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19-06-20 09:38◆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德华
方竹是彝良县的土生竹种,主产于北部10余个乡(镇),小草坝一带的方竹笋,很早以前就已经中外驰名。
然而彝良人对方竹生长规律的认识却较长时间停留在自生自灭上,包括人工种植的方竹也不例外。粗放管理的方竹林,密不通风,多年生老竹空占营养而不发挥作用,竹子能长到 2 厘米的直径就不错了,发笋率很低,经济效益不高。但就是依赖自生自灭的生长方式,彝良的竹农也获得了不少好处。
这些年来,彝良县对竹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种竹子有补助。就方竹来说,即使没有补助,适宜区农民也有人投资大量种植。为提高经济效益,一些敢“吃螃蟹”的人开始对方竹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产业服务中心也着手收集竹农在实践中的新发现,开展理论研究,得出了方竹笋丰产的基本规律,并及时加以推广掌握。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彝良的科研人员终于破解了方竹的“生长密码”——原来方竹直径小,而且越来越退化的根源在于:每年首批生出来的竹笋比较大根,竹农很喜欢,就把它采了,最后生出来的竹笋很小根,却把它护为母竹;所有老竹全部留着,粗放管理,每亩 2—3 万株。竹林密不通风,母竹又小,发笋率低,竹笋品质越来越差,竹林越来越退化,产量越来越低,竹产业效益每况愈下。
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产业服务中心在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低效竹林抚育的技术规程:“‘四砍四留一不准’清除老、弱、病、残竹;首批留笋护母竹。”
“四砍四留”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一不准”即不准砍除林中空地内的散生竹和林缘竹。技术标准:每平方米保留 3年以内竹龄的嫩竹 8—12 株,每亩保留6000—8000株;每平方米留2—3株首批生出的竹笋,不能留尾笋。
2016 年,彝良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实施低效竹林改造工程,几年来已累计实施低效竹林改造8.5万余亩。2018年,实施低效林改造高标准样板4000亩,覆盖两河镇大竹村4个村民小组235户8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57人。通过两三年的抚育措施,母竹从 小 指 头 大 变 到 3—4 厘 米 的 直径。记者在牛街镇三河村看到一片经过改造抚育的竹林,里面的一年生嫩竹比粗放管理时的竹子要大几倍,最大的竹子有矿泉水瓶那么粗,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记者就出生于方竹之乡,年近花甲却是头一次见过这么粗壮的方竹。
通过几年抚育改造过的竹林,竹笋也比过去壮实多了。竹笋收购老板母光评告诉记者,他收购的笋子最高纪录 1 根笋子 1.4 公斤(产于两河镇田黄村)。两河镇两河村唐升聪说:“粗放管理的时候,一个强劳动力一天只能采笋五六十公斤,如今在高效竹林里采笋,一个人劳动力要采三四百公斤。有一家两口子一天采笋 802 公斤,创了历史纪录。”
彝良县计划 2018—2020 年完成低效竹林改造 19 万亩,每亩给予 300元的劳务补助。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产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已全部分到有任务的乡(镇),对竹农进行现场培训,手把手教老百姓管护竹林,村护林员和村民小组长是首批培训的对象,目标是通过 1—2 年的努力,让 90%以上的竹农都懂得科学管护竹林的技术规程。据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彝良原有的低效竹林,通过两三年的抚育改造,每亩可增产 75—100公斤,亩产值可增加 600—800 元。按照这个保守标准计算,几年后彝良县仅低效竹林改造一项就能增加产值 1.14—1.52 亿元,高效益会使彝良县适宜区群众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