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忘不了的火镰取火!

 2019-07-08 14:34  来源:昭通日报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15军43师进入昭通剿匪。昭通剿匪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梗堡围歼。127团10月15日驻扎在巧家县的鹦哥嘴做进攻梗堡的准备工作。为了顺利渡过金沙江,他们沿途与彝族同胞交朋友,以便以最快的速度直逼梗堡。127团的2营和3营在渡江前分别为彝族同胞准备了礼物 。其中有针960枚、线100支、火柴108盒。

也许知道这段历史的人认为解放军太小气了,送些针头线脑的东西,有谁会稀罕呀?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是不了解四川省大凉山历史的人。

梗堡是一座四面绝壁的山,只有东面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山顶。西面是溪溪河、东面是金沙江,有三面被这两条江环围。山脚海拔500余米,山顶海拔2950米。由于地势险要,被西南最大的帮会头目龙绳曾作为军事基地。

梗堡现在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对坪区梗堡乡,这里是布拖县和金阳县的交界地带,2010年才通公路,这里的落后不言而喻。由于地理险要、与世隔绝,那个年代给彝族同胞送针、线、火柴比送金子还珍贵。因为,针、线、火柴能够解眼前之困,金子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对于这种现实,我切身体验过。1968年,我家搬到了与梗堡乡同等海拔高度的另一处原始森林里定居,对于火柴就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这片荒坡上只居住着3户人家,一共10人,火柴虽然不是按人头来考虑的,但火柴确实是我们10人的头等大事。因为这里像梗堡乡那样险要,出去实在不易。非常辛苦地下山一次,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去供销社用2分钱买一盒火柴。然而,这2分钱也来之不易,卖一个鸡蛋才得到2分钱。即使不吝惜这2分钱,往往都是因断货而十次九空买不到火柴。于是,保留火种就成了头等大事。一般都是把余火用柴灰埋起来,等需要用火时才扒开柴灰加入柴草点着而用。

一次,大人全部出去修公路了,就留下我们两个小孩子在家里。大人临走时千叮嘱万叮咛,要我们俩一定要保留好火种。可是,我们两个头两天还记得清清楚楚每次都保留好火种,到了第三天,却由于贪玩把保留火种的事给忘了。到傍晚要做饭吃时才发现断火了。我们只好吃冷饭、冷菜……

大人们回来时已是饥肠辘辘,回到家本想痛痛快快喝点热水、吃口热饭,却碰到了冷锅冷灶。我们预料到要挨揍,就跑到屋后的坡地上站着,避免被抓到挨揍。僵持一阵,还是蔡大哥好,主动请缨去三干梁子包火种。距离我们村最近的三干梁子在6公里以外。蔡大哥心急,到了别人家用茅草包着火种就走,还没有出村茅草就燃烧起来了,只好丢了又回去取。他就拿着一截带小火焰的木柴就走,可是独木不燃,他只好边吹边走,到天黑才把火种取回来。

父亲是个铁匠,这次取火种的经历让他感到心痛,他就用一节钢管打制了一个火镰。火镰形似人的耳朵,耳廓边就是取火口。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火镰,对准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掐住的马牙石猛地从上往下一擦,擦出火花,点着马牙石上的火草,再将点着的火草包在细柔的草中吹燃用火。

这个消息传开,来找父亲打火镰的人络绎不断。可是,没有多久就不能打火镰了,因为钢管用完了,无法买到钢管,火镰自然打不成。那些性子急的彝族小伙子就缠着父亲:“朱保爷,我给你一只鸡好不好,我给你几升豆子推豆花吃嘛。”父亲说:“没有钢管,就是拿头牛也打不出火镰呀!你们去找来钢管,我马上就打。”

彝族小伙子总有不怕天不怕地的精神,硬是花3天的时间跑到四川省宁南县县城弄回来几块汽车废钢板。当时,能够做个火镰装在他们的腰带里,再配上烟草吊在面前,足以让他们男子汉气概十足、威武而潇洒。于是,有个火镰是一种骄傲,数年不败。

有了火镰,大家还是保持保留火种的习惯。出门就带上火镰、火石、火草以便野外用火。人们在野外多会捡拾最透明的马牙石备用作火石。

到改革开放前夕,市面上有了一种银白色、内置棉花加汽油,靠转动小轮与金属火石摩擦而取火的打火机。火镰就悄悄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种打火机,需要汽油和金属火石,这两样东西在当时都是稀罕物,人们使用不多,大多还要保留火种。

改革开放后,各式各样的打火机陆续上市,用火柴换东西的人时不时进村,才彻底解决了用火难的问题。老式打火机和火柴、火镰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后,边远贫穷的山区几乎都通水、通电、通路,进一步实现了用电农网改造,农村安居工程和脱贫攻坚农村住房排危工程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家家户户做饭、取暖都用电。即使偶尔断电也不用愁,把小汽车发动起来就可以点火了。

彝族被称为是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千年的时光他们与火相依为命,火贵如命。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火不再是他们的“命”,而幸福和自由凝聚成他们满脸暖暖的微笑!

来源:朱 汉(作者系巧家县巧家营中心学校教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文学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