛名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之一。说起昭通苹果,出生成长在洒渔的我自然有很多话要说。

第一次与苹果亲密接触,是在40多年前,当时我6岁多。记得当时我生病了,高烧不退,父亲背着我去洒渔集镇上看医生。在洒渔粮管所旁边的苹果园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苹果,当时我趴在父亲背上,父亲则行走在苹果树下的小路上。一个个拳头大小、绿油油的金帅苹果是那样诱人,又是那样触手可及。我随手就摘了一个拿在手里,正在兴奋地准备享受苹果的美味时,一声断喝打碎了我的美梦:“站住!敢偷生产队的苹果,好大的胆子!”随着吼声,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站在父亲和我面前,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被吓得手足无措,一下子蒙了。父亲一扭头看到了我手里的苹果,气得脸色铁青。“怎么就这么馋呢,怎么可以偷东西呢。”父亲一边责骂着我,一边向老头求情。老头不依不饶,我们最终只能接受了罚款5角的处罚。当时的5角钱,相当于现在的50元人民币吧,教训可谓极其惨痛。

我与昭通苹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以这种不光彩的结局告终。记不清高烧是怎么退的,病是怎么好的,但苹果的模样却太刻骨铭心了,那满树的绿苹果实在太可爱了。

童年时很少吃到苹果,在当时的洒渔,只有生产队有苹果园,由于管理不善,一年到头一家人也分不到几个苹果。由于稀少,吃苹果是很奢侈的享受。和我同龄的人都知道,在土地下户前,物资极其匮乏,缺衣少食,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真正日子好起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的土地分到每家每户,土地是自家的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精心打理土地,第一年就家家户户粮食满仓、丰衣足食了。有的人家一年就养出了两头大肥猪,杀一头自家吃卖一头,肉有吃的了,肥料垫本钱也有了。 

土地下户后,一些头脑好用的群众开始自己种植苹果。在我们巡龙村,大量种植苹果是在1989年,当时我在昭通地区师范学校读书,周未回到家里,母亲请了八九个乡亲,正在地里挖塘准备栽种苹果树。对于爱吃苹果的我来说,自己家要种苹果树太高兴了。听乡亲们说,苹果树是上面发下来的,品种有两个:红富士和王林,两个品种都非常优秀。记得当时还有农科人员到地里指导,划线打塘,行间距4米一株。村里白泥巴塘村那一大片土地全部按照要求栽上了苹果树,横看直看都成行,非常壮观。正是因为政府部门有组织的推广,苹果产业才逐渐在洒渔发展起来。

都说“樱桃好吃树难栽”,苹果树其实比樱桃树更难管理。我家的那片苹果园是片山地,面积有两亩,有点背阴,也特别缺水,其实是不适合种苹果树的,然而,为了吃上苹果,我们还是不辞辛劳努力种好苹果树。为了有水来浇灌苹果树,我硬是自学了石匠、泥水匠的活,在寒假里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冒着呼呼的北风在山上挖了一个抗旱塘,再用石头进行了支砌,用沙子水泥进行了抿糊。干到后来,手背、手指开裂了,就用胶布包扎一下。

最难的是蓄水了。修建在山上的抗旱塘要有水才能发挥作用,而水的来源只能依靠天上的雨水。有好几次,我看见天上像要下雨的样子,就赶紧往山上跑,准备去把山洪引到过滤池,再引进抗旱塘。等我气喘吁吁地赶到地里,要么是天上半颗雨也没落下来,要么是稀稀疏疏地落下几颗,地面都没打湿。一直等到秋天连绵不绝下雨的时候,抗旱塘才终于蓄满了水。第二年浇灌苹果树时,我买了根塑料管,打点水先灌满管子,再放进抗旱塘里,轻轻松松就把水抽到苹果树下的泥土里,十分好用。现在想想,当时还是挺聪明的。

为了管理好自家的苹果树,我还买了《红富士栽培管理技术》来学习,边学边实践,学会了环割、环剥等技法,以及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苹果管理技术。管理苹果最难弄的是打药,背着20公斤左右的药水喷药,遇到方向不对时,药水被风一吹,迎头盖脸地洒落在身上,刺鼻的药味实在难闻得很。几个小时打完药,人都要累坏了。

种植苹果树辛苦,但看见苹果树一天天长大,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3年试花、4年挂果,栽下果树后的第5年,苹果就开始结果有回报了。特别是到了秋天,看着挂满枝头的红苹果,那种满足感,那种成就感,只有种过苹果的人才能体会到。可说实话,种出来了,卖苹果也很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上山,到果园里采摘苹果,用挑箩挑到家里,喝口水再挑三四公里路到下街子集镇去卖,几担下来,肩膀红肿了,人的双脚也酸软无力了。但是,种出的苹果能卖成钱,无疑是非常幸福的事,手里拿着钱,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还记得当年种植苹果树时,说的是苹果树苗不收钱,待苹果有收成后,按照每棵苹果树一公斤苹果,交给人家抵树苗钱。淳朴的乡亲们还等着有人来收苹果,了却心事,结果就一直没人来收。现在想来,是政府部门无偿提供树苗帮群众致富了,说要拿一公斤苹果抵树苗钱,无疑是耍的一个小心机,目的是让大家把苹果种好吧!你说这些当领导的,就是会整。

20世纪90年代初,半公斤苹果卖1元钱左右,与半公斤大米的价格差不多吧。当时一个学校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个月也就120多元的工资。看到苹果值钱,1990年我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又将家里在洒渔河边的一亩土地栽上了苹果树,这样,家里就有了3亩苹果树。一转眼已经过去近30年了,当年利用寒假深翻土地、将包谷草埋在土里提高土地肥力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我想,如果我不是努力读书考上了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凭着对苹果的那份爱,在农村我也一定会成为一个苹果种植能手,也一定会成为苹果种植大户,也一定会像我的几个同村同学一样,靠种植苹果买了小汽车,在村里盖起了小别墅。

现在,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下,洒渔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苹果树,并且种植水平普遍很高,有的一家人种个七八亩苹果,一年下来收入可达十多万元,很多村民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由于老家在洒渔镇,我的很多亲戚朋友也在洒渔镇,每到苹果上市的时节,亲戚朋友都会送上一两箱苹果给我,我也会转送给亲朋好友,苹果已经成为大家联络感情的“幸福果”。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年那个生病了想吃苹果的小男孩,如今再也不会“饥寒起盗心”了。我们村里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处铺成了柏油路或者是水泥路,到山上果园的路也硬化了,种苹果不用人挑,直接开着农用车就到果园旁,摘了直接拉到集镇售卖,已经十分方便。

如今,我依然喜欢吃苹果,尤其爱昭通的红富士苹果。昭通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这些因素,造就了高品质的昭通苹果。特别是熟透的有了“糖心”的红富士苹果,可放在冰箱里存贮着吃,保存的时间长,吃起来酸甜可口,水多得很、脆得很,吃起来也爽得很。

由于一直在外地读书、工作,家里的两三亩苹果树我其实是没有多少时间去打理的,可心里一直牵挂着,回到老家时,总爱去地里看看,开花了、结果了、苹果成熟了,不管怎么样,看了之后,心里就踏实了。 

我的根,其实还在家乡,是苹果让我记住了乡愁。

(作者供职于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