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镇雄:抓住“绿色机遇” 让荒山披“绿装”!

 2019-06-30 12:50  来源:昭通日报


通讯员 吴长彬镇雄县杉树乡细沙河村10多年前是全县最穷的村。如今,10多年过去,细沙河村已经成为镇雄发展最好的村之一了。细沙河村还被国家6部委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

“细沙河村能有今天,退耕还林起了大作用。” 谈起细沙河村的变化,村民姚先生说,当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划在我们村发展竹子,没想到几年后,竹子不仅让荒山变绿,还让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板栗基地一角)

镇雄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有90.82万亩,是劣势,也是优势。镇雄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机遇,因势利导,坚持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按照把坡地、荒地、低产地都变成“绿色资本”的工作思路,通过“三个全覆盖”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领绿色发展。

在布局上,镇雄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安排陡坡耕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挂图作战,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落实到地块、到村民小组,精准到户,并覆盖涉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让更多的贫困户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享受到政策补助。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国土部门实施增减挂钩并通过省级验收的搬迁拆除房屋复耕地和原有土地,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全部纳入项目组织实施,让搬迁农户同等享受补助政策,加快生态修复步伐;紧密结合路域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布局在城镇面山和主要交通沿线面山,加快生态治理步伐。依托城镇面山和主要交通沿线通水、通电、通路等优势条件,着力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林果采摘园和苗木观赏园;紧密结合“河长制”工作要求,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安排在县内主要江河流域岸线及湖库周围,确保河库区域内不发生水土流失,保障水源蓄积,逐步实现山清水秀。加大县城周边水库塘坝湿地修复治理力度,依托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扩大绿地面积,着力改善水质,打造一批精品园林观光园,不断提升城市品味。

(杉树乡竹子基地一角)

在树种选择上,镇雄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农户自愿、政府引导”“生态优先、兼顾产业”三大原则,合理选择树种。在江边河谷地区种植水果、二半山区发展经济林果、海拔较高湿度较大地区发展生态林。根据规划,在以勒、林口、塘房、芒部、场坝等主要交通沿线乡(镇)及其他区域种植10万亩毛叶山桐子,在大力发展化工原料林的同时,提高公路沿线整体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水平,实现“绿起来”和“美起来”的有机统一;在乌江、白水江、赤水河等主要江河流域及赤水源、坪上、罗坎、牛场、五德、塘房、林口、芒部等乡(镇)库区范围大力种植竹子,规划发展23万亩竹子产业;在场坝镇、鱼洞乡种植2万亩构树,为养殖场提供猪饲料,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围绕全县林产业布局,充分尊重农户种植意愿,结合当地种植特点,在适宜区规划种植板栗、木漆、花椒、杉树、猕猴桃等经济林木。

在组织实施上,镇雄积极引导公司、企业、村级党组织主导下的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造林专业队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党支部+造林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队承包、工程化造林、五年后移交”等组织模式,开展统一造林和管护工作,实行“保底+分红”等分配方式,按照约定比例分享政策补助资金及收益,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镇雄以尊重农户意愿、保障农户权益为前提,按照“村组统一、乡(镇)归集、县级统筹”的原则,将农户的零散陡坡耕地经营权、易地扶贫搬迁户原土地经营权统一起来,依法采取出租、入股等形式,将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或造林专业队伍进行流转,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场坝镇毛叶山桐子基地一角)

据了解,截至2014年,镇雄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8.53万亩,剩余52.29万亩。2018年度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9万亩,2019年度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2.29万亩,2020年将查缺补漏1万亩,在2020年底以前,全面完成90.8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