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纪检监察人· 日记 |提志增智 出路不愁

 2019-07-02 13:15  来源:昭通日报

◆冯前猛

在驻村以前,我以为扶贫只要舍得 钱和物,各种扶持项目一股脑儿下去, 脱贫是不用愁的。驻村后才知道,脱贫 不是靠送牛羊送出来的,是要干部群众 一起开动脑筋谋发展、俯下身子干事业 才行。物质上的帮扶也许只能解决一 时之急,群众真正需要的是致富的希望 和理念——扶贫必须先扶志与智。

2018年7月,我被选派到大关县 天星镇绿南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暂 别同事、妻儿,我怀着没有农村工作经 验的忐忑不安来到绿南村。

绿南村的贫困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天星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6 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1137户4554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95户2877人,贫 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 返贫率高。基础设施落后, “瓶颈”制 约明显;生产方式原始,产业发展基础 差,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实现“两不 愁、三保障”太难,要实现脱贫出列目 标,不仅要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还 要有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决心,为贫困 群众找准发展出路,实现脱贫增收。

绿南村身处大山深处,不少村民小 组还不通车。翻山越岭到海拔最高、 路 程最远的龙塘村民小组走访,有时走到 一户人家,半天就过去了。一到下雨 天,泥巴路上脚越走越沉,在一次走访 中鞋子就被稀泥黏住,出现了人走鞋没走的尴尬。通路是最基本,也最迫 切的问题,必须马上解决!

丰岩至松林、村委会至红岩、金瓜 至红旗这三条是最迫切需要硬化的道 路,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 努力下纳入了规划。然后,我们又到 镇上去争取项目和资金,现在三个项 目都已顺利经过招投标,进入了实施 阶段,三条路的路基平整陆续完成,开 始浇筑混凝土了。

路的问题解决了,全村四类对象 还有100多户的危房改造存量,必须扎 扎实实地实施农危改。在实施过程 中,71岁的朱全芬老人因儿子长年外 出务工,土木结构的住房已是摇摇欲 坠,独自生活的她却无力建房,我第一 次去走访时就决心一定要帮助她解决 住房问题。

房屋虽由施工方帮忙修建,却迟 迟不见动工。几次去老人家里,老人 都满口答应要修房子,回过头却几次 以地基不好、面积小等理由反悔不愿 修,让人实在哭笑不得。连着往老人 家跑了几天,耐心给她讲解农危改政 策,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帮助她联 系了一台挖掘机平整地基,房子终于 顺利开工修建,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 落了地。

“人穷了,都要靠你们政府。”朱全 芬老人感叹道。她这话,我听在耳里不是滋味。许多贫困群众都或多或少 有这样的想法,要么贫困现状归咎于 “命”,要么认为是“运”。一些贫困群 众没有解决贫困问题的“智”,更缺乏主动作为的“志”。

现在实施的各种扶贫政策都挺好,但走访中却反映出一些群众的不 理解。

“我家被评为了贫困户,啥子都没 得到过?”有村民直接这样对我说。这 种问题我很郁闷,但转过头来想,政策宣传本就是驻村工作队的职责之一, 还需要加强。

通过召集群众召开“三讲三评” “扶智扶志”等宣传会,组织以树文明 新风促精神脱贫为主题的文艺汇演, 演出扶贫题材的小品等方式,逐步激 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提升村民致 富的“精气神”。我们也请来了电工专 家,种植、养殖专家,为贫困户在家劳 动力培训技能,增加“智气”。

绿南村的脱贫攻坚,做不到一蹴而就。但脱贫致富这个美好的盼头, 需要大家树立志气,鼓足干劲,一点一 滴地共同努力来实现。 (大关县纪委监委驻绿南村扶贫 工作队员)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