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巧家:村民熊国成家的变迁

 2019-07-03 09:19  来源:昭通新闻网

 ◆通讯员 胡华伦

6月的巧家县城,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可巧家县东坪镇道角村村民熊国成一大早就上山去抓松针,这也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为猪儿“暖被窝”了。

“喂,快拉一下。”熊国成从黑漆漆的猪圈里冒出头来,看到妻子张世美被一背篓松针压倒在猪圈门口,爬不起来,叫他帮忙。身高1.6米的张世美在这背篓松针面前显得特别瘦小,左挤右挤却挤不进狭窄的猪圈门,反而身体支撑不住,歪倒了下去。

“放着,我一会儿弄。”熊国成用粗糙的双手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使劲拉住背篓上捆松针的绳子,一边让妻子爬起来,一边说。张世美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关节,揉了揉,然后拿起扫帚将院坝里洒落的松针打扫干净。

茅草房、土墙房、砖房三栋房屋合围的院坝显得干净清爽。

“这间茅草房是以前住的,舍不得打垮,留给后辈子孙看。这间瓦房,前些年都还在住人,现在政府帮扶我们建了砖房,就用它来养牲畜了。”熊国成指着房子一一对笔者介绍。

2001年以前,熊国成一家就住在茅草房里。他说:“每年八九月到次年二三月,道角村不是被大雪覆盖就是结冰凌,很冷。2001年修起瓦房后,烧火也不烟熏火燎了,住着瓦房感觉好多了。现在住进砖房就更是好,在家有取暖器,睡觉有电热毯,出去有棉衣棉帽,再冷也不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熊国成说起生活的变化,心情非常激动。

背靠巧家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道角村,辖9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2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939米,最低海拔2100米,村委会所在地海拔2920米。云雾缭绕、寒山瘦水的道角村常年受地域条件制约,产业主要以马铃薯、燕麦、荞麦为主,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入冬后,冰天雪地,外面人进不来,里面人出不去,基本处于与外部隔绝状态。

熊国成说,2001年以前,他家每年要种20亩洋芋,收成也就5000多公斤;牛也喂一两头,用来耕地;羊也只能养三四只。一年下来,谈不上收入,勉强糊口而已。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家家户户都能买点化肥,洋芋收成逐渐增加了,牲畜也就养得多了。2016年,政府为了改变农民居住条件,实施不安全住房改造,让全村人都修起了砖房,住上小洋楼。

每到周末,熊国成都要放下手中的农活,骑上摩托车,到25公里外的东坪中心学校,接读书的儿子回家,这一趟来回要3个多小时。

2017年初,巧家县委政府与东坪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次深入道角村调研后,从群众意愿出发,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从产业上进行突破,从绿色生态之路上拓进,决定实施整村搬迁的系统工程。这意味着,熊国成一家及其他村民都要搬出道角村。

“搬!”熊国成虽然舍不得自己家砖房,但他知道只有搬迁才能让孩子更好地上学,子子孙孙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决定搬家后,熊国成夫妻俩一天也没有闲着,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搬过去,我就不用接送娃儿读书了,可以出去打工,一年少说也能找五六万块钱。以后我们也是城市人了。”熊国成压不住心中的喜悦,更压不住对美好新生活的期待。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