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7-03 09:17◆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明贵 刘仕川
板栗镇中坝村1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廖存付家原来住的是串架房子,如今搬进绥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兆佳坝第9幢楼房的第10楼,上下楼有电梯,十分轻松自在,生活过得很舒心。搬迁时,当地政府为他家买了电饭煲、电视机、沙发、床、饭桌、衣柜等家具和电器,如今做饭还用上了液化气,他家4口人,只交了1万元就住进了96平方米的电梯房,日子真是过得太舒心、幸福了。
为让搬迁进来的群众住得舒心,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绥江县优化管理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做到群众搬到哪里、基层组织就建到哪里、为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坚持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都有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户搬迁家庭背后都有一名共产党员,安置点基层组织以强化政治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温馨环境,增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自搬迁以来,绥江县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营造了一个“温暖安居”的生活环境,让全县搬迁的2661户10147人稳定安心入住,实现了“住得安心、住得舒适”的目标。
2018年12月,随着搬迁启动,为了服务好搬迁群众,中城镇在兆佳坝及时设立福兴社区并成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总支以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为抓手,及时建立制度、完善机制,推动社区适应搬迁群众需要进行科学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党支部、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系”党建网格化管理,社区党总支下辖8个党支部与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工青妇等县直部门机关党支部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治理共抓的结对共建活动,8个党支部149名党员全部联系搬迁进来的6713名群众,确保群众有事找得了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建立“服务中心+志愿服务队”的“两服务”体系,成立了“一站式”为民服务中心,开展党员找社区报到、社区找党员恳谈的“双找”活动,让149名党员亮出“身份”,组建政策宣讲、环境保护、纠纷调处、平安建设等6支党员服务队开展服务,做到党的组织无处不在、党员作用无处不发挥。同时,创新开展“党支部+片区长+楼栋长+ 警务长”的“三长制”社区网格化管理,8个党支部联系8个片区,8个片区长、33个楼栋长、9个警务长实行分片负责、协同作战,开展事务共商、纠纷共调、平安共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共治合力,构建和谐社区。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在“三联系”“两服务”和“三长制”的协作中,绥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了从山区到城区、从农民到市民的快步跨越,真切感受到了山区生活与城镇生活的两重天,易地扶贫搬迁开启了他们“温暖安居”“幸福安居”的新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走进福兴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有的老人在下棋,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牌娱乐,有的在喝茶聊天,有的在吹笛子,有的在唱歌……这里天天如此,其乐融融, 好一派热闹和谐的场景。在这里,从农村搬进来的老人真切感受到兆家坝的幸福与欢乐,他们连声感叹:“现在的生活,真是想不到的幸福!”“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不仅给我们修了房子,还建了老年活动中心,我们耍起来很舒适!”“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住,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真是想不到的幸福,社区干部为我们服务真是太周到了。”78岁的黄帮书老人从南岸镇互助村10组耗子洞(小地名)居住的串架房搬到兆家坝的砖混楼房里,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开心地说:“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这一辈子太值得了。” “党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家做梦都想不到会搬进城里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板栗镇永兴社区67岁的田成贵老人从居住了多年的石墙房子里搬到兆家坝的砖混楼房里,他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儿。每天清晨,黄帮书和田成贵就结伴一起到老年活动中心拉二胡。
同时,县直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与社区干部一道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工作,并按照行业分工牵头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享受城镇资源的关系和手续转接、户籍迁移,做好搬迁人口从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党组织关系转接以及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子女就学等事项,真正让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