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7-01 10:15 ◆通讯员 胡华伦
大药山脚下的道角村海拔2920米,是巧家县东坪镇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仲夏的道角村,气候宜人、风和日丽。走进道角村,远远就看见村委会楼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许多羊、牛、马在周围宽阔的草地上欢快地啃着绿油油的小草,种植基地里上千亩中药材长势喜人,村组道路、户间道路干干净净,村民们在庄稼地里辛勤劳作,呈现出一幅高寒山区惬意的美丽画卷。
然而,在这样一个高寒冷凉的道角村,是在什么力量助推下让人感觉如此美好、活力四射?干部们是如何带领村民们发展产业?村民们生产生活得到怎样改善?笔者带着一系列问题对该村进行了采访。
“党建+发展信心” 软弱涣散变先进
“大叔,你家养了几头牛?”东坪镇党委新派到道角村任党总支书记的蒋瑞到一农户家走访贫困学生,看见一村民衣衫褴褛,放牧着牛羊,便随口问道。
“没有养好多啊!”村民看是陌生人,便随口应道,“我们这些地点冷得很,种不出庄稼,就养点牲口。”
“养殖也挺好的,慢慢发展,多养点,现在各种政策也好,像低保……”
“低保?都是人家吃剩的才拿给我们,哪有多少哦。”蒋瑞还没说完,村民就抢过话来气势汹汹地说道。
回想起刚到道角村上任的一幕,蒋瑞深感到道角村取得的成绩极其不易。
两年前,道角村党总支是东坪镇典型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班子一盘散沙。因村干部相继辞职等原因,最终村“两委”班子只剩3名干部坚守岗位。群众对政府严重不信任,村庄脏乱差明显,各种矛盾突出,工作举步维艰。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东坪镇党委研究决定将年富力强的镇社保中心主任蒋瑞派到道角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筑牢基层堡垒,率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
蒋瑞自2018年1月1日到村上任的半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村民到村委会上访,反映以前存在的种种问题,蒋瑞一边解释,一边记录不能回答的问题。从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处理问题中,蒋瑞深深感觉到党的建设太重要了,必须先把班子建起来。
通过多方了解,蒋瑞带领党总支班子研究后,请示镇党委将道角村大学生村官唐有全任命为支部副书记,同时将具有中专文凭在外务工返乡的车有荣聘用为工作人员,调整了两名村民小组长,进一步配齐了班子、充实了村组干部。
班子配齐了,下步得把业务能力强起来。东坪镇党委对道角村党总支扎实开展了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对村干部加强了管理和培训,镇干部经常到村上给班子成员讲党课、开展党风廉政谈话,组织生活逐步走向正轨。道角村每年9月就开始降温,村“两委”就开“烤火会”,干群围着火炉学习各项政策和业务,采取一问一答等方式,在谈笑中学知识,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同时,通过“三会一课”“党费日”“政治生日”“谈心谈话”等活动逐步提高了班子的觉悟。
道角村有3个退伍军人,党总支在组织召开退伍军人座谈会时,将全村所有党员、村民小组长等全部召集起来。首先观看《战狼》等电影和其他宣传片,蒋瑞给大家进行了解读。观看结束后,才进行座谈,这样丰富的群众沟通活动还有很多,如“三讲三评”、院坝会等。在田间地头、在火塘边,村“两委”成员主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迅速掌握民情、深入宣传政策,切实解决问题,把班子的战斗力迅速转化为群众的信任感、尊重感、获得感和自强感,获得了群众的支持。
“我们这里高寒冷凉,但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力度也大,我们可以搞养殖,再说上面就是大药山,我们可以种药,将来一定能好起来。”在“三讲三评”活动中,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畅谈着现在美好的生活,纷纷表示要支持配合村“两委”的工作,齐心协力将道角村发展得更好。
人心齐,泰山移。从此,道角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也听不到老百姓骂村干部了,道角村党总支在2018年基层党组织的考核中被评为先进。
“党建+产业发展” 群众富起来
产业兴则百姓兴。养殖业和中药材种植业是道角村广大干部群众一直想发展而没有得到大力发展的产业。
“你要发挥你的特长,联系一下你们的老师把把脉,看看这里适合发展哪种中药材种植,我们大力支持你!”2015年底,蒋瑞随镇政府领导到道角村,镇长赵锋祥得知蒋瑞读大学是学药学专业的,便鼓励蒋瑞考虑在道角村发展中药材种植。
镇长的这句话打开了蒋瑞的思路,随后联系大学老师到道角村进行实地考察。同时通过多方走访考察,2016年购买了5.6万元的种子,进行试验种植,药材种植成功了,但管理失败了。2017年,蒋瑞再次通过大学老师联系了云南民扬药业等公司来考察,有的公司看到了东坪镇药材种植现状就放弃了,而老师通过对其试种的药材测试,发现药材品质极高,于是决定进行合作。
但要规模化发展中药材种植,在当时群众不信任的情况下,流转土地成了一个难题。
村“两委”立下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把老百姓引导好,把土地流转过来规模化发展中药材种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信任你们,只要你们带领我们干,我们全力支持。”“书记,我们相信你,相信村‘两委’,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要做事情,我们都支持。”在征求村民们发展产业的意愿过程中,道角村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模式发展了17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土地流转第一年每亩80元,每年涨10元至150元为止;村民们在基地务工每天70元。”谈起中药材种植,村“两委”干部为村民们算了一笔账。
中药材的发展,为道角村养牛产业项目积累了经验。2018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道角村成功引进了养牛项目,整合了部分涉农资金,建设了近万平方米的肉牛扩繁场,采取固定资产入股跟公司分红的模式,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业,预计今年7月投入运行。
“道角村原来就是种点洋芋、荞子、燕麦,每户随便养点牲口,收入差得很,一直看不到希望。这一下好了,我们每年都能领上固定的‘工资’了,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道角村羊棚村民熊国成说。
“党建+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美起来
熊国恩是负责东坪镇哨口子到道角村6公里多公路的护路员,他说:“以前,每天公路上全是马粪、牛粪、羊粪,到处臭烘烘的。”一直以来,群众放牧早出晚归,牲畜经过都要产生很多粪便,无人清理打扫。
为有效改变脏乱差现象,村“两委”还为道角村立了个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道角村民的生活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我们道角村今年开出了第一张村规民约罚款单!”村党总支委员万朝发说。村规民约不仅是道路环境卫生,对整个生态建设也进行了保护。由于道角村海拔高、生态脆弱,以前大风一来,尘土飞扬,树木几十年都长不大。近年来,实施了石漠化治理,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等,植被慢慢好了起来。但若不进行规范管理,群众随意放牧,对草山破坏非常严重。为保护好绿水青山,经广大村民的认同,道角村在村规民约中对草山放牧作出了规定。但起初制定出台时,有的村民认为村规民约只是一纸空文。
2019年上半年,村民车某的妻子就在规定不能放牧的草地上放牧,前三次村“两委”人员发现后都进行了劝说,当发现第四次时,村“两委”就召集部分党员群众,要其作出一个表态,开始该村民不承认,说只是路过,但在照片、视频面前该村民无话可说。随后把其丈夫叫来,对其进行了思想教育。“书记,我们错了,一定接受处罚,按最重的罚!”该户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在大家面前表态。村“两委”班子商量对该户村民给予300元的处罚。该户村民第二天早上主动来村委会缴纳了罚金。
第一张处罚单开出后,全村家喻户晓。从此,每家每户严格遵循村规民约,相互监督,道角村环境卫生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随后,村“两委”号召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研究,重新修订了村规民约,将村干部、公益岗位人员、村民小组长、群众等分段包保到路段、包保到片、包保到村民小组、包保到户,每天定期进行清理。
如今,走进道角村到处干干净净,天更蓝了、草更绿了。
“党建+易地扶贫搬迁” 生活环境好起来
道角村由于海拔高,同时部分区域地处国家级药山自然保护区。2018年5月,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将该村实行整村搬迁至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同时呵护建设美丽生态家园。
“我们早就想搬离这个地方,但故土难离,担心搬迁后无依无靠。”谈起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犹豫不决。
为消除村民顾虑,镇、村干部把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情况给村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把照片、视频给村民们观看。同时,一家一户去给群众宣传,给他们介绍能享受哪些政策和带来哪些实惠,把账给群众一笔一笔算清、算懂,给村民对未来美丽的家园吃下“定心丸”。
搬迁到陌生的地点是老百姓的一件历史性大事,俗话说,住惯的山坡不嫌陡,搬迁协议签订之初,很多群众都处于观望态度。村“两委”号召先由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然后村民小组长带头、村民代表带头,分片包干逐户去做工作,通过镇、村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村民们逐渐理解、配合搬迁。
“通过我们前期大量做工作,道角村全部完成搬迁协议的签订。”谈起易地扶贫搬迁,村“两委”班子及驻村工作队员都把取得的成效写在脸上。但回忆起前期摸底工作的时候,大家也深深感触到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努力的结果。据道角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潘睿回忆:“一些村民不愿意搬,我们就一直做工作,早上做不通,吃了饭继续做工作,若还是做不通,就一直到晚上,有一户从中午一直做到次日凌晨两点过才做通。”“这里天寒地冻的,我们也想搬,搬过去是好,对我们子子孙孙都好。”
村民熊国成所说:“我们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随后又要搬到鲁甸卯家湾,过城镇化生活,我们再也不用过天寒地冻的日子,孩子再也不用步行几十公里去读书,同时也可以利用政府对我们培训学到的技能,务工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
“党建+技能培训” 劳动力动起来
为解决村民搬迁的后顾之忧,真正过上好生活,村“两委”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五清”工作要求,做了大量的搬迁配套工作,决定对所有村民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对男劳动力开展修建、电焊等多种技能培训,对妇女开展保育员培训,让人人掌握一项技能,并组织了125名劳动力外出务工。
“我参加15天的技能培训学到了很多,我这房子都是自己盖的,现在在家是因为娃儿要读书,太远了要接送,走不出去,以后搬过去我就可以务工去了,生活肯定比现在好。”村民熊国成就是全村众多接受技能培训者之一,妻子张世美也参加了保育员、家政服务等培训。张世美笑着说:“学得多得很,像包饺子,人家带起材料来手把手地教,都学会了。”
高山农村生活和城镇化生活有很大区别,有的村民害怕离开了土地无法生存,有的村民害怕搬到城镇被人另眼相看,有的不习惯城镇化生活模式……为破解这种种顾虑,村“两委”一直在思考和努力,虽然前期为了改变当地村民生活环境卫生做了些工作,但要让村民适应城镇化生活,觉得所开展的工作远远不够。为此,村“两委”班子决定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入城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培训。
“你们衣服还是要买衣架来一件一件地挂起,你们的碗应该这样放、筷子这样放,扫帚应放在这些地方……”村干部每次到户,都要给村民讲解相关操家理务的知识,并对电梯怎么按、买菜怎么买、公交车怎么坐等进行了耐心的培训,目的就是让村民们搬迁后能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村民熊国恩激动地说:“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搬过去,但通过这些细致的培训后,我们不怕了。搬迁后,妻子可以去小吃店、饭店等打工,我也去外面务工,有手艺人家也瞧得上。”
活力就是生命力,是党的队伍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天天向上的旺盛力量。如今,道角村党建工作有声有色,村“两委”班子信心满满,群众勤恳劳作,正迎来美好的新生活。
(图片由道角村“两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