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作品】布满楼房的村庄 !

 2019-07-01 10:20  来源:昭通新闻网


◆ 蒋益文

我的家乡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元木自然村,公路连接着山村,雪白明亮的楼房布满山村。昔日偏僻边远的元木自然村,曾经没有公路交通、电力供应、信息通讯。现在的元木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村里的茅草房变成了楼房。家家户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空调、互联网络,深山峡谷中的农村人过上了像城里人的生活。

70年前元木自然村人口稀少、贫困落后。金沙江峡谷两岸山高坡陡,连接外界的通道狭窄崎岖,咆哮的金沙江在深山峡谷中奔流而过,舟船颠覆沉没的事件时有发生。连接外面的狭窄小道分布在高山峡谷之中,分布的群山峻岭之上,到处是悬崖峭壁,出行艰难。不少人家住的都是茅草房,吃穿困难、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肩挑背扛搬运肥料和种子。一年四季,顶风冒雨、起早贪黑,生产的粮食却难以糊口,每年都得依靠国家的救济。

70年前,元木自然村修建房屋的方式简单而原始,危险而艰辛。修建房屋首先就得筑墙,当地人叫打土墙,从村里邀请几个青壮年,提着两片木制的夹板,放在平整好的地面上,女人们帮着从地里铲起松软潮湿的泥土倒进夹板中,青壮年们就提起木制的长锤不停地夯实泥土,把夹板中的泥土夯实,然后再移动夹板继续夯土筑墙。农村房屋其实很简单,大都是一个长方形的“目”字,四周是围墙,中间有两个间壁。筑墙用的木制夹板的高度不过40厘米左右,土墙厚度也只有40厘米左右,一圈土墙后又在上面加上一圈。泥土松软而潮湿,用人力筑墙既劳累又不结实,山村里修筑的土墙大都松松垮垮,土墙越高风险越大很容易垮塌,稍有不慎就会墙倒伤人。修建好土墙后,盖房屋也是很难解决的事。不少人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茅草盖房。元木自然村里对面陡峭的山坡上只长茅草,茅草密实、坚挺,容易收割、晒干、搬运。山村里的人们在土墙上搭上几根扎实的杉木作为房梁,再搭几根木料作为檩子,然后再绑上竹片,接着就是盖房了。把晒干的茅草从下往上密密实实地放上去,放上一层茅草就用竹杆压紧,这样一层又一层地放上去,直到房梁上两边汇合,最后压上一层厚厚的茅草。这种茅草房不防火,山村里也不知发生过多少茅草房失火的悲剧,给人们留下惨痛的回忆。茅草耐不住雨水的浸泡,很容易腐烂,翻修一次茅草房只能勉强抵挡一两年的风雨,茅草腐烂后房屋透光、透风、漏水。元木自然村的茅草房让人们受够了翻修的劳累,受够了房屋破败的滋味。

新中国成立后,元木自然村的人们过上了新生活。人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茅草房变成泥瓦房。泥瓦房的好处和优点显而易见,经过烈火烧制的泥瓦坚硬结实,泥瓦成片利用搬运翻盖、整齐规整,盖在房顶上整齐美观、防雨经晒、遮风挡雪。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元木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茅草房、泥瓦房早已成为回忆的往事。为了兴建一个又一个山村楼房,无数人付出艰辛的劳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现在,我也住上宽敞明亮、洁白通透的楼房,过上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乡今非昔比,山更青、水更蓝,人们享受着山村青山绿水宁静、幸福的生活。

(作者系绥江县南岸中学教师)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李丽娟
标签 >> 文学 绥江 70周年 见证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